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診斷急性心肌梗塞大多強調心電圖和心肌酶學的檢查,但是世界衛生組織在制定的心肌梗塞診斷標準中卻將病人的癥狀和體征置于首位,作者芬姆海特(英國)認為有其重要的實用意義,因為有利于在各種簡陋和不利的條件下迅速作出對急性心肌梗塞的判斷。
急性心肌梗塞的體征可多可少,主要取決于它的并發癥是否存在和嚴重程度。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發病之初常有如下表現: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用一只手緊握拳頭或抓住自己的胸部,部分病人則安靜地躺著,但仍有恐怖不安的面容。起病初期,動脈壓可升高,但也見于正常或下降者,當胸痛不止或者病人憂慮不安時,血壓可明顯上升。心肌梗塞的數天,大多數病人的血壓逐漸下降,部分原有高血壓的人可能從此不再升高。病人的心率(或脈搏)常增快,但也見于心跳過緩者,后者多表明梗塞發生在心臟的后壁或者發生了傳導阻滯。如每分鐘心率超過100次以上,則提示心臟受到了嚴重損害,并發癥很可能隨之發生(休克、心力衰竭、乳頭肌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急性心肌梗塞的初期,室性早搏是很常見的,并且易引起嚴重的心律紊亂,導致病人死亡。病人的體溫多為正常,若梗塞范圍較大的病人,可導致體溫升高,但一般不超過38℃,否則需考慮是否有合并其它部位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