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名人之楊銳
楊銳(1857—1898年),字叔嶠,又字鈍叔,四川綿竹人,清末維新派。最初是張之洞的弟子,1889年被清廷任命為內閣中書,參加《大清會典》的修纂。書成之后,升為內閣侍讀。在任職期間,曾尖銳地批評慈禧在頤和園內大興土木、游樂等。1894年中日交戰,他堅決支持對日宣戰。1895年春夏間,他與在京應試的康有為等人聯絡各省舉人一起上書清廷,請求變法,此為“公車上書”。當年9月,他又與康有為等人組織了強學會。1898年,其在京師創辦了蜀學會并列名保國會,同時還創辦了蜀學堂。光緒帝宣布變法令后,他領四品卿銜,擔任軍機處章京并參與新政。戊戌政變時被捕,與譚嗣同等同時被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生前著有《說經堂詩章》、《隨史補遺》四十卷等。
楊銳出生于書香門第家庭,祖父楊士達曾擔任山東曹縣縣丞等職位;父親楊承煦出身監生,道光封其為資政大夫;長兄楊聰不僅精通經籍,而且博覽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等書籍,22歲時就考中了舉人。楊銳家的書屋稱為“說經堂”,從祖上起一直注重研習反清志士經學。他從小受家庭的熏陶,擅長詩文、書法,特別是經學,經常隨兄長楊聰游覽綿竹名勝精忠觀和關岳廟,并即景作對。
同治十三年(1874年),楊銳到成都參加院試,四川學政張之洞批閱了他的試卷,認為他是蜀中奇才。面試時,楊銳縱論古今、臧否時事。張之洞嘆道:“銳弟兄蜀中今日之軾、轍,之洞不虛此行。”于是將楊銳原字中的“退之”改為“叔階”,而且將其當作弟子,讓他在幕下協助審校文稿。光緒十一年(1885年),楊銳考中順天鄉試舉人,而張之洞調任為兩廣總督,并正式招楊銳掌管機要文牘。從此,楊銳開始參與軍政運籌,起草一些奏牘文書,堪稱張之洞最得力的助手,而張之洞也以師友對他“始終禮敬之”。
光緒十五年(1889年),楊銳考取內閣中書,爾后到朝廷做翻譯、撰擬、記載等事務工作,官職七品。由于到京后不久母親就去世了,楊銳回四川守喪三年。以后楊銳因鄙視主考官而放棄了軍機處的考試,但不久卻獲得總理衙門的章京職務,并參加《大清會典》的修纂工作。光緒皇帝非常看重他的才華,將其提升為內閣侍讀。
楊銳講求學問,大多數時間都是著書立說,曾經輯注過《晉書》,只是沒有全部完成,此外還著有一些卷本的《隋史補注》。而楊銳在京師享有盛名則是由于他在愛國激情下寫就的與時代共呼吸的詩歌。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了維新運動。四月,楊銳在“公車上書”上簽了名,擁護“拒和、遷都、變法”的主張。當年八月,他加入康、梁組織的強學會,積極參與“中國自強之學”的集會并進行講演。十月,強學會遭到反動勢力的禁封,但會員們堅持暗中聚會,依然準備上書光緒,楊銳在會上慷慨陳詞,首先簽了名,“奮然率諸人以抗爭之”。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維新派向光緒上疏請求變法,并成立了各省旅京人士的地區性學會。當年二月,楊銳與劉光第等人發起成立了蜀學會,方針是:“講新學,開風氣,為近今自強之策。”三月,楊銳“集資巨萬”在北京的觀善堂舊址開辦蜀學館,招收川籍學子,開行省在京舉辦新式學堂之先河。楊銳公開申明辦學宗旨:“非講習正經正史,擇精語詳,力求實際,則人心無由而正;非兼習西國文字,期能語西人之書,通西人之政,則風氣無由而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提出“博采西學”、“發憤為雄”,戊戌變法正式開始。9月1日凌晨,經過湘撫陳寶箴的推薦,光緒帝在勤政殿召見楊銳。光緒帝當時被他的誠意所感動,當即下詔成立“京師學堂”,并施行“新學”,同時授予楊銳四品卿銜,與譚嗣同、劉光第、林旭共同掌管朝廷納諫大權,當時稱為“軍機四卿”。由于楊銳年長而列銜在前。七月下旬,光緒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加緊變法,并把李鴻章等守舊派從總理衙門攆走。這時的慈禧太后感到大權受到威脅,而康有為幾乎是每隔一天就上一道變法奏折,越上越離奇,最終竟提出“斷發、易服、改元、遷都”的動議,這就為慈禧與直隸總督榮祿發動政變提供了借口。光緒帝“自知有變”,于9月15日早晨召楊銳入宮商量萬全之計,還下密詔要他和“劉光第、譚嗣同、林旭等詳悉籌議……使新政及時舉行”,又“不致少拂圣意”。楊銳奏上三條對策:西太后擎天下,遇事宜于順從;變法宜有次第;撤換大臣不宜太驟。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楊銳在寓所被捕,與劉光第等人一同關在刑部監獄。本來他可以在政變之前和康有為一道遠走,但他卻說:“若皇上無事,我即出京;若有不測,決無可去之義。”在寓所內坐以待擒。
1898年9月28日,楊銳等6人被押到刑堂行刑。聽完圣旨后,他終于明白這一切都是慈禧等人炮制的偽旨。他們被押到西門外菜市口。就刑后的楊銳“血噴丈余”,觀看的人無不驚嘆。百姓將他的尸首暫殯于北京清字庵內,后來由他的兒子楊慶昶送回四川綿竹縣安葬。
楊銳善于作賦,如《劍閣賦》和《烷花草堂賦》等篇就是他的上乘之作。但他最擅長的還是詩歌。起初,他喜歡杜甫詩作并模仿著寫,但后來改學蘇軾后,詩的格調變得清新豪邁。如《前蜀雜事》:“王氣青城久發祥,旋看兔子上金床。紅旗一簇愁眉錦,跨取西川作帝鄉。”雖然他出身在封建家庭,但時時為國家和人民擔憂。在最成功的《紅葉》詩中,不但表現了對大自然的熱愛,更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失望,詩的結尾寫道:“征衫踏遍板橋霜,紅樹關山引恨長。魚網幾家乘晚渡,鳥啼無數送殘陽。深林月出明官道,古木風高見驛墻。莫怪長年多感觸,謝亭回首鬢毛蒼。”
楊銳生前著有《說經堂詩草》、《隋史補注》若干卷、《政學筆記》一卷和《北征日記》一卷,還曾輯注過《晉書》。但由于他是“康黨”,所遺文稿大多抨擊時弊,涉及慈禧、榮祿、剛毅、袁世凱的很多,因此當時的人們不敢藏匿,大多數被銷毀、散失,傳世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