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建都史要長于開封,我就先從洛陽開始說起吧。
過去說洛陽叫九朝古都,現在洛陽號稱十三朝古都。現在考古學界一般都把二里頭文化當成夏文化的代表,把二里頭遺址作為夏都斟鄩。所以,洛陽的十三朝也是從夏朝開始。而夏人之所以選擇在這個地方,是因為夏人所活動的區域基本就在豫西晉南一帶地區。“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后,國家又搞了一個大型的“華夏文明探源工程”,也是把豫西和晉南作為重點區域。新砦遺址、王城崗大城、陶寺遺址等等,都有重要的發現。當然了夏王朝所處的時代里,可能都城并不止于一處,在開封附近、魯西南地區也有夏文化遺存。
第二個在洛陽建都的王朝是商王朝。商王朝在滅夏之后,為了鞏固勝利果實,就直接把都城建在了夏人的核心區域。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偃師商城遺址就是文獻記載中的西亳,那是商王朝早期的都城。當然我們也無法確切地考察出,偃師商城到底是哪一年開始到哪一年結束成為商王朝的都城。無論傳世文獻,還是考古學,都無法給出精準的答案。
第三個在洛陽建都的王朝就是西周王朝。西周王朝在滅商之后,為了控制東方廣袤的土地,亟需在東方建立新的都城。1963年,寶雞曾經出土了一尊青銅器名為“何尊”,根據何尊的銘文,武王曾經在滅商之后正式昭告天下自己要到“中國”去定居,要“宅茲中國”,他所說的中國,指的是洛陽。在《尚書》、《左傳》、《史記》等文獻之中都記載了周公營洛的過程,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尚書》中稱之為“土中”,《史記》稱之為“天下之中”。不過,洛陽在西周王朝,只是相當于陪都。成王之后,天子又回到了宗周鎬京。
第四個在洛陽建都的王朝是東周。這是因為西周末年犬戎之亂中,宗周殘破,周平王不得已東遷洛邑。春秋時期,天子在王城。春秋末年發生了子朝之亂,戰國時期的天子在成周。這五百多年間,洛陽始終都是王都。
上古三代都把都城建設在洛陽附近,司馬遷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又說,唐虞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遙遠的三個王朝兩千年的歷史,都圍繞著中原地區而展開,因而使得洛陽在古人的觀念之中具有著某種程度的神圣性,《尚書·禹貢》篇就是以洛陽為中心來梳理天下的山川,可見在作者心目中洛陽的地位。也正是因為這樣,劉邦在建國之初也把都城選在了洛陽。但是,三個月后,劉邦遇到了一個叫婁敬的戍卒,婁敬詳細向劉邦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局勢,劉邦是以力取天下,就要占據山川險要之地來建都,而以山川險要來論,關中是首選。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當即遷都長安。
不過在整個西漢一朝,雖然首都在長安,但洛陽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劉邦當了皇帝之后,經常以洛陽為根據地來鏟除東方的異姓諸侯王。當吳王劉濞謀反的時候,其目標就是洛陽。漢武帝時王夫人請求皇帝將兒子劉閎分封到洛陽,也被漢武帝斷然拒絕。西漢后期也不斷有人提議遷都洛陽。王莽代漢之后,依據經典的記載來對西漢王朝的制度進行了大規模的變革。而根據經典之中的記載,洛陽當為王都。于是王莽下令遷都洛陽,不過他并沒有廢除長安的都城地位,而是兩都并重,給長安改名為常安,給洛陽改名為保忠信卿,并且要準備到洛陽修建宗廟宮室,結果他還沒完成工程就被殺了。
王莽被殺之后,更始帝劉玄起初定居洛陽,后來學者鄭興勸說他應該抓緊占據長安以確立自己為天下之主的事實。更始帝聽從了建議,遷都長安。后來更始帝在長安被赤眉軍所殺。從更始集團分裂出來的劉秀于公元25年在河北稱帝建立東漢。當時長安并不在劉秀的控制之下,他在稱帝的當年奪取了洛陽,兩年后才奪取了長安。而這個適合的關中在經歷了綠林軍和赤眉軍的洗劫之后滿目瘡痍,無法再建都。所以,劉秀就沒有再猶豫而是定都在洛陽。不過,在東漢也有人提議應該建都在長安,這是因為西漢定都長安,為了強調政權的合法性,東漢政權宣稱自己是西漢政權的合法延續,因而都城也應該采取西漢的舊都。不過,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東漢王朝為什么會選擇在洛陽定都。這不僅僅是關中殘破的問題,也是因為看中了洛陽巨大的象征性,也就是司馬遷那句“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東漢末年董卓之亂中洛陽受到空前的破壞,漢獻帝從長安回到中原后,曹操就把皇帝遷往許都。但是,洛陽城的地位依然舉足輕重。比如諸葛亮在隆中對里給劉備所設定的終極目標就是奪取洛陽。而在建安后期,曹操已經開始修復洛陽城了。后來曹操就是死于洛陽城中。曹操死后,曹丕代漢稱帝,當年的十二月曹丕來到洛陽,正式定都于此。
西晉王朝是從曹魏手里奪取的天下,其都城也是自然而然地就選在洛陽而沒有改變。但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后,匈奴人劉淵起兵,后來311年洛陽城破,皇帝被俘。新皇帝逃亡長安,幾年后長安城破,皇帝再度被俘,西晉滅亡。東晉在江南立足,都于建康城。此后的宋齊梁陳都在建康建都。而在北方則是陷入到空前的混亂之中。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這個時候的北魏定都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當時南北分裂,雙方都以中國而自居,都宣布只有自己才是中華正統,才能代表中國。北魏一方面進行了改革,推行民族融合的政策,同時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動因之一就是因為看中了洛陽的象征性。當時南北雙方都自稱中國,而詆毀對方為偽政權,南方稱北方為索虜,北方稱南方為島夷。在這種情況之下,孝文帝遷都洛陽無疑要占據了很大的優勢,難道占據洛陽的不是中國,而占據了江南的卻可以宣稱是中國嗎?
北魏政權遷都后,迅速腐化墮落,六鎮之亂后又發生了爾朱榮等人的叛亂,最終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建都長安,東魏為了躲避戰禍而遷都鄴城。
589年隋朝統一天下后,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在這種情況之下,朝廷對東南方向的財富依賴很重。隋朝的政權是從北周繼承來的,北周是從西魏繼承來的,他們都定都長安,所不同的是隋文帝重新修建了一座長安城,稱之為大興城。但是關中地區經歷了近千年的過度開發之后,經濟已經衰退了。所以等到隋煬帝即位之后,就開始興建新的洛陽城,而且隋煬帝還專門修建了通濟渠、永濟渠,這就是著名的大運河,而大運河的中心樞紐就是洛陽。隋煬帝在洛陽的時間也長于他在長安的時間。
唐朝建立后,由于唐朝政權是從隋朝禪讓而來,他們也繼承了隋朝的東西兩京制度,以西京長安為正式都城,而以東都長安為陪都。在唐高宗的時代里,也是因為經濟的問題,朝廷的重點已經開始向東都移動。而在武則天的時期,更是為了擺脫李唐皇室和關隴集團的控制而以洛陽為神都。不過在李唐復辟后,唐朝恢復了以長安為都城,安史之亂后更是沒有來過洛陽。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朱溫把皇帝挾制到洛陽,他還拆掉了長安城,長安城自此一蹶不振。朱溫在洛陽取代唐朝而登基稱帝,因為他的大本營在開封,他以開封為正式都城。不過事實上,朱溫常年生活在洛陽,最終在洛陽被兒子所殺。后唐建立后,也是以洛陽為都城。不過,在后晉的時候,石敬瑭正式遷都到了開封。之后后漢、后周都以開封為都城。
北宋王朝建立后,也以開封為都城。不過開封無險可守,所以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動過念頭要遷都洛陽,最終遷都長安。但朝廷對東南財富的依賴越來越重,而通往長安和洛陽的漕運水系也已經遭到破壞。相反,開封是當時水陸交通的中心樞紐,且不說城外縱橫交錯的運河體系,僅就城內而言,就有四條河穿城而過,他們分別是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
惠民河又稱蔡河,是開封城南的一條重要水運動脈,每年的漕運量在六十萬石左右。五丈河,又名廣濟渠,每年從東北方向向開封運送漕糧也達六十萬石左右。金水河,又名天源河,位于城的西部,是皇宮及京城民眾的生活水源。
汴河是開封水系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河流,它每年淵源不斷的將東南地區超過五百萬的漕糧運送到東京。同時,汴河也是一條重要的商貿通道,汴河之上公私船舶云集,各種商品通過汴河向開封匯聚。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就是汴河上的繁忙景象。因為這些河流都是穿城而過,尤其是金水河更是從汴河上架橋而過,所以在開封城內也架設了多達數十座的橋梁,這些橋梁為開封城增添了水鄉的風韻。這四條河流是維系開封城的重要生命線。
所以,北宋后來就再也沒有遷都了。不過畢竟開封無險可守,所以當金兵打過來的時候,宋朝的皇帝很快就成了俘虜。后來金朝在面臨著蒙古人的攻擊的時候,金宣宗也不得已遷都開封,同時宣布以洛陽為中京。1234年金朝滅亡之后,中原就基本上沒落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但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政權都是偏安政權,朱元璋認為只有到黃河流域定都才能彰顯中華正統。于是洪武二十四年讓太子朱標重點考察了開封、洛陽、西安三座城市。朱標回去之后,向朱元璋獻上了洛陽地區的地圖。“洪武二十四年,太祖以江南地薄,頗有遷都之意。八月,命皇太子往視關洛。皇太子志欲定都洛陽,歸而獻圖”。這件事情見于屠叔方的《建文朝野匯編》卷一。類似的記載還見于沈國元《皇明從信錄》、陳建《皇明通紀法傳全錄》、薛應旂《憲章錄》、雷禮《皇明大政記》、張鍂《國史紀聞》、涂山《明政統宗》、徐學聚《國朝典匯》等文獻之中。可惜后來朱標病死,朱元璋就再也沒有遷都的想法了。
1932年128事變爆發之后,京滬一帶成了戰場,于是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洛陽,以洛陽為行都。十一個月之后,才又重新回到南京。這是中央政府最后一次駐扎在洛陽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