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堵車的人想必都知道“路怒癥”的含義,它指的是在遇到堵車時產生憤怒情緒,有時會口出威脅、爆粗口甚至打人,特別是國慶剛過,朋友們對此應該不陌生。
不過,繼“路怒癥”之后,網絡上又出現了一個新詞——“恐輔癥”,形容父母輔導作業像渡劫,一輔導就情緒失控血壓上升的一種當代疾病。
寫作業,成了當代家庭矛盾頻發的導火索。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作業就像個魔咒,再好的親子關系,再溫柔的爸爸媽媽都經不起折騰,忍不住暴跳如雷、火冒三丈。
有的家長直吼:“我上輩子到底造了什么孽,這輩子要輔導你寫作業!”
還有網友反饋:“買不起房老婆沒哭,前天輔導孩子寫作業,直接把她氣哭了。現在一到晚上就搶著洗碗,說再也不要輔導孩子寫作業了。”
父母唾沫橫飛,孩子一臉懵懂。985學霸也撼動不了一個250學渣。明明是親生的娃,智商卻像撿來的!一道看起來異常簡單的題,給他講了幾十遍也不會做。
比如說拼音。
一位家長反映道:“gua夸”“hua瓜”“hudei蝴蝶”等這些都被孩子讀出來了,孩子自己讀出“hudei”還問我這是什么詞語,本來氣不打一處來的我也就自顧笑了,孩子丈二摸不著頭腦地看著我,以為他媽媽瘋了。
因為輔導作業,有家長被氣到胸疼、頭疼,有家長被氣到進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有家長被氣到中風住院......
每一個輔導孩子的父母,都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才能讓自己全身而退,不至于落下什么病根。
其實,對于輔導孩子作業這件事,一定要想開點。當然,想開點不是讓你忍氣吞聲,而是讓你培養更強大的內心。
01 放下無謂的期待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通常是聰明人生笨蛋的氣,愛干凈的人生不愛干凈的人的氣,動作快的人生動作慢的人的氣,負責任的人生不負責任的人的氣,有原則的人生沒原則的人的氣?為啥?
還不是因為覺得別人應該跟自己一樣“聰明伶俐”“英俊瀟灑”“勤奮刻苦”,一句話——期待太多!
如果你對孩子抱著“像神童一般,做啥啥會”的期待,那么他總是學不會的時候,你的怒火就會躥起來;如果你覺得孩子“做作業應該無比認真,刻苦努力”,可是他又閑不住,總是調皮搗蛋,或者拖延不做作業,你的雙手就會忍不住拍向孩子。
最常惹你生氣的人往往是你最親近的人,因為你對他有太多的期待。所以這也是我們總是動不動就抱怨親人,卻容易為陌生人的善意而感動的原因。
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放過孩子,因為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02 試著換位思考
當輔導孩子而情緒失控時,試著角色互換,“如果我是自己的孩子,我現在會有什么感受?”“如果我是自己的孩子,是否希望有這樣的父母?”“如果我是自己的孩子,我希望父母怎么輔導我寫作業?”
他還是個孩子!不要以大人的思維成熟度來要求他。
你也曾是個小孩,去問問你的爸媽,看看自己小時候學習的樣子——肯定不會是你記憶中的“做啥啥會,完全不用操心”。你小時候遇到“bp”“3+5”等問題的時候,也好不到哪兒去。
所以,想開點,做一個“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的“四有父母”,要生氣的時候心里默念:他還是個孩子,他還是個孩子,他還是個孩子。
03 回到一開始,當最后一次
孩子剛生出來的時候,兩手抱著他,是不是感覺“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寶貝得不得了?那個時候你會想到現在這個小壞蛋會成為你的噩夢嗎?
對孩子的現在失望,你忍不住抱怨、生氣,很多時候就忘了“最初的那個時刻”。如果你這是第一次見到他,他剛生下來,你還會對他怒目而視嗎?你舍得吼他嗎?
如果你以后再也見不到孩子了,這是最后一次見面了,你會不會心平氣和地輔導他?滿懷愛意地直到他學會?
再說了,畢竟他是自己親生的,還能把他扔了?
04 把“我”拿掉,幽默地看待
人生什么最痛苦?“我的”痛苦最痛苦;誰的問題最嚴重?“我的”問題最嚴重。
如果輔導孩子的不是自己,而是其他廣大網友,聽著他們的那些事兒,你是不是樂得哈哈大笑?你甚至會覺得這些孩子一個個都可愛伶俐,是個開心果。可如果故事里的主角是自己,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大部分的人聽到笑話或是別人的糗事,很容易大笑,卻很少有人幽默地看待自己。例如,你的孩子把作業本丟給小狗咬碎,你會生氣還是覺得有趣?他賴在廁所不出來寫作業,你會生氣還是覺得好玩?
所以,下次輔導孩子要生氣時,在心里默想:我這是在看別人的故事,這個真是太好玩了。
05 你不是唯一受苦的人
最后,你要知道,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千千萬萬父母都在為孩子的作業而發愁,就連老師也同樣如此。
所以,別再生氣了。停下來,去聽聽自己的抱怨,也許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已;你認為的挫敗也只是失望,以為的倒霉只是不便,感到糟透了的事只是不如意罷了,但極少是悲慘。跟其他父母的故事一比,你沒準還是幸運兒呢!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教不會孩子,自己生悶氣是對自己無能的懲罰。但其實,你要想開點,別和自己過不去,畢竟,誰也不是全知全能的。
以上內容結合《想開點:別和自己過不去》整理而成,圖片來自網絡。轉載請注明以上版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