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三叩、九拜、二十四跪于古于今都是大禮的形式,甚至是至高大禮。提問者不是提的三拜九叩,所以這個問題里只是涉及三種不同禮儀的區別。
在我國,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禮儀中,或者朝堂或宗族的祭祀里,還有民間靈堂喪禮的時候,甚至結婚結拜及覲見重要人物時等都有三叩、九拜、二十四跪的傳統,他們之間有關聯,也相對近似,但區別還是有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什么是跪什么是拜什么是叩,必須清楚的是,正統正規的禮儀中,無論是跪是拜還是叩,姿勢都是涵蓋了跪這個動作的。
跪,很簡單直白,雙膝著地即為跪。
我們往往會理解錯誤的就是拜,以為只是挺身做個揖就是拜了,這是不正確的,“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不跪不叫拜,拜的整套動作是兩手合于胸前,頭低到手揖身拜,而后立身,慢慢地雙腿膝關節觸地,上身匍匐在地,這個動作就稱之為“拜”。
而“叩”:及叩頭,其動作就是身體不起來,而頭在地面,用頭叩觸地面三次。這就是三叩。
而拜因為有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不同,又分為九拜,分別為: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等。這就是九拜。
而二十四跪即二十四拜大禮,多用于祭祀,各地略有不同,但基本是一跪一拜一叩,動作是做揖禮下跪或遞香或祭酒后再磕頭,按祭祀風俗順序在不同的方位一共跪拜八次做為一輪,如此共進行三輪,一共二十四次跪拜,這就是二十四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