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流傳著一個劉強東懟員工抱怨的故事,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一次,劉強東給業務人員開會,要求200%的增速,一位銷售VP說有難度,準備陳述阻礙重重的理由。劉強東立馬打斷他:“對不起,你沒聽懂我的問題:我問的是怎么增長,不是問怎么不能增長。”后來,在業務例會上再也沒見到此人的身影。
一個“職場抱怨狀態”調查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五千余人中,65.7%的人表示自己一天抱怨次數在1-5次之間。
工作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種聲音:工資好低!工作好累!公司好差!特別是一看到銀行卡余額,有的人就開始埋怨公司小氣、老板不公,“我這么努力,就給我這么點兒錢?”
比起一些自帶幽怨體質的職場人,那些抱怨里夾雜著委屈的人更讓人心疼:
為什么他的學歷沒我高,薪水卻比我高?
明明是同一日入職的同事,為什么他拿的工資比我多?
我明明工作已經很努力拼命了,為什么升值加薪老是沒有我?
真正決定你工資的,是你的不可替代性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職場“身價”,但不是每個期盼著加薪的職場人,都認真思考過自己所在崗位上的貢獻和價值。
10個不同的客戶你都能談下來,你就比談下9個客戶的員工具有不可替代性;
100個產品你都能推銷出去,你就比推銷出90個產品的員工具有不可替代性;
說白了,同樣一件事情別人只能做80分,你能做到100分,那20分就是你的不可替代性!
你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你的工資高低!
如果你向老板提出“我要加薪”,老板只會考慮一件事情:你創造的價值配不配得上你要求的薪水?
這個“價值”的含義比較廣。不光是你幫公司賺多少錢的問題,還有可能是你所在部門提升里多少工作效率,節省了多少成本,開拓了多少新客戶,帶入了哪些新資源,甚至是培養了多少優秀的員工等等。
所以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要改一下,不是“如何跟自己老板提加薪?”,而是:“我該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讓我的老板給我加薪?”
因此在你想提加薪之前,先審視一下自己的工作成績,是不是匹配地上你要求的薪水。不要覺得“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苦勞不值錢。如果你苦勞值錢,富士康流水線上每一個人都應該比你薪水高。
倘若你覺得夠格提加薪,那么把這些成績整理好,一條一條寫下來,有理有據。然后拿著這個東西,去跟你老板開門見山地談,沒啥不好意思的。如果你自己連這些成績都寫不出來,說服不了自己,你還是死了加薪的這條心。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職場亦然。有人所謂的十年工作經驗,不過是把第一年的事情重復了十遍。如果你一直原地踏步,就會輕易被精力旺盛的新人替代。讓自己能夠勝任更高的崗位要求,越來越不可替代,你的“職場身價”才會越來越高。
學過許多知識,卻總是派不上用場
我們今天正處于“信息過剩”,但是“知識卻非常匱乏”的時代。我們利用碎片時間不斷的刷新微博、微信,通過網絡可以搜索任何感興趣的內容,可以購買到任何專業書籍,能夠通過各種論壇尋求到專業大咖的幫助,各種訂閱號令人目不暇接,郵箱充斥各種專業報告......
身處職場,你是否有以下困惑:
讀過許多專業書籍、聽過許多講座,能力卻不見提升?
感覺自己滿腹才華,但卻淪為“廉價勞動力”?
看過許多大咖的干貨,遇到困難問題卻還是會蒙圈?
也許我們該思考,通過各種渠道學習漲姿勢,你究竟學到了什么東西?有多大的實用價值,能量化到什么程度?是否能靈活運用在工作中?
網絡上浩如煙海的碎片化信息,如果不有目的且高效整理積累知識,始終是一盤散沙、不成體系,你以為自己看的很多,但都只是看到了皮毛而已。更多的是你的“學習”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學習心”。
所謂“知識”,是在大量信息中篩選出對我們自身有用的部分對其進行保存、整理和運用的部分。說的更直白一點,只有對你有用的部分才是知識。
那些看起來很有價值的信息,只是“別人家的媳婦”,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為自己所用,才算是變成了“你的女朋友”,知識層次才有提升。
提高職場身價,從個人知識管理開始
網絡上流傳著一個“你屬于幾K?”的段子:
月薪2k,對出勤率負責;5k,對按時完成率負責;8k,對質量負責;12k,對小團隊的情緒負責;16k,對到款率負責;20k,要想著怎么保住自己的飯碗;40k,保住部門;100k,保住大部門;100k+,考慮如何創造機會給人存活;500k,優化所在領域。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職場“身價”,但不是每個期盼著加薪的職場人,都認真思考過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的貢獻和價值。尤其對于在職場摸爬滾打了三四年的白領來說,“自我估價”必不可少,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加薪攻略”也很重要。
“職場身價”是什么?最直接的普遍體現,就是在行業市場平均能給你開出的工資價碼。說得復雜一點,就是除了一些非市場化因素而導致的高薪或者低薪,完全遵循市場競爭力要求而給出的相關價碼。“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值一萬元,那么你不是在這家企業能得到,就是在那家企業能得到,總有企業能給你這個價位
一般而言,“職場身價”是由薪資、專業知識、經營管理能力、工作業績以及資歷決定的。其中專業知識相對比較穩定,因為一旦步入社會,自己在學校所學到的某個領域的知識就是比較固定的了,而資歷和經營管理能力則可以隨著在實際工作中獲取的經驗逐步提高。工作業績也應當隨著
人在職場,你的能力和價值,取決于你擁有的知識和使用知識的技巧,我們稱之為“知識管理”。可以說,個人知識管理是職場必修課,也是優化自己,提升職場身價的有效方法。
個人知識管理,所謂個人知識管理,是指個人為了提升個人的競爭優勢,建立自我的知識體系,并不斷進行知識的獲取與整理、存儲與更新、交流與分享、應用與創新的過程。
職場工作中,做好個人知識管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1、使用知識管理類軟件
根據自己職業規劃和自身特色,建立好分類筆記,也就是個人知識庫。例如,可以選擇下載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等知識管理類軟件。 這類軟件可以作為各種知識的“干貨收藏器”,便于知識消化和管理。
2、定期整理和分享
通過多級目錄+標簽,定期對碎片時間積累下來的知識進行回顧、消化,分類歸納整理。建議每天或每周花上一定時間把當天收集的內容進行一步整理,主要修改分類、標簽、標題等。同時,找渠道、找場合將整理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分享給更多的人。
3、深度思考和工作實踐
工作中,我們常常要查詢百度、谷歌、書籍;要電話、開會、交流、談判;你需要去寫郵件、文檔、報告、PPT……但在面對冗雜的工作時,我們容易忘記去思考、分析、判斷、總結。
只有對個人知識結構進行有效管理,你才能在自己關注的領域里獲得最新最全的知識,進行深度的再思考,才能成為老板眼中高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達人,提高自己的職場身價。
知識的價值需要載體來體現,只有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項目或者用戶的服務中,它的價值才能體現。
如果你要想漲工資,除了耗工齡這種消極的方法,主動去提高自己的“職場身價”,才是最正確的打開方式。這些雖然看著簡單,但實際很難做到。它要求個人具有堅持下來的勇氣,能夠忍受長時間學習的枯燥,大部分人,未必有勇氣堅持得下來。
因為現在的工資,不代表未來;現在的狀態,決定你未來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