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合流生法家,又稱道生法。
在《史記》中司馬遷將老子韓非子莊子放入同一列傳中,稱之為《老子韓非列傳》。我們都知道韓非子的師父是荀子,荀子則是活躍在齊國稷下學社的儒家大師,而齊國的稷下學社在歷史上一直是道家學派的大本營。
可以說荀子的思想本是儒家和道家分開之后的在此融合,而韓非子則在這層思想上選擇了法家,而韓非子則尤為推崇老子,在他的著作之中有《解老》、《喻老》專談老君爺的思想。在我們今天人看來,這可能很奇怪,但在那個時候的人看來道生法是很正常的事。
第一道家是研究治國和自然的學說,儒家則專門研究治國兩者有交際,但不管儒家怎么想治國平天下,不能不遵守自然規律,而道家的道生法,正是針對儒家推崇的禮法崩壞而誕生的學問。
《淮南子》中有一個比喻,說是這世上不是沒有讓人覺得公平的人啊?但大家買賣東西還是要用秤。換句話說世上不是沒有能判斷是非的人,但大家更愿相信無情的法律更能判斷是非。
關于道生法這件事以前有過爭論,但在《黃帝四經》出土后,爭論就少多了。《黃帝四經》出土于馬王堆中,其中明確的提出了道生法這一思想。《黃帝四經》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又道來決定法律,讓法律當做判斷是非曲直的標準,依靠道來制定出來的法律,人人敬畏少有人敢犯法,在這之后關于道生法一事爭論就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