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資的辛酸冷暖自知,一點微薄的薪水聊以度日,其寒酸總被人嘲笑,沒有公務員的車補還總被攆著下鄉扶貧,沒有通訊補貼還被強逼著投票做題關注APP,漲工資吧,漲不了多早,也漲不了多少,不知道為什么引得那么多的非議和仇恨。其實老師們盼著漲工資,又怕漲工資,盼漲工資是希望生活能得以改善,怕漲是害怕一次次失望。
工資不提也罷,既然選擇老師,就沒打算發家致富,靜心教書,享受教育帶來的精神回饋,也不亦樂乎。但現在,靜心教書也成了一種奢望。
有時候還真的羨慕魯迅筆下的壽鏡吾先生,夾著戒尺,在教室里踱來踱去,抑揚頓挫的大聲念著'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雖然有點酸腐,但這是真正的教師,不用擔心扶貧檔案填寫是否正確,不用操心今天APP學習達沒達標,不用惦記那張表還沒填完,不用想著這個課題那個計劃……
不折騰,才是真正的教育,這是教師們最期待的事。
課改春風吹大地,一時間,不搞課改都沒法開口說自己是搞教育的,于是盲目的課改,使勁的折騰,仿佛砸掉了講臺就是'杜郎口',提塊小黑板就是'目標教學',每人發張導學稿就是'導學教學', 不批改作文就是學魏書生,課堂上做個游戲就是胡敏,'排排坐'改成'圍著坐'就是'小組教學',加一節閱讀課就是'新教育'……
每一個成功的課改,都是一個甚至一批教育專家,結合校情學情,結合自身教育經驗,實踐其教育思想,千百次不斷探索而形成的,它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僅憑領導參加了一個報告會,參觀了一所學校,翻看了半本書,腦子一熱立即上馬。
一個成功的課改,首先改的是教學思想,然后才是在此基礎上的教學行為,倡導課改的領導,課改理論甚至沒認真讀一遍,如何領會教育思想?從而去指導教育行為?下邊的老師被動的搞課改,無暇深入學習理論,又怎么能入腦入心?如此斷章取義的復制,如同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只能是老師身心俱疲,心力交瘁。
更可恨的是領導的'與時俱進',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可恨的是'一個艄公一道河',換個校長換個折騰的法兒,老師也只有被動應付的份兒!
課改還沒折騰夠,還得搞個特色創建,不考慮地方實際,不考慮學生情況,只看什么時髦,今天拿起毛筆創建書法特色學校,還沒弄出個名堂,又開始引進足球,人手一個足球,左晃晃又晃晃,不盤球不射門不對抗,還美起名曰'足球操',一聽別人唱戲立即買來戲裝,咿咿呀呀創建戲曲特色學校,幾百人橫成排豎成行搖頭晃腦讀起《弟子規》,又開始創建經典誦讀,一個個黃發小兒拿起門球棒玩起了老年人的游戲,說是創建門球特色學校,折騰無止境,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特色要因地制宜,步步為營,要有傳承和積淀,使學校特色浸淫在校園文化、日常行為、教育教學中,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雜耍!
更不用說與教學無關的折騰,扶貧沒錯兒,但我不知道讓教師去扶貧是誰想出的點子?放下學生不管,走村串戶,掃地擦桌,小心翼翼一遍遍算收入填檔案,糾結于這個算不算收入,生怕填錯了、涂改了,檢查組來了可非同小可,領導大會小會一遍一遍的念著要問責!金融、環保、交通、監察、信訪、衛生……,幾乎每個行業都要來教育糾纏,仿佛給教育掛上鉤才能顯示權力的覆蓋,抑或是智慧的無垠。
一切不以學生發展為出發點的教育行為都是耍流氓,都是瞎折騰!
領導緣何對折騰情有獨鐘?急功近利,大小領導都想要政績,突發奇想奪眼球,投其所好爭政績,不搞出點花樣兒上級領導怎么會注意到我?于是乎,使出渾身解數使勁折騰,這一招沒有吸引到領導注意我就換個招,這個招過時了我就趕緊趕時髦,只有教師被無限壓榨,被領導隨意擺布,帶著鐐銬跳舞,被折騰得疲憊、麻木、焦慮、煩躁,只是苦了祖國的花朵。
多么盼望有一種不折騰的教育,讓教師精心教書,教書之余多一點思考,從內心深處覺醒,主動的去搞一些課改,搞一些特色,哪怕只有一點點,但那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