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篆刻學堂!
閑坐窗前 讀一本書
賞一枚印 解一個字
損有余補不足
01
作品簡介
印文:損有余補不足
作者:早飛
材料:壽山石
尺寸:25×25
02
誦讀經典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注釋】
損:減少。
人之道:社會的法則。
其不欲見賢:見,同現,表現,顯現;賢,賢才,才能。
【譯文】
天道均平,猶如上弦于弓。弦位偏高(緊)就抑而放松,弦位偏低(松)就升而繃緊;若有余就予以減損,若不足就予以補增。所以均平的天道,總是減損有余而對不足者予以補充;人之道卻不同,往往減損不足以使有余者更加豐盈。哪個有余者竟能取法天道以求均平?大概只有那得道之人。因此圣人成全世人而不自恃有德,他成功了也決不居功自矜。圣人就是這樣,不愿顯示其賢明。
摘自黃克劍《老子疏解》
03
品味經典
以前看《水滸傳》,梁山好漢打出“替天行道”的旗號,不明白他們是要替天行什么道。現在讀了《老子》第77章,算是明白了。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梁山好漢呢,他們干的不就是這個事嗎?他們仗義疏財,劫富濟貧,就是要替天行“損有余而補不足”之道呀!
早飛攝
04
說文解字
損
損:減也,從手員聲。
許慎《說文解字》
損字的聲旁“員”字,在“說文解字”和“甲骨文字典”中的解釋并不相同。說文:員,物數也,從貝,口聲。“甲骨文字典”:員,從口從鼎。口象鼎正視圓口之形,故甲骨文“員”應為圓之初文。甲骨文是現今為止我們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漢文字,更接近于我們祖先初創的文字。而許慎先生沒有見過甲骨文,在理解上難免有偏差,因此對于員的理解我選擇“甲骨文字典”中的解釋。也就是說“員”的本義即為圓滿之“圓”。
那么在圓滿之員的旁邊加個“手”又是何意呢?是讓這個“員”更加圓滿嗎?既然已經圓滿了,自然不會有所謂更加圓滿。插上這么一手,大概只能讓事物原本之圓滿被消減而變得不圓滿了。于是損便用于表達“減少”的意思。
損的本義是“減少,虧損”。如蘇軾《郊祀奏議》:自秦、漢以來,天之儀物,日以滋多,有加無損,以至于今。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的意思。表示“喪失,損失”。如《商君書》:以戰必損其將,以守必賣其城。表示“傷,害”。如《論語》: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表示“毀,壞”。如宋史達祖《杏花天 細風微月垂楊院》:棲鶯未覺花梢顫,踏損殘紅幾片。表示“貶損,謙退”。如《三國志》:未有損己而不光大,行非而不傷敗。另外在易經六十四卦中還有一“損”卦。
05
名印鑒賞
這是一方漢代印,縱81毫米,橫34毫米。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印文內容下期公布,敬請期待!
(上期答案:巍石)
篆刻學堂
微信號|zhuankexuetang
圖文編輯|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