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十四經絡圖角(二)

十一、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起于童子髎止于足竅陰;[肝膽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語,也透露出肝、膽同一體的深厚關系,而膽其實更居于輔助肝機能的重要地位。膽經是由頭部繞往身體側面,并達到腳尖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出現眼睛帶青、缺少活力、手腕、腳踝莫名的疼痛等癥狀。食物方面比較偏好油膩的食品。感情雖容

易興奮,卻比較有耐心,做任何事能長期持續。容易頭痛,并有沿著經脈出現側頭部至脖子、腋下至側腹、足外側等部位疼痛有癥狀。臉部皮膚沒有光澤,缺乏元氣。懷疑膽經有異常時,可以壓迫胸部第九肋骨前端的日月穴、或背部第十胸椎的膽俞穴,若出現僵硬、疼痛感,就可以斷定膽經確實有異常。膽經的穴道分布于頭部、臉、身體側部、下腹側部等,因此,頭部和側部是呈現癥狀的主要地帶。膽經發生異常時,會對肝經有不良的影響,故身體出現不適的癥狀時,請早期治療膽經的穴位,以便謀求癥狀的改善。屬于膽經的穴位有四十三個。足少陽膽經預防和主治疾?。焊文懖。杭甭阅懩已住⒛懡g痛、各種慢性肝炎;頭面五官病:頭暈、偏頭痛、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耳鳴、耳聾、近視;其它:感冒、發燒、咽喉腫痛、肋下痛、經脈所過處的肌肉痛。足少陽膽經不通的常見癥狀:口干、口苦、偏頭痛、容易驚悸;善嘆息、便溏、便秘、皮膚萎黃;消化不良、關節痛、脂肪瘤;痰濕、結節積聚。

(一)童子髎:手太陽、手足少陽經交會穴。目外眥旁0.5寸,眶骨外緣凹陷中。刺法平刺0.3-0.5寸。

(二)聽會:耳屏間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緣,張口有孔。刺法張口直刺0.5-1寸。

(三)上關:手足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又名客主人下關穴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刺法直刺0.5-1寸。

(四)頷厭:手足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頭維穴與曲鬢穴弧形線的上1/4與下3/4交界處。刺法平刺0.5-0.8寸。

(五) 懸顱:頭維穴與曲鬢穴弧形線中點。刺法平刺0.5-0.8寸。

(六)懸厘:手足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頭維穴與曲鬢穴弧形線的下1/4與上3/4交界處。刺法平刺0.5-0.8寸。

(七)曲鬢:足少陽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耳前鬢發后緣直上,平角孫穴處。刺法平刺0.5-0.8寸。

(八)率谷:足少陽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刺法平刺0.5-0.8寸。

(九)天沖:足少陽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耳跟后緣直上,入發際2寸。刺法平刺0.5-0.8寸。

(十)浮白:足少陽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耳根上緣向后入發際橫量1寸。刺法平刺0.5-0.8寸。

(十一)頭竅陰;足少陽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浮白穴直下,乳突根本。刺法平刺0.5-0.8寸。

(十二)完骨:足少陽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刺法斜刺0.5-0.8寸。

(十三)本神: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神庭穴(督脈)旁開3寸,當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2/3與外1/3連接點處。刺法平刺0.5-0.8寸。

(十四) 陽白: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刺法平刺0.3-0.5寸。

(十五)頭臨泣:足少陽、足太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陽白穴直上,入發際0.5寸。刺法平刺0.3-0.5寸。 (十六)目窗: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頭臨泣穴后1寸。刺法平刺0.3-0.5寸。

(十七)正營: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目窗穴后1寸。刺法平刺0.3-0.5寸。

(十八)承靈: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正營穴后1.5寸。刺法平刺0.3-0.5寸。

(十九)腦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風池穴直上1.5寸。刺法平刺0.3-0.5寸。

(二十)風池: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中,平風府穴處。刺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

(二十一)肩井:手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內為肺尖,不可深刺;大椎穴(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刺法直刺0.5-0.8寸。

(二十二)淵腋:本經淵腋至京門諸穴,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舉臂,腋中線上,第四肋間隙。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三)輒筋:淵腋穴前1寸,第四肋間隙。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四)日月:膽的募穴,足少陽、足太陰經交會穴。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十五)京門:腎的募穴。第十二肋端。刺法直刺0.5-1寸。

(二十六)帶脈:足少陽經與帶脈交會穴。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臍處。刺法直刺1-1.5寸。

(二十七)五樞:足少陽經與帶脈交會穴。在側腹,髂前上棘之前0.5寸,約平臍下3寸。刺法直刺1-1.5寸。 (二十八)維道:足少陽經與帶脈交會穴。五樞穴前下0.5寸。刺法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

(二十九)居髎:足少陽膽經與陽蹺脈交會穴。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高點連線的中點。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環跳:足少陽、太陽經交會穴: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刺法直刺2-3寸。

(三十一)風市:大腿外側正中,腘橫紋水平線上7寸。刺法直刺1-2寸。

(三十二)中瀆:鳳市穴下2寸。刺法直刺1-2寸。

(三十三)膝陽關:陽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四)陽陵泉:五輸穴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五)陽交:陽維脈郄穴。外踝高點上7寸,腓骨后緣。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六)外丘:足少陽經郄穴外踝高點上7寸,腓骨前緣。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七)光明:足少陽經絡穴。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八)陽輔:五輸穴之經穴。外踝高點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處。刺法直刺1-1.5寸。

(三十九)懸鐘(絕骨):八會穴之髓會絕骨。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后緣。刺法直刺1-1.5寸。

(四十)丘墟:足少陽經原穴。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刺法直刺0.5-0.8寸。

(四十一)足臨泣:五輸穴之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帶脈。在第四、五跖骨間,俠溪穴上1.5寸。刺法直刺0.3-0.5寸。

(四十二) 地五會:在第四、五跖骨間,當小趾伸肌腱內側緣處。刺法直刺0.3-0.5寸。

(四十三)俠溪:五輸穴之滎穴。足背,第四、五 趾間縫紋端。刺法直刺0.3-0.5寸。

(四十四)足竅陰:五輸穴之井穴。第四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十二、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起于大敦止于期門;肝臟經現代醫學而言,具有解毒和儲藏養份的作用,并且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臟器之一。然而,在中醫醫學的領域中,肝和腎一樣,擔負著維持人的生命機能的重要任務。肝屬木,可稱之為人體的將軍。將軍率領著抵御外敵的軍隊,肩負排除體內、體外不斷攏擊的毒素的任務,是一個專司解毒的臟器。肝經發生異常時,身體即會呈現各種不適的癥狀。如:臉煞費苦色不佳、喉干、惡心等。下痢。陰部痛、腰痛。腳的第三、指痛。焦燥、缺乏決斷力。肝經的經脈是由拇趾開始,和腎經、脾經交叉后往上行,經過性器而來到臍下約三寸之處。然后再由此地經過第九肘骨的前端,通過肝、膽等內臟。肝經由此繼續往上行,并在眼下分為左右兩條,一條直通頭上的腎脈,一條繞往唇部終止。肝經在第九肋骨處雖然有一個分叉,但是和十二經脈的起始肺經相銜接。因此,又因到十二經脈的最初經脈,形成生命永遠的循環通道。足厥陰肝經預防和主治疾?。荷诚到y疾病:痛經、閉經、月經不調、盆腔炎、前列腺炎、疝氣;肝膽病:急慢性膽囊炎、各種急慢性肝炎、肝脾腫大、抑郁癥;其它:頭頂痛、頭昏眼花、各種眩暈、癲癇、胃痛等。足厥陰肝經不通的常見癥狀: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脅脹痛;眩暈、血壓不穩、易怒沖動;皮膚萎黃、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經不調、乳房疾病、小便黃。

(一)大敦:五輸穴之井穴。拇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刺法斜刺0.1-0.2寸。

(二)行間:五輸穴之性穴。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刺法斜刺0.5-0.8寸。

(三)太沖:五輸穴之輸穴,肝的原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刺法直刺0.5-0.8寸。

(四)中封:五輸穴之經穴。內踝前1寸,脛骨前肌腱內緣。刺法直刺0.5-0.8寸。

(五)蠡溝:足厥陰經絡穴。內踝高點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刺法平刺0.5-0.8寸。

(六)中都:足厥陰經郄穴。內踝高點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刺法平刺0.5-0.8寸。

(七)膝關:陰陵泉穴后1寸。刺法直刺1-1.5寸。

(八)曲泉:足厥陰肝經五輸穴之合穴.屈膝,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刺法直刺1-1.5寸。

(九)陰包:股骨內上髁上4寸,縫匠肌后緣。刺法直刺1-2寸。

(十)五里:曲骨穴旁開2寸,直下3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一)陰廉:曲骨穴旁開2寸,直下2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二)急脈:恥骨聯合下旁開2.5寸,當氣沖穴外下方的腹股溝處。刺法避開動脈,直刺0.5-0.8寸。 (十三)章門:脾的募穴,八會穴之一、臟會章門,肝、膽經的交會穴.第十一肋端。刺法直刺0.8-1寸。

(十四)期門:肝的募穴,足厥陰、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第18 / 22頁


十三、督脈

督脈起于長強止于齦交。以上介紹從肺經開始至肝經為止的十二經脈,除此之外,還有稱為奇經的經脈,它是連接十二經脈的經脈。奇經不僅將十二經脈連接起來,且有調節能量,使其流通順暢的功能。奇經八脈中,最主要有從人體前頭部至臀部,貫穿前身的任脈,和從后頭部至臀部,貫穿后身的督脈兩條經脈。督脈是運行人體后部的脈,取其在后面監督的意思。從頭部往背部正中線縱行。通達牙齒、鼻、脊椎、肛門、性器等部位,只要督脈一發生異常,身體各部位就會有癥狀產生。如:從下腹至心窩有疼痛感。喉嚨痛。痔瘡、夜尿癥、不孕癥等也與此有關。發生此類疾病或癥狀時,請利用督脈的穴位加以治療,必能減輕疾病的癥狀。對患有變形性脊椎癥的患者而言,督脈的穴位具有很好的療效。特別頭部的疾病,督脈的穴位實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督脈的穴位共有二十七個,請參閱圖解督脈預防和治療疾?。杭怪。貉趽p、椎間盤突出、強直性脊柱炎、頸椎??;其它:小兒消化不良、頭痛、發燒、中風、脫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退行性關節炎、膽囊炎。督脈不通的常見癥狀: 虛寒怕冷、手足不溫、疲勞乏力;頸椎痛、腰椎痛、痔瘡、便秘;陰陽失調。

(一)長強:督脈與足少陽、足少陰經交會穴,督脈絡穴.尾骨尖下0.5寸,約當尾骨尖端與肛門的中點。刺法緊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

(二)腰俞:當骶管裂孔處。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三)腰陽關:第四腰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四)命門:第二腰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五)懸樞:第一腰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第19 / 22頁

(六)脊中: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七)中樞:第十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八)筋縮:第九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九)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靈臺:第六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一)神道:第五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二)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三)陶道: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第一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四)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刺法向上斜刺0.5-1寸。

(十五)啞門: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深部有延髓,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

(十六)風府: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深部有延髓,注意針刺。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刺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

(十七)腦戶: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風府穴直上1.5寸。刺法平刺0.5-0.8寸。

(十八)強間:腦戶穴直上1.5寸。刺法平刺0.5-0.8寸。

(十九)后頂:強間穴直上1.5寸。刺法平刺0.5-0.8寸。

(二十)百會: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后發際正中直上7寸。兩耳尖連線中點。刺法平刺0.5-0.8寸。


(二十一)前頂:百會穴前1.5寸。刺法平刺0.5-0.8寸。

(二十二)囟會: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刺法平刺0.5-0.8寸。

(二十三)上星: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刺法平刺0.5-1寸。

(二十四)神庭:督脈與足太陽、足陽明經交會穴。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刺法平刺0.5-1寸。

(二十五)素髎:鼻尖正中。刺法向上斜刺0.3-0.5寸。

(二十六)水溝(人中):督脈與手足陽明經交會穴。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界處。刺法向上斜刺0.3-0.5寸。

第20 / 22頁

(二十七)兌端:上唇尖端,紅唇與皮膚相接處。刺法向上斜刺0.2-0.3寸。

(二十八)齦交:上唇系帶與齒齦連接處。向上斜刺0.2-0.3寸,或點刺出血。


十四、任脈

任脈起于中極止于承漿;任脈是位于身體前面縱走的經脈。取其身體前面任你醫療的意思。臉—前頸—胸—腹,如此運行,并以恥內為終點站。又,中醫醫學的古籍中有[任為妊也]此話,足見任脈和妊娠的關系亦非常密切。因此,常用以治療女性身體方面的疾患。由會陰部的會陰穴開始,往上經曲骨、中極、中脘、鳩尾、膻中等穴位,最后以下巴的承槳穴為終點。會陰、曲骨、中極穴對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的疾病具有療效。如不孕癥、生理痛、腸內脹氣等,或對男性的前列腺肥大的患者,都能改善其癥狀。此外,任脈的穴位更具有調節全身機能的重要功能。任脈的二十四穴都非常重要,最好能默記下來,以便臨時要用時能派上用場。以下列舉任脈二十四穴: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等。任脈預防和治療疾?。好谀蛏诚到y:前列腺炎、陽痿、早泄、盆腔炎、附件炎、白帶病;消化系統:胃痛、消化不良、胃潰瘍;其它:失眠、胸悶氣短、腰痛。任脈不通的常見癥狀:怕熱汗多、陰陽失調、月經不調;陽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氣喘。


(一)會陰:任脈與督脈、沖脈交會穴。男性在陰囊根部與肛門的中間,女性在大陰唇后聯合與肛門的中間。刺法直刺0.5-1寸。

(二)曲骨:任脈與足厥陰經交會穴。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處。刺法直刺1-1.5寸。

(三)中極:膀胱的募穴,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臍下4寸。刺法直刺1-1.5寸。

(四)關元:小腸的募穴,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臍下3寸。刺法直刺1-2寸。

(五)石門:三焦的募穴。臍下2寸。刺法直刺1-2寸。

(六)氣海:臍下1.5寸。刺法直刺1-2寸。

(七)陰交:臍下1寸。刺法直刺1-1.5寸。

(八)神闕:肚臍正中。禁針。

(九)水分:神闕與中庭穴的連線上,臍上1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下脘:神闕與中庭穴的連線上,臍上2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一)建里:神闕與中庭穴的連線上,臍上3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二)中脘:胃的募穴,八會穴之腑會中脘。神闕與中庭穴的連線上,臍上4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三)上脘:神闕與中庭穴的連線上,臍上5寸刺法直刺1-2寸。

(十四)巨闕:心的募穴:神闕與中庭穴的連線上,臍上6寸刺法直刺1-2寸。

(十五)鳩尾:胸骨劍突下緣 刺法直刺1-1.5寸。

第21 / 22頁

(十六)中庭:胸劍聯合中點 刺法平刺 0.3-0.5寸。

(十七)膻中:心包的募穴,八會穴之一,氣會膻中。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 刺法平刺0.3-0.5寸。 (十八)玉堂:前正中線,平第三肋間隙 刺法平刺0.3-0.5寸。

(十九)紫宮:前正中線,平第二肋間隙 刺法平刺0.3-0.5寸。

(二十)華蓋:前正中線,胸骨角的中點 刺法平刺0.3-0.5寸。

(二十一)璇璣:前正中線,胸骨柄的中央 刺法平刺0.3-0.5寸。

(二十二)天突:任脈與陰維脈交會穴,謹慎針刺。胸骨上窩正中。刺法先直刺0.2寸,然后將針尖轉向下方,緊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

(二十三)廉泉:任脈與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舌骨體上緣的中點處。刺法向舌根斜刺0.5-0.8寸。 (二十四)承漿:任脈與足陽明胃經交會穴。頦唇溝的中點。刺法斜刺0.3-0.5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體表標志定穴法——背部定穴法
[轉載]古代人體部位名稱的現代解剖定位詳解
足少陽膽經循行圖
醫理窮源丨人體中醫解剖部位與經絡關系(三)
脅痛是哪痛?有可能是肝膽疾病哦
中渚---足臨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咸阳市| 九台市| 汕头市| 郧西县| 灵石县| 肥乡县| 苍梧县| 中超| 竹溪县| 资中县| 汾阳市| 长沙市| 刚察县| 新津县| 门头沟区| 恩施市| 洛南县| 阿拉善盟| 大埔县| 中宁县| 高淳县| 汝阳县| 瑞丽市| 兰坪| 丹阳市| 通城县| 浙江省| 沽源县| 屯留县| 太仓市| 七台河市| 龙游县| 山东省| 西华县| 义马市| 电白县| 海安县| 西贡区| 青铜峡市| 洪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