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魔芋生育期要求適溫 15-25 ℃ ,年平均溫度 14-16 ℃ ,氣溫 12 ℃ 開始長根, 15 ℃ 開始萌芽,塊(球)莖膨大期氣溫在 20-25 ℃ 生長良好。但超過 35 ℃ 生長受到抑制、低于 12 ℃ 地上部自然倒苗。休眠期可忍耐 -5 ℃ ,低于 -8 ℃ 地下塊莖受凍害 ≥10 ℃ 活動積溫 4000-5000 ℃ ,有效積溫為 2300-3000 ℃ 。
光照:魔芋是熱帶和亞熱帶種植的耐蔭作物,最怕光直射,要求日照強度弱,時數短。地上部分發育的最適光照強度為日光的 1/3 ,根部發育需要暗光。此必須遮陰免陽光直射。
濕度:魔芋要求土壤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壤含水量為 50-65% 的沙質壤土。空氣相對濕度 55-70% ,年降雨量為 1000-1500 毫米。
土壤酸堿度:最適合的 PH (酸堿度)為 6.5-7.5 ,一般在 PH5.5-6.5 或 PH7.5-8 ,均能生長。
發芽期:魔芋通常用塊(球)莖繁殖。塊(球)莖發芽不需要預先吸水,因為它的細胞內部含有 70% 以上的水分。塊莖發芽的最低溫度一般在土溫升到 10-12 ℃ 以上,魔芋錐芽開始生長。由于初春土濕上升較慢,錐芽生長速度也慢,需要時間較長。清明后,土溫不斷升高,幼芽生長也加快。貴陽大部地區魔芋在清明前后一個星期播種為最好。播種后,一般到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開始出苗。當錐芽出土高 2-3 厘米時,一般稱為發芽期。
復葉開盤期:一般當錐芽長到 15 天后,離地高可達 25-30 厘米。錐芽(葉柄)頂端開始裂破,形成三根支葉柄往四周寬處延展,并著生若干片復葉。復葉不斷張開往上長,并向寬處四周延展。此期稱為復葉開盤期。
營養生長期:從發芽到復葉開盤期,持續生長 3-4 個月,塊(球)莖內部細胞組織不斷生長,而膨脹擴大,向深度和廣度延伸。此期稱為魔芋塊莖膨脹期。當魔芋地下和地上部長得最旺時,根深葉茂,使生長期達到高峰。貴州一般出現高峰期在 7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
倒苗期:生長高峰期過后,隨著溫度逐步下降至 12-18 ℃ 時,地上部分葉柄稈和復葉逐漸發黃、衰老、枯萎,最后倒苗而死亡。
后熟期:魔芋地上部倒苗死亡后 , 約 1 個月左右,地下塊(球)莖還繼續不斷生長。隨地溫降到 10 ℃ 以下,地下塊(球)莖才停止生長。
收獲期:一般魔芋倒苗后一個月左右,根系開始枯死時進行收獲產量最高。
休眠期:當溫度降到 6-8 ℃ ,魔芋停止生長,塊莖進入休眠期,各種酶亦停止活動。
魔芋可用 “ 種子 ” 、根狀莖、整芋或切塊作播種材料。 “ 種子 ” (即果實中的小球莖)需在陰涼處或用砂層積貯存。根狀莖過大時可切斷作種。整芋需選 1-2 年生、無病、 0.1-0.5kg 重、圓形或長圓形的球莖作種。扁圓且頂芽較深的,因莖齡過長不宜作種。切塊是指將冬貯個體大的球莖,以頂芽為中心縱向切開,使每塊約重 0.5kg ;或在貯藏前去掉頂芽,促發側芽,栽植前帶一芽切塊作播種材料。
魔芋宜選土層深、肥沃、排灌的地栽培。栽植前及時整地。施肥以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的原則,每畝(計劃產量 2500kg )施氮 25kg 、磷 20kg 、鉀 30kg ,其中 50% 作基肥,余作追肥。于幼苗期( 5 月下旬)及換頭其( 6 月下旬)施用。每年春季當日均溫穩定在 15 ℃ 以上時進行栽植。一般行距為種芋橫徑的 6 倍,株距為 4 倍;栽植深度以塊莖上部離地面 5-6cm 為宜。栽植時芽上傾斜,以免積水引起爛種。為防止或減少干旱引起土壤板結、地溫上升和病害發生,于栽植后用于草或麥稈等覆蓋地面。秋季當氣溫降到 15 ℃ 以下時,塊莖停止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