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圈喜歡說白話,說白話是最高效的溝通方式,在長期跟農民兄弟打交道的過程中,農地圈逐步學習各地方言,就是為了更好的跟大家溝通。然而,有些政策,有些專家,有些機構偏偏喜歡“發明”新名詞。放水不叫放水了,改叫slf,什么常備借貸便利一堆,估計專業學經濟學的也是第一次聽說吧。
最近,農村土地改革頻繁出現了一個詞,叫'三權分置',很書面化的一個詞。乍一聽,還以為是資本主義的三權分置呢,農村的三權分置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眾所周知,大概我們父母一代,經過了人民公社時期,一切生產和生活資料都被收公,連家里的牛,都成為集體所有了。大概試了幾十年之后,社會處在崩潰邊緣,實在走不下去了,迫不得已啟動了農村改革。標志性事件就是著名的小崗村十八戶農民簽訂生死狀,承包責任田,這十八戶村民是真的勇士,當時是冒著掉腦袋的風險按的手印,至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最后一句“坐牢掉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想起這件事,農地圈心里依然是久久不能平靜,任何一次改革都來之不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應該向這十八位勇士致敬。
然后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農村啟動了轟轟烈烈的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全國推行。在82年到86年,在杜老的帶領下,中央連續出臺了5個推動農村改革的一號文件,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法律地位。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當時在公有制體制下的一種制度創新,將土地權利一分為二,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開,在保持公有制不變的前提下,分離成承包經營權給農民,極大的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很快就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
然而,在農村改革停滯了三十年之后,中央再次提出“三權分置”,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謂農地的三權,是指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也就是說,原來的承包經營權一分為二了,承包權還是歸農民,經營權可以流轉,經營權可以流轉給非農戶。承包經營權一分為二給老百姓帶來的影響遠不止這些字面的變化,而是深遠影響每位農民的切身利益。可以預見在未來,農地抵押,到底是附加在承包權上還是經營權上,農業補貼到底是補貼承包權還是經營權,都是跟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原來承包經營權毫無疑問,都在農戶手里,現在分開了,承包權和經營權可以是兩個不同的主體,經營權可以跟農戶沒有任何關系。根據農地圈預測,抵押的金融屬性會附加到經營權上,農業補貼,尤其是以后的增量補貼,也會逐漸向經營者傾斜。農地圈建議農民朋友把這段話,讀上三遍,確保消化。
這當然也是一種夾縫里擠出來的制度創新。因為面臨將來農村勞動力急劇下滑的未來,家庭小戶經營顯然不能持續,但允許土地流轉,又與現行的法律沖突。需要調整相關一系列的法律體系。同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老百姓也是顧慮重重,農民像是被嚇怕了的驚弓之鳥,以為又要有人來惦記他們的土地了,他們從心里排斥土地流轉,擔心流轉之后,土地就是肉包子打狗,再也回不來了。這不是個案,是全國范圍內,半數以上老百姓都有的心理和顧慮。為了解決這個顧慮,同時為了下一步農村產權交易解決權屬隱患,全國轟轟烈烈的開展了農村確權的運動。中央下了紅頭文件,五年之內,全國要全部做完。
更多資訊和解讀,敬請關注農地圈微信公號:quandier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