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中國是祖先崇拜觀念很深的一個民族,在全球文明當中具有這種很深的祖先崇拜思想的民族也是不多見的。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依據許慎《說文解字》:祠,春祭曰祠。從示司聲。堂,殿也。從土尚升聲。“祠堂”一詞在我國正式出現是在漢代,當時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宋朝時期的祠堂建筑只局限于豪族,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漢族民間不得立祠;元朝時期祠堂在民間得以發展,明清時期祠堂在社會上得以大力推廣,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后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北京太廟(皇家宗廟是皇家祭祀祖先的場所,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如北京的太廟,是我國保存至今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位于天安門至午門間大道的東側,是明清兩朝祭祀本朝已故皇帝的地方)
祠堂風水的好壞被看作是宗族興衰的關鍵,所以新建祠堂選置十分講究,一般要求注意龍脈和生氣來源,背山面水,明堂寬大,方正,水口收藏,無沖突,無爭斗等現象。以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
(汝城縣保有明清風格古祠堂700多處,規模大、結構美、功用廣、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其祠堂群已經列為國家文物了。)
華麗、莊嚴的祠堂是一個家族榮耀和興旺的象征,它一般都比民宅大、質量也更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也就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都是建立祠堂的先決條件。
祠堂多數會有堂號,堂號由族長選定,請族人或外姓高手書丹,制成金字匾額高掛正廳,兩側附掛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節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楹聯。
祠堂匾額的內容、規格和數量都是全家族的榮耀。堂內供奉著歷代祖先的玉容和牌位,有的祠堂門前還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以彰顯資本并激勵后輩繼承和發展。祠堂是非常嚴肅之地,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即便是族內的婦女、兒童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到責罰。
中國的名勝景點,城鎮村落,乃至窮鄉僻壤,都可尋覓到祠堂的蹤跡,數量可觀、種類多樣、名稱不一的中國祠堂大體有以下類別:
祭祖祠堂
包括宗族祠堂,即祭祀同一血緣的宗族或家族列祖列宗的場所;皇家祭祖的稱皇家宗廟;孔子后代祭祖的稱孔廟。宗族祠堂是分等級的,一般宗族祠堂分為宗祠、支祠、家祠三個等級。以被譽為“祠堂世界”的安徽黟縣西遞村的祠堂為例。
陳家祠 陳家祠是廣州七十二個縣的“陳家總祠”,其裝飾藝術可以用“無以復加”來形容。(陳家祠屋脊上琉璃制的亭臺樓閣、分禽走獸、人物故事、琳瑯滿目,堆積有兩米多高。在祠堂的裝飾上琉璃、陶瓷、磚雕、泥塑、木雕、石雕各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祠堂內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
胡氏宗祠 安徽績溪的胡氏宗祠,在中國古建筑中十分最具代表性。其木雕藝術展示出中國木結構工藝的很高水準。
名人祠堂
專為祭祀某一個著名人物而建的,被人們稱為“名人祠堂”。可細分為賢臣名士祠堂、文人學子祠堂、忠勇將士祠堂、實業人物祠堂、烈女孝子廟等。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賢臣名士,他們為官期間為國為民創建了許多功績,受到人們的廣泛崇仰,死后便被民眾立祠紀念。如周代的唐叔虞、春秋時期的子產、伍子胥、西漢時期的張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宋代的包公等。
成都武侯祠
神靈祠堂
所謂神祠,是指以某個自然現象或某個神仙形象為祭祀對象的祠廟,包括山川、日月、天地等自然神和神靈人物等,它們像宗祠一樣,也是中國古人舉行某種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只不過所祭祀的對象不是祖宗或賢哲,而是某些自然神靈或神靈人物。
西洋式祠堂 清朝后期祠堂開始使用洋式建筑,主要就是家族中有人在外做官或者留洋等情況。凡是西洋式祠堂,外表是西洋式,內部仍保留中式建筑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