對于一個喜歡山野樂于徒步的人來說沒去過秦嶺最高峰是遺憾的。對我而言,自認為是半個西安人,竟然也沒去過太白山,那簡直是恥辱。五年前曾有過洗刷恥辱的機會,那年正是開山時節到了陜西眉縣,不巧的是大雨沖斷了上山的路,計劃又敗給了變化,這一錯過就到了今年的七月。
太白山的魅力和地位確實被很多人忽視了,它不屬于五岳卻比五岳更高;它不是佛教名山卻歷朝歷代多有隱士修行于此;它不是避暑勝地卻全年大部分時間山頂有積雪;它沒有蜚聲海內外卻從不缺文人墨客的吟詠。
有人以為太白山的名字來源于偉大詩人李白的字'太白',其實不然。《錄異記》載:'金星之精,墜于終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時有紫氣復之,故名。'由此看,一是因為太白金星之故,二是因為山頂石白若玉,太白山由此得名。
機會,是等的,也是找的。這次,讓我上山!上山!目標:拔仙臺!
這次太白之行就先從流經陜西境內千里的渭河說起,因為渭河下游的大荔是這次公干的地點。位于關中平原的大荔古稱'同州',是個有歷史的地方,有意思的是,歷史上為群雄逐鹿的中原腹地現今大部分經濟都欠發達,河南、陜西就是如此,大荔經濟算是不錯的,近年發展冬棗讓不少農民年收入十幾萬,藏富于民的大荔縣城建的還算干凈,唯一讓人不太明白的是為什么要比照西安的鐘樓和鼓樓也要在縣城中心各復制一座?扯得有點遠…
大荔的夜景也還看得過去,當然,這也就是縣城中心這一片算是不錯,比較的對象也是以北方的縣城為參照。在這里還可以找到西安城二十多年前的一些影子,這也是我對這里印象頗深的原因之一,而我要去的地點雖然也在渭河之濱卻離這里足足還有260公里。
空間稍稍跳躍一下,這里已經是離大荔二百多公里之外的眉縣了。在離開大荔往西安的車上根據時間空檔做出決定去太白山,說走就走是我大部分時間的習慣,當然也是因為眉縣的老朋友曾數次相邀而這次恰巧他也有空,二話不說從西安開了發小的車直奔眉縣夜宿。
這家店是在陜西大部分地方都常見的泡饃店,這類店往往為保有自家的特色而不尋求擴大規模,五年前就在這家吃過幾次,如今沒變樣,堅守也是一種美德,贊一個!
就是這個味道!乳白色的湯配上綠蔥紅醬,非三個饃不足以果腹,我以為我的飯量還算可以。眉縣的老兄在家吃過了早餐專門來陪我們吃,老板兼小二邊和他聊著天邊忙活結果聽岔了端上三碗,老板不好意思準備把多的一碗撤下去,應該是怕老板為難,這老兄豪爽道:'放下吧,我吃'。五年前和他打交道就知道他是個典型的陜西漢子,唱一口好秦腔,為人廣交朋友,沒想到肚量也這么大!往后面看游記有他真容,很像當今一個蜚聲中外的'網紅',這里賣個關子……
從眉縣到太白山景區大門一路通暢,一個小時就到了氣派的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大門口。即便今天是周六路上車也不多,冷門和偏遠的景點就是有這個好處:在旅游旺季也不用擔心擁擠。比如,兩次旺季(其中一次是十·一期間)自駕去青海湖都是山高水遠,全無摩肩接踵之憂;而且冷門景區的自然景觀被人為干擾得更少,運氣好的話往往能看到珍惜野生動物。當然,如硬幣的兩面,這些冷門景區的配套和服務也處于建設階段,不能奢求和熱門景區一樣的條件。
現在全國各地的景點能自駕進景區的越來越少,這讓喜歡自駕的朋友少了很多樂趣。尤其是去阿爾山、五臺山、航天城、喀納斯這樣的占地面積大而景點分散的景區,不能自駕會讓樂趣打對折,好在這些地方我去得早,都自己開車轉了個遍。
太白山從上個月開始也限制自駕車進景區了,眉縣朋友周到,給我們車子申請了臨時通行證,這小小一張卡創造出了極大方便。
車子有了通行證就方便多了。進景區大門后除了景區專用的考斯特客車外基本就我們一輛轎車,完全不用擔心陡坡急彎時對向盲區冒出其它車輛,這次開著進山的是發小買了才半年的車,車況很好,開鋪裝路面完全不是問題。車子橫停在原來擁擠的停車場頗有點兒舍我其誰的架勢。
從進山門到坐纜車還有幾十公里的山路,沿途也有幾個景點。這些景點并不是特別知名,而自駕的優勢就是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所以沿途的景點也沒有放過。
進山不遠就是'銅墻鐵壁',停好車后回頭看來路已峰回路轉,來路不可尋,滿眼是一面高400米的巨大的太白花崗巖體的山崖,千仞石壁如斧劈刀砍,人立于前,頓感天地之玄妙,敬畏之心不可不生。
沿山路繼續上行幾公里,隱隱有巨大水聲,再轉過一山豁然開朗,一道巨瀑掛在山前,這便是蓮花峰瀑布,據說瀑布頂的山峰如蓮花綻放而得名,初看蓮花峰瀑布壯闊不如黃果樹,悠長不如三疊泉,氣勢不如德天,但蓮花峰瀑布其水由峰頂直貫而下砸在下面的石頭上再騰起如煙水霧,尚未到水量最充沛時也已有一番美妙。
'李白憤筆不從心,詩到多時苦難吟,拋筆飛硯入云端,留下千古潑墨痕。'相傳李白酒后到此吟詩,卻苦于無佳句對應太白山美景憤而將筆墨投向崖壁,此處崖壁自此留下墨跡被稱為'潑墨山'。呵呵,典故是有了,這詩仙的文品和酒德也給毀了。
從山門至索道基本是順山溪而上,行駛在山路上聽著水流聲偶爾下車戲戲水,山里的氣溫比山外一下低了十度,體感非常舒適。山下海拔一千多,山頂海拔三千多,在兩千多米的垂直分布帶上植物的多樣性體現明顯,溪旁都是茂密的林木,植物種類也非常豐富,這里也時常會有金絲猴和羚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出現,同行的眉縣朋友一個多月前就在這里看到過羚牛,相距不過十幾米。
桃花源成了中國人的理想國,但凡看上去有些與凡塵稍有距離的美景就被命名為'桃花源',湖南、重慶、福建都有,今天在這里又看到一處。這里得名不久,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前國家領導人李瑞環來此一游給命的名。
因為沒有參照物所以這些石頭看不出有多大,這些被山洪沖下來的石頭每一塊都和房屋大小差不多。經年累月地被水流沖刷,這些石頭表面干凈光潔,如果沒有太陽曬著的話,在節假日呼朋喚友在大石頭上燒烤聊天或者干脆一個人安安靜靜在巨石上躺著聽流水和山風,那也是神仙羨慕的好日子。
上游沒有工業,林場已經轉產,山里的山民也都被搬遷出來,這水純天然無污染完全可以達到直接飲用的標準,農夫山泉在附近有個水廠。山清水秀的秦嶺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不僅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一級保護動物,這里也是野生中華大鯢(娃娃魚)的分布區。這里每立方厘米的負氧離子含量能達到20000個以上,大中午在這里也神清氣爽不犯困,真是個洗心洗肺的好地方。
十點多到太白山景區山門,四十公里的山路連玩兒帶開將近兩個小時才坐上上山的索道。這條是新建的'天下索道',比原索道更長更方便,直達天圓地方景點。車停在停車場,停車場現在只停放景區自有車輛,大部分游客乘景區車輛到這里換乘纜車,纜車單程大約十分鐘,索道上下的高差有1200多米,當然山上與山下的溫差也有接近十度。出索道后剩下的都是考驗腳力的山路了。
這是新建的一條索道—天下索道,從紅樺坪到山上的天圓地方景點,全長3000米。索道是節省體力和時間的好方式,當然,爬山的樂趣和成就感也隨之蕩然無存,這次權衡時間和體力,只能坐索道往返了。隨著景區的建設游客的旅游成本當然越來越高,羊毛出在豬身上。比如,太白山景區的門票三年翻了一倍,景區內的公交車也翻了一倍漲到60元,纜車上行單程就是130元。所以現在隨便去一個景區轉一圈不算吃住也得三四百,全國算下來最厚道的景區可能反而是當年票價最貴的故宮博物院了。
出了太白山的天下索道視野豁然開朗,秦嶺的氣勢磅礴洶涌而來,站在山頂感覺萬山臣服。這里的海拔是3500米以上,比十公里外的太白山最高處的拔仙臺的海拔也只是低了200多米。可能大多數人不知道,太白山是東出青藏高原后的中國第一高峰,五岳和國內的其它名山在海拔上是無出其右的。
從小就學習中國南北的分界是秦嶺和淮河,只有站在這里才如此直觀了解這分界意味著什么。高聳連綿的巨大山脈成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界線,山脈南北兩坡的氣候則對比鮮明。站在這里可以做到雙腳踏神州南北,一尿分長江黃河,哈哈哈…
所站的地方是海拔3511米的'天圓地方'景點。這里將八百里秦川盡收眼底,腳下是方正大地,頭頂是無邊蒼穹,站在離天這么近的地方感受皇天后土,感恩日月星辰對萬物的哺育滋潤。
圖中接近一公里外的對面半山是另一個景點'小文公',可以看出從天圓地方到小文公先是下坡然后上坡,從小文公繼續向前就是'大文公'景點,圖中隱約可見的橫穿那片亂石坡的白線就是路了,這段路基本上是平路略微上坡,全程約四公里。
太白山原來是個國有林場,從原來的國有林場發展成陜西旅游的知名景區多虧了當年林場的一任領導楊文州。楊文州在八十年代就提出發展森林旅游振興林場的思路并一直帶領林場職工朝著這個方向打拼,在基本實現這個目標的2000年楊文州因積勞成疾去世,國家旅游局和陜西省都給他追授了榮譽稱號,老百姓也感念楊文州的功德給他建了紀念館。去年底,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從國家4A景區升為5A,真希望這種升級是以發展旅游保護景區為目的而不是打著旗號便于地方政府薅更多的羊毛。
一身輕裝,準備開路。因為是臨時決定所以沒有穿登山鞋,行李中裝著簡單的洗漱用品、一件罩衫(山頂晚上很冷)和大量的食品及飲用水,山頂大部分靠人力運輸物資,所有商品的運費都比較高,一盒方便面就是15,如果用開水沖泡好了賣就成了30。我們帶的食品在山頂堪稱超豪華大餐了。
走到小文公基本上是剛開始熱身。這里離索道的出口不過一公里,大部分當天上下的游客乘坐索道上山后就走到這里感受一下秦嶺的雄渾和南北分界的神奇景觀,然后就乘坐索道下山算是到此一游。到太白山如果不感受一下它深夜的寒冷和日出的壯觀簡直就算白來,我沒時間徒步死亡率極高的鰲太線,但在大爺海住一晚再等著拔仙臺日出還是來得及的。
太白山因其高而氣候多變不太為普通游客廣為知曉,說起鰲太線,鐵驢和老驢們就視為終極勝地了。太白山是秦嶺第一高峰,鰲山是秦嶺第二高峰(鰲山也叫西太白),兩峰直線距離四十公里,徒步有一百四五十公里,途中要翻越十幾座3400米以上山峰,一路上基本都是無人區而且沿途氣候多變,幾乎每年都有徒步者死在那里,即便如此仍有越來越多的徒步者把鰲太線視為自己的目的地。今年五一期間一場突降的暴風雪讓鰲太線上的驢友三死一傷,鰲太線在那段時間成為焦點。
從小文公到大文公的山路旁都是典型的第四紀冰川的地貌,冰蝕地貌和冰漬地貌加上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為冰雪覆蓋,所以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區已經沒有喬木,除了這些漫山遍野的石堆外就是低矮的灌木叢,山谷呈U型,一眼望去,越往下林木越茂盛。
全段路程都在海拔3400米以上,而且是向上的緩坡,有過數次高原反應的我很清楚這里雖然比同海拔的荒原氧氣富集度要高,如果行走太快的話高原反應還是會讓我在后面的行程中非常難受。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下車后無法走直線的記憶讓我對高反有著太深刻的領悟。一米多寬的山路養護得很不錯,路面平整足可以容上行和下行的游客對向通過。
六億年前,這里是汪洋大海;四億年前,太白山抬升出海面;一億年前,太白山主峰加劇抬升同時渭河谷地迅速沉降;七千萬年前,太白山主峰已經有了3700的海拔高度。如今,我行走在這里,如一粒微塵不懂海闊天空,如一只孑孓不知天長地久。
路旁除了亂石外也會有成片的灌木和高山草甸,灌木中夾雜著這種杜鵑,它的色澤并不鮮艷,感覺像是光線不夠呈現出的色飽和度不夠的花色。常常說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花難道不是如此嗎,有土壤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花,說花嬌嫩,在高海拔的高寒地區,花反而比參天巨木更頑強。
沿途也有一些其他不知名的花點綴在灌木和草地里,為徒步增加了一些色彩。邊走邊看并不用急著趕路,十二點多開始徒步,到今晚的宿營地也不過八九公里,走得再慢也足可以在天黑前趕到大爺海營地。
偶爾停下來喝點水吃點兒東西。兩個目的,一可以保持正常體能,二可以減輕負重,這兩個包差不多也有二十斤,裝在肚子里比負重前行要輕松很多。
記得某年某月爬華山,背了十幾斤水上山一路還省著喝,結果快到山頂開始下雪,雪一直下,背的那些水直到準備下山也沒喝多少,最后的結果是為了減輕負擔把水倒了。
中途在大文公休息,這一路因為比較平坦走起來并不辛苦,兩個小時左右走四公里,再往后還有差不多同樣遠的距離到大爺海。
小文公和大文公都有住宿的地方,這里離看日出的地點還有很遠所以住宿價格相對便宜,也有很多下午上山的游客無法走夜路就住在小文公和大文公,我個人建議還是住在大爺海,哪怕頭天累點兒也最好不要誤了第二天早起看日出。
這段路程攀升相對明顯,尤其是剛從大文公出來不遠就是個比較陡的山梁,狠爬了幾步就有些喘不上氣。山梁上滿是'石河',這里的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冰緣地貌尤其典型,如河流奔騰而下所以稱'石河'。冰川運動時期山體隆起,再經冰融作用,使山體崩解,形成此番雄奇浩蕩的景觀,這里的每一塊冰川石上都記載著歲月的流逝,萬物的演變。
野花的背景是太白山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區分布著的國內最完整的第四紀冰川遺跡。相傳古人作戰以石布陣,故稱'石陣'。這如海般咆哮的石陣、石海、石河、石玫瑰、石環、凍融巖柱等冰緣地貌,怪石嶙峋、如禽若獸、似人若仙、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
花自飄零水自流,石陣有石陣的堅守,花兒有花兒的溫柔。
層次分明的山頂遠望如國畫。太白山是道教名山,據說玉皇大帝封韓愈掌管太白山,同時他也是關中一帶的土地神,民間有說:'土地老兒本姓韓,頭戴璞腳身穿藍'就是這個意思。山上的大文公就是紀念這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的,小文公廟據說是紀念韓愈的兒子韓昶的。
攀上陡坡回望來路,陡坡下看不見的地方就是大文公,半山腰那條細如白線的山路就連著幾公里外的小文公。回望來路是為了更堅定地前行。
唐代書法家張旭在《山行留客》一詩中曾有'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已沾衣'。在秦嶺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區氣候多變,天氣可以從艷陽高照突然就變成云霧繚繞,太白山的云海和拔仙臺的日出都是很美的風景。今天是個登山的好天氣,不冷不熱、不晴不雨,紫外線被厚厚的云層遮擋,不妙的是,這么厚的云層非常有可能也遮擋住明天清晨的日出。
地殼的劇烈運動,對生物界既是一種災難性的襲擊,同時又是一種迫使生物發展進化的力量。一些幸免于難的物種通過改造自身,逐漸適應了新的環境而發展繁榮起來,一些物種被淘汰,還有一些被遷移。新生代初,整個秦嶺包括太白山都還不高,所以南北生物差異不大。后來秦嶺急劇升高,這才使南北自然條件產生明顯差異,生物隨之也發生明顯分化。
過大文公后山路變得崎嶇也越來越狹窄,幾十公分寬的路面由山石鋪就,之前均勻的速度讓身體慢慢適應了高海拔,行進速度加快已經沒有什么不適的感覺了。腳下越來越輕松,目的地越來越近,看這天色還來得及在大爺海吃頓豐盛的晚飯。
書本上的知識終歸是間接的,只有通過行走才能把那些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概念轉化成可視可感的經驗。課本中的秦嶺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其重要性體現在地形圖上就是它作為一條橫著的粗粗的黑線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只有站在秦嶺的山峰上才知道這條線的寬度竟然一望無際,群峰起伏如海浪連綿,如果不是有入云的高聳和無邊的遼闊秦嶺是擋不住太平洋低氣壓的北上和蒙古高壓的南下的。
回頭是來路,一路上會翻過幾個埡口,總體來說從天下索道至大爺海的路還是很好走的,雖然都是在高海拔行走但路面平坦,這種強度的徒步大部分游客都能夠接受,據說明早看日出的那一段路最是難攀登。
繞過前面的山崖已經能夠看到一片絕壁壁立于前方,那一片絕壁的最高處就是秦嶺山脈太白山的最高處拔仙臺,拔仙臺下就是太白山最大的天池—大爺海。勝利在望!
野花的背景就是太白山最高處—拔仙臺,它就是秦嶺主峰太白山的最高頂,也是東出青藏高原的中國最高處,海拔3767.2米,這里是早觀日出,晚看夕陽的最佳地點,如果運氣好,看流光溢彩,霞光萬丈。今天的日落被云層完全遮斷,只能祈求每天運氣好能夠看到日出。
這個角度的拔仙臺可以一覽無余,拔仙臺以道家命名,和《封神演義》有很深的淵源,傳說中這里就是當年武王討紂后姜子牙封神點仙的地方,拔仙臺頂小觀上供奉著據說姜尚封神點仙所坐的椅子。小時候看《封神演義》中那些猛將和半人半神的勇士戰死后都是'一縷英魂飄往封神臺',估計就是這里了。
翻過圖中右側的埡口就是大爺海宿營地,那里是離拔仙臺最近的宿營地。因為接待能力有限大爺海宿營地的價格和住宿條件不能用一般標準來衡量,趕上旺季能有住處就不錯了,壟斷決定暴利,國內的很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這一點。眉縣的朋友已經安排好了住處,這次突然的太白山之行完全是因為這個朋友的好人緣而絲毫不覺得倉促!
到達大爺海前先經過一座石頭搭的老房子,房頂覆蓋著綠色的草皮,一個穿黑棉衣的白胡子老頭兒正蹲在那里專心致志地做著什么。背后是高高矗立的拔仙臺,身旁是清澈了幾千萬年的大爺海(又稱大太白海),這畫面會讓人突然有'不知今夕何夕'的迷惑。
大爺海是太白山頂最引人注目的景觀之一,位于太白山頂部拔仙臺之下,湖面海拔3590米,是我國內陸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大爺海發育于六七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期,是太白山保存較完整的典型冰斗湖。大爺海周圍無樹無草,湖水終年翻涌外溢,水面清澈碧藍,纖塵不染。
水邊幾乎沒有污染,水底的石頭清晰可見,光影印著水波溢彩流光;據說若遇陰雨時節,湖水蕩漾,勢若奔雷。太白山頂氣候變化莫測,湖面忽而霧靄彌漫,忽而云散霧匿,民間稱此霧為'神帳子'。 由于太白山常年積雪,大爺海水寒冷刺骨。據說1982年陜西省曾組織對大爺海進行過考察,水中并無生物,現在的湖水中已經有很多類似磷蝦的生物,這也是頗為神秘的現象。
千百年來因無法對大爺海進行探測,于是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據說:湖邊有一種叫白頂溪鴝的小鳥,大若燕子,背黑胸紅褐,頭頂有白色斑紋,鳴聲'啾啾',飛行敏捷,或貼水飛行,或佇立飛行,或佇立湖邊石塊上,見人不懼,逗人喜愛。民間稱此鳥為'凈池童子'。日夜守護在池旁。池中一有落葉,它立即銜走,使得池水無寸草點塵,更有趣的是,當一只鳥銜不動雜物時,往往是兩只鳥銜著抬出水面。站在水邊真能夠見到這種可愛的小鳥,它和'精衛'如果遇到會不會打起來呢。
徒步幾個小時,除了美景外就是吃在吸引著我們,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先把中午沒來得及吃的午飯趁著天色早也一起補上。
能一起走這么遠的一定都是好朋友,也是物以類聚,兩人都穿著紅衣服,再比如,網上流傳十幾年不換手機號碼的人都是值得相信的人,恰巧我們都是。
眉縣的好朋友準備了非常豐盛的食物,為了能吃上熱乎乎的湯食,朋友還帶了秘密'殺器'。圖中這些食物只是一部分,從肉到水果,從湯到主食,甚至還有沒開封的'悶倒驢',最誘人的是最后一樣寶貝,可以自己動手做飯吃的汽罐爐具,很多上到大爺海的游客看到這個寶貝都羨慕不已,甚至想出錢租去用(大爺在大爺海不差錢不租),因為這個不是想帶就能帶上來的。
就是這個'大殺器'了,用它舀半鍋大爺海的水煮兩包康師傅的方便面,防風罩一遮,完全不用擔心這里的風大吹滅火焰。幾分鐘后再來一鍋,就著夾了肉的白吉饃,喝著熱湯再聞聞'悶倒驢'(我不喝酒),足矣!
這樣一鍋色香味俱全的熱湯在太白山頂具有極高的誘惑力,既然大爺海是除青藏高原外中國海拔最高的湖泊,那么這鍋方便面也是除青藏高原外中國水平最高的方便面了。呵呵,要不怎么會吸引那么多別人艷羨的目光。
論方便面的101種吃法,方便面泡饃。小時候好吃方便面,不用泡生嚼著也覺得好吃,后來能天天吃著了就覺得實在不堪入口,可能也是因為距離產生美吧。這次一通體力消耗,饑腸轆轆中一切來者不拒,于是有了方便面與泡饃的結合。
這位老兄眼熟嗎?是不是那位在國外爆猛料的知名人士回國了?哈哈,這位可是我的家門老兄,典型的秦人,唱一口好秦腔的關中漢子…
吃過豐盛的晚飯把行李放在住處,這里是大爺海的宿營地了,所謂宿營地當然只能以比露宿高一級的標準來衡量了,不吹著、不淋著、有鋪蓋,不能再有過高的要求了,在接近3700米海拔的高山區每天要接待數百人確實有難度。
簡易材料搭建的大房子里滿滿都是床,橫向兩邊每兩個一米二寬的上下鋪拼在一起,中間留著30公分的過道,縱向一共七行,目測這百多平米的屋里竟然擺放了30張左右的上下鋪。更創造奇跡的還在后面…
這兩張單人床的寬度要安排五個人睡,提供五個枕頭、一床單人被、兩床雙人被。你沒看錯,五個人三床被子,也就是說,不管認不認識也不管男女,大家都湊在這兩米多的床上擠著不僅同床還得共被。而且,這所有的鋪蓋枕頭都有一股濃濃的異味…
此時六點二十,天還沒黑,屋子里的人還沒有幾個,很難想象就是這一百多平米的房子等會兒要容納一百多人睡覺,這比看守所的條件還差比貧民窟更擁擠的環境中一個人的住宿費是120-150元。沒什么不能接受的,人,該講究時要講究,該將就時能將就。
好在眉縣的朋友熟人多,我們三個被單獨安排在最安靜的角落里,三個人占了五個人睡的床鋪。
可以預見,這是一個難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