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趙宧光資料整理與考略
userphoto

2023.10.03 云南

關注

趙宧光資料整理與考略

趙彥輝 (本文發表于《書法研究》128期)

【內容提要】 趙宧光是明代中晚期的一位學者。身兼印人、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本文通過對一些文獻和資料的搜集和梳理,可以對其生平事跡與學術、藝術成就有較為全面地了解。

【關鍵詞】 趙宧光 事跡 學術、藝術成就

  趙宧光生平事略正史只提及寥寥一筆,明清筆記小說詩文也很少,方志亦不多,然大都相差無幾。如《明史·文征明傳》附載:

 ?。憥煹溃┡智渥?,適趙宧光,夫婦皆有聞于時。[1]

  明代朱謀垔《書史會要續編》云:

  趙宧光,字凡夫,姑蘇人,宧室東南隅也。以為名連半字,豈謂蘇天下東南,自負能光彼中耶!早為經生,棄去,隱寒山,舉家佞佛疏食,于經籍無所不窺,而篤意倉、斯之學,著《長箋》,論六議;《寒山帚談》,論書法,其自書創作草篆,蓋原《天璽碑》而小變焉。由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跡,允成高士矣!天啟年間卒。子均,字靈均,亦善草篆。妻能詩,有集行世。[2]

  據《吳縣志》載:

  趙宧光,字凡夫,太倉璜涇人。祖汴,舉解元,成進士。父樗生,亦隱士。宧光少入貲為國子生, 中歲折節,讀書卜地,葬親傾家,開鑿搜巖,剔穴丙舍數楹,儼然圖畫,遂為西山奇勝。廬居墓旁,足不至城市,所著書凡數十種,專精字學,篆學尤絕。[3]

  又,清人龔立本書載:

  趙宧光,別號凡夫,本婁東人,因先墓在寒山,遂移家卜筑焉。造訪之初,在萬歷辰巳間。見其疏鑿泉石,魚鳥翳然。素饌清尊,名流云集。君氣韻蒼雅,似圖畫中人。善作古篆,運筆如飛。[4]

  可以看出,對趙氏的記載均大同小異。趙宧光一生未仕,且隱于寒山,是記載趙氏事跡簡略的主要原因。清初,有《乙亥叢編》一書行世,錄趙氏等撰《寒山誌傳》,[5] 然此均未引起古今學者應有的注意,該書已成為盡可能最大限度還原趙氏歷史面目的第一手、恐怕也是唯一的材料。

  一、關于趙宧光生卒年、名、字、號及籍貫

   趙宧光的生卒年問題,學界已有公論。然人云亦云者有之,更有甚者,以為待考者也有之。這都是學術上不負責任的表現。

  據其子趙均《先考凡夫府君行實》載:

  先君生于嘉靖已未(1559)八月十有八日,卒于天啟乙丑(1625)九月三日,享年六十又七歲。

  按,即趙宧光的生卒年從1559至1625年。按中國人的傳統習慣,趙氏六十七歲是虛歲,實為六十六周歲。

  關于趙宧光的名、字、號及籍貫問題,也比較混亂。據筆者所見的從明清至今的近二十種書籍中關于趙氏的字、號就五花八門,字有凡夫、水臣的;號有凡夫、廣平、寒山長的;籍貫有姑蘇說、太倉說、婁東說、吳縣說、蘇州說、松江說等。[6]

  關于趙氏的字、號、籍貫的出入尚不小。我們以為,眾多說法距趙氏生活年代均有一段時間,其間難免存在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之現象發生。這樣,其子趙均之記述較之上述可信度就較高一些:

  先君(趙宧光)名頤光,考之字書,以頤合于聲未合于義,遂更頤為宧。字水臣,號廣平,別號凡夫。[7]

  原來趙宧光原名頤光,后易為宧光,其子說乃父字水臣,號廣平,別號凡夫。但趙宧光在《趙凡夫自敘》中自云:“趙凡夫鹵人也,小丈夫哉,志大而學小,識多而才少,卒不能佐物成務,字之曰凡夫,是自呼其名。”自云字凡夫,蓋此為后起之字,蓋其子不知,誤以為別號。另明代汪關為凡夫治印“寒山長”[8] 可知趙氏亦號“寒山長”。

  從文獻的記載可看出,關于趙氏里籍之說法亦頗為混亂,令人無所是從。按,江蘇吳縣舊稱姑蘇,古吳縣城又是今蘇州的別稱,婁江在江蘇吳縣東,婁東謂婁江之東,也屬吳縣,則趙氏之故里則一說為吳縣,一則為太倉,一說為松江。據明趙用賢《含玄先生墓誌銘》載:

  趙氏自南渡后散處江左,其居璜涇者最大。璜涇諸趙皆世田孝弟(悌)至。憲副震洋先生汴以春秋發解南畿為時聞人而族始益盛大。含玄子即震洋先生子也……

  按,趙汴乃宧光祖父,其祖父出自璜涇趙氏,又,璜涇鎮又名趙市,[9] 又,趙宧光姪孫女趙元復在《寒山展墓記》云:“余家自宋南渡至元季,子安公以荊王元儼后避難來東海,卜居虞疁崑邑造鎮曰璜涇。”璜涇鎮在江蘇太倉縣東北六十里。則趙氏故里在江蘇太倉璜涇更確,《吳縣志》的記載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趙氏籍松江說則謬矣!

  二、趙宧光家世及生活經歷

  趙宧光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憲副震洋先生趙汴嘉靖辛卯舉南京解元,戊戌舉進士,其后趙氏一族開始日漸盛大。其父含玄先生趙樞生,自幼讀書,十七歲為諸生,后未能考取進士,“遂棄去,讀他書,隱闤闠中,不窺戶外者三十余年。其學主六經,旁及子史。搜獵古奇文秘事,矻矻不休。閉門下鍵,時至經旬,或遇風月晴明,僅出徜徉,才一瞬復入讀如故”[10] 所著各類書六十六卷。趙宧光亦幼承庭訓,潛心苦讀。據馮時可《趙凡夫先生傳》載:“(趙宧光)生而倜儻,負奇氣。童時就學,父輒教以四始六藝,古文奇字?!睘槿蘸笏〉玫某删痛蛳铝藞詫嵉幕A。

  趙宧光的一生受乃父影響頗大。據《含玄先生墓志銘》載:

  其為文章構意沈遂,必本其意所獨到而橫溢開宕。……晚厭世氛,遂長齋日飯一脫粟或經數日不食,或日加數餮。抱膝長吟,若身在黃時也。

  又,馮時可《趙凡夫先生傳》說:

  含玄子諱廷梧,隱德邁世,余嘗稱為六異先生,謂室無器,堂無客,衣不制,食不庖,庭不翦,草席不除塵,三吳間至今以為佳話。

  完全是我行我素,脫離世俗的出世狀態。這種超脫世俗的企慕漢唐魏諸賢狀態,自然把古代隱士當成崇拜的對象。 含玄先生又對子女要求甚嚴格?!囤w凡夫自敘》云:

  先處世含玄先生無世俗交。研究文史之暇,時呼兒子侍聽,千古可喜、可愕、可師、可懲諸節目,自相鼓吹,不知夜漏之殘,庭訓止此,何有于他。

  含玄先生的至孝也都出了名。這些都幼時的趙宧光產生深遠的影響。

  趙宧光在先人之敝廬“野鹿”園度過了二十幾個苦讀春秋。期間,趙氏也曾為太學生。蓋受其父遠離塵俗影響,加之尊父命“慨然往修五世祖墓,收贖故宅,葺治宗統,使水木了然至于竭歡;奉七細察聲氣燕寢之地,粥粥如也”[11] 辭太學生,后父母相繼去逝,遂守孝寒山,開始了其在寒山隱居的生活。

  萬歷二十一年(1593),含玄先生卒。次年,趙宧光奉乃父遺言,卜地為幽宅,但趙氏得大病一場,無功而返,乙未(1595)孟秋,其母亦逝,悲痛之余,盡破其家為兩尊人買山營葬。遂攜妻子陸卿子于寒山守堊室作冢人,矢志益堅,夫唱婦隨,讀書稽古,足不至城市,著書立說。“著書充棟而不以淹雅名,誓墓半生而不以孝行顯”[12] 直至走完人生之旅。據說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來寒山,并賜詩三十余首,在《題寒山手尺雪長句中》中稱贊說:“泉飛千尺雪千尺,小篆三字銘云巒?!鼻磉@里的用意是感趙氏夫婦的孝道以粉飾治具?或是羨慕這里的云山美景、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過能讓皇帝多次造訪,卻也足夠今人尋味的了。

  趙宧光妻陸卿子,蘇州人,陸師道長女。夫婦在寒山的生活被傳為佳話:“棄家廬墓,與卿子偕隱寒山,手辟荒穢,疏泉架壑,善自標置,引合勝流,而卿子又工于詞章,翰墨流布一時,名聲籍甚,以為高人逸妻,如靈真伴侶,不可梯接也?!盵13] ,甚至對其評價高于其夫:“卿子學殖優凡夫遠甚,少刻《云臥閣集》,沿襲襞績,未能陶冶性情。晚年名重,應酬牽率,凡與閨秀贈答,不問妍丑,必以胡天胡帝為詞,不免刻畫無鹽之誚,世所謂《考槃》、《玄芝》二集是也。賦之作,步趨六朝。嘗為祖母卞夫人作誄,典雅可誦?!盵14] 可見陸卿子是以詩名、書名并重的才女。其子趙均,字靈均,亦幼承庭訓,少聰而好學,“從其父傳六書之學,又從燕山僧貝林授大梵天字,并諸國字母變體,形聲譜韻之奧,指畫、形音、鄉署、部居移日分夜,父子自相講習?!盵15] 父子均以學問書法聞名于世,均妻乃文征明玄孫女,名淑,“點染寫生,自出親意,畫家以為本朝獨絕。”[16]

  三、交 游

  趙宧光雖隱于寒山,然“戶外不長到,人間多與交?!盵17] 足不至城市,由于遠離塵俗,其人品已高,不少名士前來拜訪,大都為一時俊彥。趙氏早年在野鹿園時,就已經開始了這種交往。據印人金一甫說:

  余少時究心斯(篆刻),過吳訪文壽承,而得其筆意;游白門,同何主臣究其宗旨;與黃圣期、吳敬甫集趙凡夫野鹿園,論其玄妙。[18]

  按,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文征明長子。曾任嘉興府學訓導,官至南京國子監博士,人稱“文國博”。少承家學,篆、隸、真、行、草并佳,并自成家,不蹈父跡。為明代印壇杰出的領袖,開啟明代文人篆刻之先河,影響至巨。何震(約1530—約1604)字主臣,一字長卿,號雪漁,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久寓南京,職業篆刻家,得文彭教誨,其印能出入秦漢、宋元之間,又善在刻石中使用刀法,故能卓然成家,世間文、何并稱。從文獻的記載來看,雖不能確認趙宧光與文、何有謀面的可能,但至少可以確認趙氏受文、何所開創的篆刻風氣的影響。黃圣期、吳敬甫也為其時書法篆刻家,惜事跡待考,但從記載看,可斷定他們與趙宧光相交甚厚。趙宧光在談及其與金一甫的交情時曾說:

  余結發與雕蟲作篆,即與一甫友善,三十年如一日,蓋臭味相投,不必相師,不問共業,千里正自同風。[19]

  按,金光先,生卒年不詳,字一甫,安徽休寧人。混跡朝市之間,印章取法何震而上溯秦漢,用刀爽勁,形神兼備。嘗摹秦漢官私印并自刻印各一冊,成《金一甫印選》并附《印章論》一卷。為萬歷時期重要的篆刻家之一。清人周亮工謂其:“家擁多資,乃多雅尚,究心篆籀之學?!盵20]又,趙宧光談及與好友朱簡的交往:

  寒山老人相對劇談,盡出平生見解,以相質難,修能不以余言為過,余不以修能自隱。[21]

  朱修能認為:

  趙凡夫是古非今,寫篆入神,而捉刀非任,嘗與商榷上下,互見短長。[22]

  按,朱簡,生卒年不詳,字修能,號畸臣,后改名聞,安徽休寧人。他曾歷14年之久,遍摹周秦兩漢及元明篆刻家佳作,并詳加評說、考證,研討印章技法,匡正時人印作優劣。工詩,擅篆刻,有《印經》、《印字要論》、《菌閣藏印》、《修能印譜》、《印書》、《印品》等行世,為萬歷時代杰出的文人篆刻家和印章理論家。朱簡說趙宧光是古非今,乃言其貴古賤今。于書體上,趙氏喜作篆體;于印章,趙氏熱衷于秦漢古印的摹習。與書法篆刻主張師其師而不師其徒,取法乎上。

  錢謙益在《趙靈均墓志銘》中說:“靈均從其父傳六書之學,又從燕山僧貝林授大梵天字,并諸國字母變體、形聲、譜韻之奧?!保w宧光同貝林也有往來,據其子趙靈均講:“緇流中可與談音韻之堂奧者,燕山貝林仁公一人也,結奄于山中,紫泥澗上居之。居數年而師以畏喧,徒居天目?!盵23] 可見燕山僧貝林不僅是當時著名的小學家,而且又是趙宦光的學術知音。惜貝林事跡待考。

  其他如袁景休、王醇、吳兆、李宗延、張孟儒等或題額相送或題詩相贈,或探討學問或切蹉技藝。與趙氏同時期的印人如蘇宣、邵潛、汪關等均為其治印。正是這些文人雅士的交往,才形成了吳地良好的文化氛圍,文人們以書會友,以學會友,以印會友,從而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則自不必說。

  四、趙宧光其學

  趙宧光自幼從父受四始六藝,古文奇字之學。趙氏自己評價自己之學以為“大之則馮相談空,方圓覆仰,差可措諸掌上,搜玄剔微,足補千古圣賢所未到,而不能布六寸算子;小之能指事、象形、裁成奇偶,差謂傳千古圣賢之默契,而不能事雕蟲鏤刻于翰青緗素。能方丈大字而不能作蠅頭端楷,能周秦椎魯而不能效宋元流媚??傊崛酥鶢幎∈乐鶙墶?。[24] 縱觀其學,確實以六書之學為主,旁及其它,著述不少。據馮時可述其:“方研緗帙,與其配陸碩人倡和丹崖之上,初不知人間何樂可易碧山一笑也。所著書不下數萬篇。如內學經、天文、地志、金石、聲韻、藝文、稗史、稠林、逸草。書各為類,類各為品,品各為篇,篇各為目,無不搜微抉妙,窮作者之心,立未有之義。雕鏤造化、爭光云漢而吟弄風月者不與焉。尤邃六書。凡結字主客筆勢逆順。畫有清濁奇正。體有向背動靜,考之古文,有潤色而無造作;驗之人心,有融釋而無阻礙。其法至于法天崇古,研幾窮神,而其工至于補同文之治。宣三才之蘊,不獨裨小學,佐諧聲也。”[25]

  趙宧光用畢生精力從事《說文》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作《說文長箋》七十二卷,《六書長箋》一十三卷,是其文字學研究的代表作,清人劉獻廷給予很高的評價:

  寒山趙凡夫先生六書之學,近代人無出其右者,其《說文長箋》雖未盡合于理,然亦弘博可觀矣。[26]

  今人何九盈尤其對趙氏之“諧聲韻表”給予較高評價。[27] 也有來自反面的聲音,如清人顧炎武謂其《說文長箋》:

  此書乃盛行于世,及今不辯,恐他日非勝是,為后學之害不淺點[28]

  按,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號亭林,明末江蘇昆山人。學問淵博,著述甚多,開清代樸學之風。就對后世文字學的影響來看,趙氏的貢獻甚微,更何況其《說文長箋》錯誤百出。顯然顧氏以學者特有的敏感已經關注到了這一點。

  趙氏一生以六書之學為主,為文字學家,旁及其他,著述頗豐,現蒐集其著述列表如次:

  1、聲韻學
  《內外中聲表》、《通韻無量音聲》、《悉曇經傳》、《漢聲韻表》等27種詳于《悉曇》及《通韻發凡》

  2、訓詁學
  《續雅》、《釋雅》、《漢詁》、《吳言》、《篇韻刊定》等七種

  3、書法
  《周、齊、秦諸金石補》、《金石林甲、乙集》共二十四種,見《寒山帚談及拾遺》五卷

  4、博古類
  《鼎彝文》、《求舊考》、《石鼓章句》、《石鼓博考》、《刻符經》、《研典壺史》六種

  5、兩儀之學
  輿地
  《九圓史》、《空史表志》、《圖通》、《譜通志》、《綱紀都邑》、《乘唐》、《十道參》、《今略京省》、《參唐略》、《西南繳考》、《海夷圖考》

  6、藝文類
  《翰海雕龍》及《韻語》、《伐山》、《格賦》、《類賦》、《彈詩》、《詩史》、《裁詩案》、《古賦韻讀》等一十八種
  《謐葉調攝條目》、《月令匯編》、《授時編》、《居室疏》、《清泥志》、《山堂汝器》、《籍山中草術狀》、《菌譜眺集》等

  8、逸草類
  《滑稽錄》、《葩詞匯劇》、《吳兒伎倆》、《九流燕石》、《外道神游》等

  9、結集類
  《小品稠林》、《九經十翼》、《趙氏類略》等

  10、雜草類
  《寒山誌》、《寒山蔓草》、《野鹿園詩硫》、《牒草》、《檀草》、《游草》、《文草》,詩則有《白云篇》、《莫愁篇》、《寒山集》及《云臥閣稿》、《考槃》《玄芝》 二集、《寒山剩草》等

  以上參見《趙凡夫自敘》。

  客觀地講,趙氏的著述不可謂不豐,而今人又能曉得幾種?除了趙氏隱居的客觀原因外,其著作的學術價值則頗讓人懷疑了。難怪錢謙益謂其:“凡夫寡學而好著述,師心杜撰,不徑師匠”[29] 評價可謂中肯。

  值得一提的是趙宧光的論書專著《寒山帚談》。全書共二卷,上卷有《權輿》論十五種書體,《格調》論筆法結構,《學力》論字功書法,《臨仿》言學力粗積,實即前篇之余緒,下卷有《用材》論筆墨紙硯,《評鑒》論辨識之深淺,《法書》論古法帖,《了義》論書家秘諦。書后有《拾遺》一卷和《金石林甲乙表及緒論》一卷。趙宧光《寒山帚談》有《說文長箋》附刊本,文瀾閣《四庫全書》本,《美術叢書》本,今所見惟后兩種。今人崔爾平先生《明清書法論文選》和華人德先生《歷代筆記書論匯編》所選的《寒山帚談》惜都略去一部分,使讀者難全其貌,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和王伯敏、任道斌、胡小偉編《書學集成》所選較全。清人王原祁等編《佩文齋書畫譜》中輯《趙宧光論九體書》、《趙宧光論真草篆隸書》、《趙宧光論書》都是《寒山帚談》的選本。該書雖有其局限,但仍是一部多角度、全方位系統論述書法的理論著作。從諸多學者對其的征引上,足見其理論價值和獨到之處,在明代眾多書論中獨樹一幟,特色鮮明。

  五、趙宧光其書、其印

  書法在明季承宋元帖學一路發展,而后創開臺閣體風氣,加之統治階級推重有加,遂使影響至為深遠。之后吳門、松江書法爭妍競秀,加之該地都為發達的商業區,文人薈萃,“名賢前后相望,一地文化風氣互相陶染,彼此不能全無關聯?!盵30] 趙宧光就生長在吳門,其見多識廣,為其書法方面的繼承和創新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又趙氏精通古文字,好六書之學成為其書法上得天獨厚的便利。

  趙宧光書法以創草篆而名垂書法史。至于為什么寫篆書,趙氏卻有自己的理解:

  古篆為真、草相氐,真草為古篆生機,飛白、分隸傳驛而定矣。[31]

  學書先學篆、隸,而后真草……作字須略知篆勢,能使落筆不庸。[32]

  學法書,必不可先學下品軌轍?!史矊W大篆必籀《鼓》,小篆必斯碑……[33]

  篆書一筆不得杜撰,而字字皆可變化。[34]

  在趙氏看來,篆書是其他書體的根本,是源。學好篆書,其他書體則可迎刃而解。正可謂“知本則意思通而易為力,求原則筆勢順而易為功?!盵35] 以篆為尊,以古為貴,這一觀點貫穿趙氏論書之始終。在此指導下,趙氏以為:

  余故貪夫,常謂遇事不見根柢,寧不學?!行臅?,必從頂門著力,字之必篆,猶學詩者必熟讀《三百篇》,作文者必貫通九經正史。不然皆野狐也。余之作篆者,書之始也,不作徒隸者,未究其終也。[36]

  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化工之妙”,書法才能揮灑自如:

  化工之妙,無論取大作小,取小作大,亦無論取歐作虞,取虞作歐:即漢、魏可以作晉、唐,晉、唐可以作漢、魏。推此微言,取篆隸作真、草,取真、草作篆隸,以致取文字作繪畫,取繪畫作山林川澤,欣賞異軌?[37]

  這恐怕是趙氏法篆的重要原因。

  趙氏自評其篆書云:

  余不能真草而能古篆,即方丈一筆,自顧得意。至若以飛白作篆,知余言之不妄。[38]

  余喜作草篆,以續飛白之脈,其任率自好,若謂前無作者。[39]

  趙氏的草篆,在字形上以小篆為本,但筆法已完全不同于唐宋以來那種藏鋒圓莖,筆劃細勻的“玉箸篆”,而是用富有抑揚頓挫變化的行草行筆來寫篆體,其起筆混重有力,一筆之中顯出粗細輕重,轉折和接筆之際,提按筆勢顯露,或筆斷而勢連,收筆也并非筆筆垂露,時有挑筆出之,這些都帶有草書的筆意。其創新這處在于改變過去傳統小篆之古雅渾穆,易之以剛健奇偉。后人則褒貶不一,褒則謂其創新之功,貶則謂其不守古法,落入野狐一路。張金梁先生評其草篆:“趙氏用草書的筆法改造篆書,用筆只求飛動,難得沉著,稍嫌浮滑,使篆書創作走向了極端而步履維艱,成為不可無一,而不可有二的書家”[40] 。其評甚確。

  《書史會要續編》謂趙氏草篆“蓋原《天璽碑》而小變焉”。但《天璽碑》乃是以隸書的筆法寫篆書,趙氏是用草書筆法寫篆書,大概是趙氏領悟了以別體破正體的精神。受此啟示,趙氏才有了創造之功。

  趙宧光的草篆在明季書壇可謂獨樹一幟,給明代的書法注入了一股鮮活的力量。然而,趙氏草篆給印壇帶來巨大影響,卻是趙氏所始料未及的。清秦爨公記錄了這樣一個事實:

  朱修能以趙凡夫草篆為宗,別立門戶,自成一家,雖未必百發百中,一種豪邁過人之氣不可磨滅,奇而不離乎正,印章之一變也,敬服。[41]

  清人魏錫曾詳細描述了這件事:

  修能用凡夫草篆法,筆畫起訖,多作牽絲,是其習氣,從來所無。[42]

  魏氏尚有詩云:

  凡夫創草篆,頗害斯籀法。修能入印刻,不使主臣壓。[43]

  即朱簡治印篆法起訖時作牽絲,用切刀法以加強筆意,從而擺脫文何風格的樊籠。切刀法入印明顯受到趙氏草篆法的啟示,朱簡已經認識到,失去筆意便無從談印章之美,而筆意的存在,直接影響到印章的雅俗。朱簡以趙凡夫草篆入印,以切刀表現這種具有寫意風格的草篆筆意,“實開清代'印從書出’'印外求印’論之先河”[44] 后來的浙派鼻祖丁敬就是在朱氏基礎上獲得的啟迪并有所發展。

  稍后的傅山偶爾以此法寫草篆一體,清人楊法、鄧石如、吳昌碩等人寫篆書,更從金石文字中吸取營養,從而使篆書呈現新的局面,我們也不排除是受趙氏草篆的影響的可能性。

  然而,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樣,趙氏草篆也受到很多非議。孫光祖《古今印制》說:

  趙凡夫草篆,創古今未有之奇,正者偏、藏者露、靜者躁、莊者佻、舒者促,斂者肆,文敏之道,于茲失守矣。朱修能好奇,乃以寒山法入印,愈工而愈魔矣。[45]

  這種保守派“一本正經”,黑守成規,[46] 不允許藝術領域有新的創造,他們所批評的,我們以為正是趙宧光于藝術上的創新所在。

  趙氏還善行草,筆酣墨暢,揮灑自如,出于帖學一路,繼承多于創新。趙氏行草書多見于其題款作跋處。

  趙氏傳世書跡海外拍賣行常有出現,但筆者所見有限,為大陸和日本所發表的,現摘抄如次:
  1、《杜牧詩軸》篆書,紙本,凡四行,行字數不一,共32字,縱104.6cm,橫46.7cm,無年款。署趙宧光書。此作現藏南京博物院,見于《書法叢刊》1996年4期;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中國書法藝術明代卷》。
  2、《超鴻侶山》六言聯,篆書,見于《書法》1984年1期;黃山書社1990年版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
  3、《竹開梅動》五言聯,篆書。凡二行,共13字,縱135.2cm 橫32.5cm,蘇州文物商店藏,刊于日本《中國書道全集》(七),又見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
  4、《鳥吟檐間樹篆書五言詩軸》,紙本,凡二行,共15字,刊于日本《明清書道圖說山》,又見于姚淦銘《趣談中國摩崖石刻》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5、《篆書七言詩軸》見于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崔陟《中國書法藝術·明代卷》。
  6、《篆書五言詩軸》見于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崔陟《中國書法藝術·明代卷》。
  7、《篆書五言詩軸》見于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崔陟《中國書法藝術·明代卷》。
  8、《致世遺札》,草書,見于榮寶齋1993年《故宮藏明清名人書札墨跡選》。
  9、《滴瀝珠璣詩軸》,草書,見于殷蓀《中國書法史圖錄》,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10、《畢熙志跋張即之金剛經》,1620年作,載傅申《海外書跡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版。等等。

  趙氏不光精通文字學,善書法創作與理論總結,還是明季優秀文人篆刻家的代表人物,他躬行篆刻實踐,用功頗多。又趙氏生逢其時,又與諸多印人友善,如朱簡、金一甫等,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可以想見。

  受明初集古印譜熱潮的影響,趙宧光也投身其間,“前明亦尚印章,如趙凡夫、何雪漁、文休承、壽承、蘇嘯民,咸稱作者?!盵47] 趙氏曾手摹漢印達二千余方。清人吳翀在《趙凡夫印譜》序言中高度評價了他的摹古?。?/p>

  其摹古印,直逼古人,鑒賞家摭取一二,把玩不能釋手。[48]

  該印譜六冊十二卷,按官印、私印、吉語印、白方、單字、肖型為序。趙氏自己創作的印作零星少見,且真偽難斷。羅振玉也曾評價過趙氏的篆刻實踐:

  洎金一甫,趙凡夫諸家,始反而求兩京遺矩,于是制印之術一進。[49] 在明代眾多的印人中,羅氏對趙凡夫推重有加,足見趙氏在篆刻史上地位之一斑。趙氏也偶論印學,其思想散見于為人所作印譜序言中,論書專著《寒山帚談》中也多處提及。另趙氏曾刪輯周應愿《印說》成《篆學指南》,是他最有影響的印學輯作。

(本文寫作曾得到導師叢文俊教授的指導與修改,謹致謝忱)

[注釋] --------------------------------------------------------------------------------

[1] 《明史·文征明傳》中華書局標點本 1977 年。
[2] 《中國書畫全書》第4冊,491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3] 《吳縣志》卷六十,清湯斌修,孫佩纂,江蘇古籍刻印社據南京博物院藏康熙三十年刻本影印。
[4] 清龔立本,《煙艇永懷》虞山叢刻本。
[5] 該書由趙宧光《寒山志》、趙用賢《含玄先生墓志銘》、朱之蕃《含玄先生趙公像贊》、馮時可《趙凡夫先生傳》、《趙凡夫自敘》、趙均《先考凡夫府君行實》、錢謙益《趙靈均墓志銘》、趙元復《寒山展墓記》組成。后引此書不再注出。
[6] 參[明]朱謀垔《書史會要續編》、[清]孫佩纂《吳縣志》、[清]龔立本《煙艇永懷》、馬宗霍《書林藻鑒·書林記事》、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楊仁愷《中國書畫》、謝稚柳《中國歷代法書墨跡大觀˙十三˙明》、崔爾平《明清書法論文選》、華人德《歷代筆記書論匯編》、沙孟?!队W史》、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中國篆刻大辭典》、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潘運告《明代書論》、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中國古代印論史》、崔陟《中國書法藝術·明》、李圣華《晚明詩歌研究》等。
[7] 趙均《先考凡夫府君行實》,見《寒山誌傳》載《乙亥叢編》清乾隆刊本。
[8] 載黃惇《明代印風》222頁,重慶出版社,1999年
[9] 臧勵和《中國古今地名詞典》商務印書館,1931年
[10] 《含玄先生墓志銘》
[11] 《趙凡夫先生傳》
[12] 《趙凡夫先生傳》
[13]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75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4]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75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5] 《趙靈均墓志銘》
[16]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75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7] 王醇詩句,見《先考凡夫府君行實》
[18]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458頁,西泠印社,1999年
[19]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461頁,西泠印社,1999年
[20]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159頁,西泠印社,1999年
[21]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453頁,西泠印社,1999年
[22]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140頁,西泠印社,1999年
[23] 《趙靈均墓志銘》
[24] 《趙凡夫自敘》
[25] 《趙凡夫先生傳》
[26]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25 頁,中華書局,1957年
[27] 參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265頁,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28] 顧炎武《日知錄》二十一卷
[29]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75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0]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83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31] 《寒山帚談.權輿》。本文所引此書均出自崔爾平《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3年,后引此書不再注出。
[32] 《寒山帚談.權輿》
[33] 《寒山帚談.權輿》
[34] 《寒山帚談.權輿》
[35] 《寒山帚談.學力》
[36] 《寒山帚談.評鑒》
[37] 《寒山帚談.了義》
[38] 《寒山帚談.學力》
[39] 《寒山帚談.用材》
[40] 張金梁《明代書法史探微》397頁,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41]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169頁,西泠印社,1999年
[42]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525頁,西泠印社,1999年
[43]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889頁,西泠印社,1999年
[44] 黃惇《中國古代印論史》92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45]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282頁,西泠印社,1999年
[46] 參錢泳《書學》,載《歷代書法論文選》616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
[47]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549頁,西泠印社,1999年
[48]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457頁,西泠印社,1999年
[49] 韓天衡《歷代印學論文選》703頁,西泠印社,1999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代趙宧光文學家、文字學家、書論家書法欣賞
趙宧光書法欣賞
趙宦光
印人傳:那個寫草篆的趙宦光其實也是篆刻家
自成一家趙宧光
明代趙宧光書法《五言詩句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山县| 阿拉善左旗| 双桥区| 凤山市| 华阴市| 仪陇县| 大渡口区| 成安县| 巴楚县| 孝昌县| 临朐县| 旌德县| 津南区| 武胜县| 太原市| 湖州市| 聊城市| 巨野县| 新龙县| 都匀市| 云和县| 玉山县| 五大连池市| 扎囊县| 潮安县| 梅州市| 临邑县| 二连浩特市| 开平市| 巴南区| 淮南市| 铁岭县| 久治县| 商都县| 大理市| 台山市| 无锡市| 临海市| 长治市| 凯里市|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