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黃易摹《祀三公山碑》,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
黃易得碑后,即將拓本分別寄給趙魏、李東琪、翁方綱等金石同好及前輩,《小蓬萊閣金石文字》收錄了黃易的摹本及釋文,并附有以上三家題跋。黃易辨識出了碑文一百九十字,缺疑六字,其中不乏灼見。如三行“蝗旱鬲并”之“鬲并”二字,因碑文“并”與“我”字相似,翁方綱、王昶、朱筠等諸家均釋作“鬲我”,語意不通。黃易據(jù)《后漢書·陳忠傳》,安帝時尚書仆射陳忠上書云:“隔并屢臻”,認為當作“鬲(通隔)并”。不過,黃易對于個別字的釋讀,如首行“□惟”釋作“眾惟”,八行“閻佑”釋作“閻格”等,則不為后世學者所從。
【始】
【1】元初四年,常山相隴西馮君到官,承饑衰之後,敬惟三公、御語山,三條別神,迥在領西,吏民禱祀,興云膚寸,遍雨四維,遭離羌寇,蝗旱鬲并,民流道荒,醮祀希罕,敬奠不行,由是之來,和氣不臻。乃來道要,本祖其原,以三公德廣,其靈尤神,處幽道艱,存之者難卜,擇吉與治,東就衡山,起堂立壇,雙闕夾門,薦牲納禮,以寧其神,神熹其位,甘雨屢降,報如景響,國界大豐,谷斗三錢,民無疾苦,永保其年。長史魯國顏浮,五官椽閻佑,戶曹史紀受,將作椽王稱。元氏令茅匡,丞吳音,廷椽郭洪,戶曹史翟福,工宋高等刊石紀焉。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