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物理上來說,只是簡單的位移,從地球的某一個經緯度去到另一個冗長的數值. 真的僅僅是如此嗎?再者,最近"小清新"成為眾矢之的,于是 “旅行”兩個字變成了一種符號. 有沒有想過,其實 "旅行"和"旅游"終究有著本質的差別:旅游多少帶了游玩的性質,而旅行卻是在行走中得到心靈的成長.
小時候的旅行只能稱作旅游. 只要離開熟悉的地方總是快樂的,前一晚會總是激動地睡不著,于是第二天凌晨被媽媽從被窩拉起.那時候, 雖然只是去蘇州,卻還要乘坐漫長的綠皮火車. 現在回想,倒沒有欣賞風景這回事,只記得火車上的白米飯尤其的可口,外婆特地準備的茶葉蛋雖然涼了卻仍然香噴噴的.至于照片,只是傻傻地站在一個石碑或者標志物前, 咧開嘴努力地笑. 回家后,大家也都不記得背后的景物到底究竟是什么, 倒會格外研究起相片中的表情是否到位.
上學后的春秋游,也只能稱作旅游.最興奮的莫過于前一晚準備零食,還有上車前和同學討論如何分座位,加上往往不會去很遠的地方,許多時候還只是公園, 甚至可能還在家旁邊的那種去了很多次的,就更不作數了. 但只要不在課堂里, 卻在本應該上課的時候在外面游玩,那股心情永遠難忘.
旅行這門功課,從來都沒有人來教. 那些“很會旅行”的人,都有自己獨到的旅行哲學.交換去了愛爾蘭學習生態旅游管理半年. 特別欣賞的一位老師曾說,最好的旅游業發展應該是真誠的 ( "authenticity"), 不是為了旅游而旅游. 許多當地人為了賺錢,亂開發旅游項目. 一些地方明明已經現代化了,卻為了吸引游客增加本地收入,不惜作秀.
出國留學后去過許多地方,丹麥, 英國,德國,瑞典,西班牙.. 懂得了,每座大城市的表面無非如此.可背后的文化內涵是豐厚的. 愛上了攝影以后,領悟到一個好的風景攝影師更要懂得這個地方背后那些深邃的故事. 因為如此, 開始痛恨一個問題: “你這次去了多少個歐洲國家啊?” 那充其量變成了兒時的旅游,只有臨行前的興奮,過后什么都不記得了罷.倒除了幾張在標志物前的照片,打印出來放在家里的櫥窗里積灰.
被談爛掉了的旅行的意義,其實它很簡單, 能回答出這個問題就夠了: “這次回來你改變了多少?" 山山水水歷史人文,都客觀地在那里. 關鍵在于看風景的你自己怎么看待這一切. 何況現在科技發達,3D的城市導向, 還有分享的帖子與文章,然后許多人親自去看了,不免會發出”也就如此”的感慨. 而很會旅行的人,卻會真的在旅途中發掘出獨特的東西來.
旅游,是為了好玩;旅行,那我想,它的唯一哲學就是,為了重新認識自己. 一段好的旅行,行走時拋開日常繁瑣的一切,心境很空,像是直升飛機那樣高瞻遠矚. 給自己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回想曾走過的路. 先不要想著去多少地方,這次飛行要多遠,就帶著一顆看風景游玩的心和一個簡單的目標: 在路上重新認識自己.
想引用Carlo Goldni 曾說過的一句話 "He who never leaves his country is full of prejudices." 我不想單純翻譯為 “一個不出國門的人充滿了偏見.” 反而更想譯為
"一個不旅行不走出家門的人充滿了對自己的偏見."
一次好的旅行,帶你看到這個廣博的世界,也同時看到自己在地球上坐標的渺小. 某一刻,你覺得自己很偉大,走了出去才意識到自己井底之蛙. 世界很大很大,小時候以為圣誕節一定在冬天的時候,長大后終于懂得原來我們的冬天,飛往阿根廷卻可以擁有陽光燦爛的大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