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診斷學精品課程
第五章 脈 診
脈診又稱切脈,是醫生用手指對患者身體某些特定部位的動脈進行切按,體驗脈動應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別病證的一種診察方法。
脈診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前五世紀,著名醫家扁鵲擅長候脈診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曰:“今天下之言脈者,由扁鵲也。”《內經》記載了“三部九候”等脈法;《難經》弘揚“獨取寸口”候脈言病。東漢張仲景確立了“平脈辨證”的原則。西晉王叔和著《脈經》,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脈法等,確定了二十四種脈象,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明·張景岳《景岳全書·脈神章》對脈神、正脈十六部、脈之常變、脈之順逆與從舍等論述甚詳。李時珍《瀕湖脈學》擷取明代以前脈學精華,載二十七脈,編成“七言訣”,附有《四言舉要》,易于誦習。李士材《診家正眼》增定脈象為二十八種。此外,李延《脈訣匯辨》;張澄《診宗三昧》;黃宮繡《脈理求真》;周學霆《三指禪》等脈學專著,對于脈理辨析,臨證經驗互相印證,頗為實用。
脈診依靠醫者手指的靈敏觸覺加以體驗而識別,因此,學習脈診既要熟悉脈學的基本知識,又要掌握切脈的基本技能,反復訓練,仔細體會,才能逐步識別各種脈象,并有效地運用于臨床。
第一節 診脈概述
診脈是一種理論性極強,操作極為細致的診病方法。因此,它要求醫生必須對脈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診脈的部位和方法等問題有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
一、脈診原理
脈象是手指感覺脈搏跳動的形象,或稱為脈動應指的形象。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運行氣血,周流不休,所以,脈象能夠反映全身臟腑功能、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及各臟腑的協調作用直接有關。
(一)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
1.心臟的搏動
在宗氣和心氣的作用下,心臟一縮一張的搏動,把血液排入脈管而形成脈搏。《素問·五臟生成》說:“諸血者,皆屬于心”,《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心者,其充在血脈。”這些論述說明,脈動源出于心,脈搏是心功能的具體表現。因此,脈搏的跳動與心臟搏動的頻率、節律基本一致。
2.脈管的舒縮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夫脈者,血之府也。”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靈樞·決氣》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說明脈管尚有約束、控制和推進血液沿著脈管運行的作用。當血液由心臟排入脈管,則脈管必然擴張,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彈收縮,壓迫血液向前運行,脈管的這種一舒一縮功能,既是氣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條件,也是產生脈搏的重要因素。所以脈管的舒縮功能正常與否,能直接影響脈搏,產生相應的變化。
3.心陰與心陽的協調
心血和心陰是心臟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心氣和心陽是心臟的功能活動。心陰心陽的協調,是維持脈搏正常的基本條件。當心氣旺盛,血液充盈,心陰心陽調和時,心臟搏動的節奏和諧有力,脈搏亦從容和緩,均勻有力。反之,可以出現脈搏的過大過小,過強過弱,過速過遲或節律失常等變化。
(二)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
氣、血是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脈道必賴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虧,直接關系到脈象的大小等;氣屬陽主動,血液的運行全賴于氣的推動,脈的壅遏營氣有賴于氣的固攝,心搏的強弱和節律亦賴氣的調節,因此,氣的作用對脈象的影響更為重大。若氣血不足,則脈象細弱或虛軟無力;氣滯血瘀,可以出現脈象細澀而不利;氣盛血流薄疾,則脈多洪大滑數等。
脈乃血脈,賴血以充,賴氣以行。心與脈、血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心主血脈”的活動整體。有關脈象形成與氣血的關系,崔嘉彥在《四言舉要》中作了簡要的概括:“脈乃血脈,血之府也,心之合也……脈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陰陽之誼,氣如橐籥,血如波瀾,血脈氣息,上下循環。”這段論述對理解脈象與氣血的關系,以及學習和研究脈學理論有重要的意義。
(三)其他臟腑與脈象形成的關系
脈象的形成不僅與心、脈、氣、血有關,同時與臟腑的整體功能活動亦有密切關系。
肺主氣,司呼吸。肺對脈的影響,首先體現在肺與心,以及氣與血的功能聯系上。由于氣對血有運行、統藏、調攝等作用,所以肺的呼吸運動是主宰脈動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呼吸平緩則脈象徐和;呼吸加快,脈率亦隨之急促;呼吸勻和深長,脈象流利盈實;呼吸急迫淺促,或肺氣壅滯而呼吸困難,脈象多呈細澀;呼吸不已則脈動不止,呼吸停息則脈搏亦難以維持。因而前人亦將脈搏稱為脈息,并有“肺朝百脈”之謂。
脾胃能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氣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現為脈之“胃氣”的多少。脈有胃氣為平脈(健康人的脈象),胃氣少為病脈,無胃氣為死脈,所以臨床上根據胃氣的盛衰,可以判斷疾病預后的善惡。同時,血液之所以能在脈管中正常運行而形成脈搏,還依賴脾氣的統攝與裹護,使血液不溢于脈管之外而在脈管內運行,即“脾主統血”之謂。
肝藏血,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氣血調暢,經脈通利。肝的生理功能失調,可以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從而引起脈象的變化。
腎藏精,為元氣之根,是臟腑功能的動力源泉,亦是全身陰陽的根本。腎氣充盛則脈搏重按不絕,尺脈有力,是謂“有根”。若精血衰竭,虛陽浮越則脈象變浮,重按不應指,是為無根脈,提示陰陽離散、病情危篤。
二、診脈部位
診脈部位歷史上有多種。《素問·三部九候論》有三部九候診法;《靈樞·終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參合的診法;《素問·五臟別論》有獨取寸口可以診察全身狀況的論述。漢·張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脈相比較的思路,在《傷寒雜病論》中常用寸口、趺陽或太溪的診法。“獨取寸口”的理論,經《難經》的闡發,到晉·王叔和的《脈經》,不僅理論上已趨完善,方法亦已確立,從而得到推廣運用,一直沿用至今。
(一)三部九候診法
三部九候診法,又稱為遍診法,出自《素問·三部九候論》。是遍診上、中、下三部有關的動脈,以判斷病情的一種診脈方法。
上為頭部、中為手部、下為足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為九,故稱為三部九候診法。(表5-1,圖5-1)。
表5-1遍診法診脈部位及臨床意義
三部
九候
相應經脈和穴位
所屬動脈
診斷意義
上部
(頭)
足少陽經(兩額動脈)太陽穴
足陽明經(兩頰動脈)巨髎穴
手少陽經(耳前動脈)耳門穴
顳淺動脈
面動脈(頜內動脈)
顳淺動脈
候頭角之氣
候口齒之氣
候耳目之氣
中部(手)
手太陰經寸口部的太淵穴、經渠穴
手陽明經合谷穴
手少陰經神門穴
橈動脈
拇主要動脈
尺動脈
候肺之氣
候胸中之氣
候心之氣
下部(足)
足厥陰經五里穴或太沖穴
足少陰經太溪穴
足太陰經箕門穴或足陽明沖陽穴
蹠背動脈
脛后動脈跟支
股動脈或足背動脈
候肝之氣
候腎之氣
候脾胃之氣
上部天是指兩側顳動脈,可以反映頭額及顳部的病痛;上部人是指耳前動脈,可以了解目和耳的情況;上部地,是指兩頰動脈,可以了解口腔與牙齒的情況。中部天,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處,可候肺氣;中部人,是手少陰心經的動脈處,可候心氣;中部地,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動脈處,可候胸中之氣。下部天,是足厥陰肝經的動脈處,候肝氣;下部人,是足太陰脾經或足陽明胃經的動脈處,候脾胃之氣;下部地,是足少陰腎經的動脈處,候腎氣。診察這些脈動部位的脈象,可以了解全身各臟腑、經脈的生理病理狀況。《素問·三部九候論》說:“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可見三部九候診法是一種最古老的診脈方法,其用義是何處脈象有變化,便可以提示相應部位、經絡、臟腑發生病變的可能,而不是用一處或幾處脈象來測知全身情況。
(二)人迎寸口診法
人迎寸口診法,是對人迎和寸口脈象互相參照,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它比遍診法簡單(圖5-2,5-3)。
《靈樞·終始》提出:“持其脈口[寸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寸口主要反映內臟的情況,人迎(頸總動脈)主要反映體表情況,這二處脈象是相應的,來去大小亦相一致。按照《內經》的認識,在正常情況下,春夏季人迎脈稍大于寸口脈;秋冬季寸口脈稍大于人迎脈。如果人迎脈大于寸口脈一倍、二倍、三倍時,疾病由表入里,并說明表邪盛為主,如果人迎脈大于寸口脈四倍者名為“外格”,大而數者是危重的證候。反之,寸口脈大于人迎脈一倍、二倍、三倍時,為寒邪在里,或內臟陽虛,寸口脈四倍于人迎脈者名為“內關”,大而數者亦為危重征象。
(三)仲景三部診法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常用寸口、趺陽、太溪三部診法(圖5-3,5-4,5-5)。
三部診法是以診寸口脈候臟腑病變,診趺陽脈候胃氣,診太溪脈候腎氣。現在這種方法多在寸口無脈搏或者觀察危重病人時運用。如兩手寸口脈象十分微弱,而趺陽脈尚有一定力量時,提示患者的胃氣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陽脈難以觸及時,提示患者的胃氣已絕,
難以救治。
(四)寸口診法
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是指單獨切按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根據其脈動形象,以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狀況的一種診察方法。
1.寸口部位
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圖5-6)。通常
以腕后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的部位
關前(腕側)為寸,關后(肘側)為尺。兩手各
有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寸關尺三部又可
施行浮、中、沉三候。《難經·十八難》說:“三
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由此可見,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和遍診法的三部九
候名同而實異。
2.寸口脈診病的原理
《素問·五臟別論》說:“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難經·一難》指出:“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以上說明獨取寸口的道理:(1)寸口部為“脈之大會”。寸口脈屬手太陰肺經之脈,氣血循環流注起始于手太陰肺經,營衛氣血遍布周身,循環五十度又終止于肺經,復會于寸口,為十二經脈的始終。脈氣流注肺而總會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臟腑生理功能的盛衰,營衛氣血的盈虧,均可從寸口部的脈象上反映出來。(2)寸口部脈氣最明顯。寸口部是手太陰肺經“經穴”(經渠)和“輸穴”(太淵)的所在處,為手太陰肺經經氣流注和經氣漸旺,以至達到最旺盛的特殊反應點,故前人有“脈會太淵”之說,其脈象變化最有代表性。(3)可反映宗氣的盛衰。肺脾同屬太陰經,脈氣相通,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而中焦為脾胃所居之處,脾將通過胃所受納腐熟的食物之精微上輸于肺,肺朝百脈而將營氣與呼吸之氣布散至全身,脈氣變化見于寸口,故寸口脈動與宗氣一致。(4)寸口處為橈動脈,該動脈所在橈骨莖突處,其行徑較為固定,解剖位置亦較淺表,毗鄰組織比較分明,方便易行,便于診察,脈搏強弱易于分辨,同時診寸口脈沿用已久,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說寸口部為診脈的理想部位。
3.寸口分候臟腑
關于寸關尺分候臟腑,文獻記載有不同說法,具有代表性者如表5-2所示。
從下表可以看出,寸口六部臟腑分候中,五臟及胃、膽、膀胱的分屬部位,各家所說皆同,分歧主要在大、小腸和三焦。產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不外二個方面,一是根據臟腑經絡相表里的關系,把肺與大腸定位于右寸,心與小腸定位于左寸;另一種是根據臟腑的解剖位置,“尺主腹中”,所以把大小腸定位在尺部;將尺部定為三焦者,只是個別醫家的意見。
現在臨床上一般是根據《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即上(寸脈)以候上(身軀上部),下(尺脈)以候下(身軀下部),來劃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臟腑(如表5-3):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統括胸以上及頭部的疾病;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統括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的疾病;兩尺候腎,并包括臍以下至足部疾病。
此外,也有不分寸、關、尺,但以浮、中、沉分候臟腑的方法,如以左手浮取候心,中取候肝,沉取候腎;右手浮取候肺,中取候脾,沉取候腎(命門)。
寸口診法的臟腑相應定位,在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其中還存在著不少理論和實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表5-2寸口與臟腑相應的幾種說法比較
文獻
說明
難經
大小腸配心肺,是表里相屬;
右腎屬火,故右尺亦候命門
小腸
大腸
膀胱
命門
脈經
小腸
大腸
膀胱
三焦
景岳
全書
腎小腸
小腸配右尺是火居火位;
大腸配左尺是金水相從
心包絡
膻中
膀胱大腸
三焦命門
醫宗
金鑒
小腸配左尺,大腸配右尺,是以尺候腹中的部位相應,故又以三焦分配寸、關、尺三部
膻中
胸中
膽膈
膀胱小腸
大腸
表5-3常用寸口三部分候臟腑
寸口
膻中
肝膽
小腹(膀胱、小腸)
胸中
脾胃
小腹(大腸)
關于寸口分候臟腑的理論根據,諸說不一。
(1)根據氣血陰陽的理論而確定:中醫學認為,右手偏旺于氣,左手偏旺于血。肺主氣,氣旺于右,胸中為肺的宮城,肺又主氣,并為宗氣所居之處,故以右寸配肺;心主血,血旺于左,膻中(心包絡)為心的外圍,故以左寸候心與膻中;脾居中州,體雖偏左而氣行于右,由于脾胃互為表里,故以右關配脾胃;肝主藏血,其體雖在右而氣化作用實行于左,由于肝與膽互為表里,故以肝膽配左關;腎在腰之兩旁,位居低下,故候于兩尺;小腹屬下,為大小腸、膀胱所居之處;而膀胱、小腸從陰以配于左尺;大腸從陽以配于右尺。誠如李時珍所云:“兩手六部皆肺經之脈,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為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說明寸口脈所候,為五臟六臟之氣,而非其體。
(2)根據臟腑部位所在而確定:《難經·十八難》指出:“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之以下至足之有疾也。”這是把軀體劃分為胸、膈、腹三部,由于心肺居于胸中,故應于兩寸;肝脾居于膈下,故應于兩關;兩腎居于臍下,故應于兩尺。這種臟腑配屬方法,實際是源于《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
寸口脈象主病的意義,在臨床上常用“獨異”主病的概念。即首先綜觀三部脈的共同特征,了解脈象變化與病性病位的關系,如:弦主肝病,濡主脾病,洪數多主熱證,沉緊多主寒證等;然后再比較六部脈象,是否在某一部位有獨特的變化,根據臟腑與寸口脈相應的關系,推測發病部位。
三、診脈方法
(一)時間
診脈的時間,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進食時為最佳。由于脈象是非常靈敏的生理與病理信息,它的變化與氣血的運行有密切關系,并受飲食、運動、情緒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清晨未起床、未進食時,機體內外環境比較安定,脈象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機體的基礎生理情況,同時亦比較容易發現病理性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說明清晨是診脈的理想時間。但這樣的要求一般很難做到,特別是對門診、急診的患者,要及時診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平旦。但是診脈時應保持診室安靜,且應讓病人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片刻,以減少各種因素的干擾,這樣診察到的脈象才比較真實。
(二)體位
診脈時病人的正確體位是正坐或仰臥,前臂自然向前平展,與心臟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彎曲,在腕關節下面墊一松軟的脈枕(圖5-3),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氣血暢通,便于診察脈象。如果是側臥,下面手臂受壓;或上臂扭轉,脈氣不能暢通;或手臂過高或過低,與心臟不在一個水平面時,都可以影響氣血的運行,使脈象失真。《醫存》說:“病者側臥,則在下之臂受壓而脈不行;若覆其手,則腕扭而脈行不利;若低其手,則血下注而脈滯;若舉其手,則氣上竄而脈弛;若身覆則氣壓而脈困;若身動則氣擾而脈忙。”因此,診脈時必須注意病人的體位,只有采取正確的體位,才能獲得比較真切的指感。
(三)指法
指法是指醫生診脈的具體操作方法。正確而規范地運用指法,可以獲得比較豐富而準確的病理信息。臨床診脈常用的指法,可概括為選指、布指和運指等。
1.選指
醫者在診脈時應當選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個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齊,手指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0角為宜,這樣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緊貼于脈搏搏動處。指目即指頭和指腹交界棱起之處,與指甲二角連線之間的部位,(圖5-7),形如人目,是手指觸覺比較靈敏的部位,而且推移靈活,便于尋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可根據需要適當地調節指力。如脈象細小時,手指著力點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脈象粗大時,著力點偏重于指目后端。指尖的感覺雖靈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壓。指腹的肌肉較豐厚,用指腹切脈有時會受醫者自身手指動脈搏動的干擾,容易產生錯覺。所以診脈時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適的。
2.布指
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側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后用食指按在關前(腕則)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后(肘側)定尺。切脈時布指的疏密要得當,要與患者手臂長短和醫生的手指粗細相適應,病人的手臂長或醫者手指較細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小兒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關法”,而不必細分寸、關、尺三部。
3.運指
指醫生布指之后,運用指力的輕重、挪移及布指變化以體察脈象。常用的指法有舉、按、尋、總按和單診等(圖5-8)。
(1)舉法:指醫生的手指用較輕地按在寸口脈搏跳動部位以體察脈象。用舉的指法取脈又稱為“浮取”。
(2)按法:指醫生手指用力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體察脈象。用按的指法取脈又稱為“沉取”。
(3)尋法:尋即尋找的意思,指醫生手指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并調節適當指力,或左右推尋,以細細體察脈象。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脈,稱為“中取”。
(4)總按:即三指同時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診脈的方法,從總體上辨別寸關尺三部和左右兩手脈象的形態、脈位、脈力等。
(5)單診:用一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別了解寸、關、尺各部脈象的位、次、形、勢等變化特征。
臨床時一般三指均勻用力,但亦可三指用力不一,總按和單診配合運用,以求全面捕獲脈象信息。
(四)平息
指醫者在診脈時要保持呼吸調勻,清心寧神,以自己的呼吸計算病人的脈搏至數。平息的主要意義有二:一是指以醫生的一次正常呼吸為時間單位,來檢測病人的脈搏搏動次數。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正常人呼吸每分鐘16~18次,每次呼吸脈動4次,間或5次,正常人的脈搏次數為每分鐘72~80次,由此可見,憑醫生的呼吸對病人的脈搏進行計數的方法是有科學根據的。另一方面,在診脈時平息,有利于醫生思想集中,專注指下,以仔細地辨別脈象,即所謂“持脈有道,虛靜為保。”診脈時最好不要參入問診,以避免醫生分散精力,避免患者由于情緒的波動而引起脈象變化。
(五)五十動
指醫生對病人診脈的時間一般不應少于50次脈跳的時間。每次診脈每手應不少于1分鐘,兩手以3分鐘左右為宜。診脈時間過短,則不能仔細辨別脈象的節律等變化;診脈時間過長,則因指壓過久亦可使脈象發生變化,所診之脈有可能失真。古人提出診脈需要診“五十動”,其意義有二,一是有利于仔細辨別脈搏的節律變化,了解脈搏跳動50次中有沒有出現脈搏節律不齊的促、結、代等脈象,或者是否有時快時慢、三五不調的脈象,如果在脈跳五十次中不見節律不齊的脈象,則以后的脈搏跳動也就一般不會出現了。二是提醒醫者在診脈時態度要嚴肅認真,不得隨便觸按而草率從事,正如張仲景所說:“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四、脈象要素
脈象的辨識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覺。脈象的種類很多,中醫文獻常從位、次、形、勢四個方面加以分析歸納,它與脈搏的頻率、節律,顯現的部位、長度,寬度,脈管的充盈度、緊張度,血流的通暢流利度,心臟搏動的強弱等因素有關。掌握脈象要素,對于理解各種脈象的特征及形成機理,可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
(一)脈位
指脈搏跳動顯現的部位和長度。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顯現部位的淺深、長短。正常脈搏的脈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關、尺三部有脈。如脈位表淺者為浮;脈位深沉者為沉脈等;脈搏超越寸、關、尺三部為長脈;脈動不及寸、尺者為短脈。
(二)脈次
指脈搏跳動的至數和節律。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的頻率快慢和節律是否均勻。正常成人,脈搏的頻率約每分鐘72~80次,且節律均勻,沒有歇止。如一息五至以上為數脈等;一息不滿四至為遲脈;出現歇止者,有促、結、代等脈的不同;脈律快慢不勻者,為三五不調。
(三)脈形
指脈搏跳動的寬度等形態。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的大小、軟硬等形狀。脈形主要與脈管的充盈度、脈搏搏動的幅度及緊張度等因素有關。如脈管較充盈,搏動幅度較大者為洪脈;脈管充盈度較小,搏動幅度較小者為細脈;脈體大小不勻者,為參差不齊;脈管彈性差、欠柔和者為弦脈;脈體柔軟無力者為濡脈、緩脈等。
(四)脈勢
指脈搏應指的強弱、流暢等趨勢。脈勢包涵著多種因素,如脈動的軸向和徑向力度;主要由心臟和阻力影響所產生的流利度;由血管彈性和張力影響而產生的緊張度等。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動勢力的強弱及流暢程度。正常脈象,應指和緩,力度適中。應指有力為實脈;應指無力為虛脈;通暢狀態較好,脈來流利圓滑者為滑脈;通暢狀態較差,脈來艱澀不暢者為澀脈等。
以上是構成脈象的基本要素,也是體察脈象的基本要點。脈象的辨別,主要依據醫者指下感覺,因此,醫者察脈,必須反復練習指感,細心體察,尤其是對脈象的位、次、形、勢等更應反復體察,將各種脈象要素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形成比較完整的脈象,才能正確地分辨各種病脈。
第二節正常脈象
正常脈象也稱為平脈、常脈。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條件下出現的脈象,既具有基本的特點,又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和范圍,而不是指固定不變的某種脈象。
正常脈象反映機體氣血充盈,氣機健旺,陰陽平衡,精神安和的生理狀態,是健康的象征。
一、正常脈象的特點
正常脈搏的形象特征是:寸關尺三部皆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當于72~80次/分(成年人),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隨生理活動、氣候、季節和環境等的不同而有相應變化。
古人將正常脈象的特點概括稱為“有胃”、“有神”、“有根”。
(一)有胃
“有胃”,即脈有胃氣。脈之胃氣,主要反映脾胃運化功能的盛衰、營養狀況的優劣和能量的儲備狀況。正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所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脈象中的“胃氣”,在切脈時可以感知,《靈樞·終始》認為是“谷氣來也徐而和”,就是說有胃氣的脈應是不疾不徐、從容和緩。《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戴啟宗《脈訣刊誤》則稱:“凡脈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為胃氣”。陳士鐸《脈訣闡微》指出:“無論寸關尺,下指之時覺有平和之象,即是有胃氣。”這些論述,雖說法不一,但均可供參考。
現在一般認為,脈有胃氣的表現是指下具有從容、徐和、軟滑的感覺。平人脈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來去從容,節律一致,是為有胃氣。即使是病脈,不論浮沉遲數,但有沖和之象,便是有胃氣。
胃為“水谷之海”,是人體營衛氣血生化之源,各臟腑、組織、經絡的功能活動,有賴于胃氣的充養。脈之胃氣亦賴水谷之氣的充養,在一定程度亦決定于胃氣的有無。人以胃氣為本,脈亦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少胃氣則病,無胃氣則死;正如清·程國彭《醫學心悟·脈法金針》所言:“凡診脈之要,有胃氣曰生,胃氣少曰病,胃氣盡曰不治。”因此,診察脈象有無胃氣,對于推斷疾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有神
“有神”,即脈有神氣。診脈神之有無,可察精氣之盈虧,并與胃氣的盛衰有關。
脈之有神的表現,李杲認為“脈中有力,即為有神”,周學霆認為“緩即為有神”,陳士鐸《脈訣闡微》中說:“無論浮沉、遲數、滑澀、大小之各脈,按指之下若有條理,先后秩然不亂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動者,亦謂有神。”綜合各家之說,脈之有神是指脈律整齊、柔和有力。即使微弱之脈,但未至于散亂而完全無力;弦實之脈,仍帶柔和之象,皆屬脈有神氣。反之,脈來散亂,時大時小,時急時徐,時斷時續,或弦實過硬,或微弱欲無,都是無神的脈象。
脈貴有神與脈有胃氣的表現基本一致,都是具有和緩有力之象,故周學海說:“脈以胃氣為有神。”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而精氣產生于水谷之氣,故有胃即有神。
“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體現,可表現在各個方面,亦可表現在脈象上。脈象有神,常人見之,精氣充盛;有病之人見之,雖病而精氣未竭。故觀察脈神推測病情,須與全身情況結合,病人形神充沛,雖見脈神不振,尚有挽回之望;若形神已失,雖脈無兇象,亦不能掉以輕心。
(三)有根
“有根”,即脈有根基。脈之有根無根主要說明腎氣的盛衰。由于腎藏精,乃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人身十二經脈全賴腎間動氣之生發,故《難經·八難》說:“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
有根脈主要表現為尺脈有力、沉取不絕二個方面。因為尺脈候腎,沉取候腎,尺脈沉取應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脈象。若在病中,證雖危重,但尺脈沉取尚可摸得,則為腎氣未絕,猶如樹木之有根,枝葉雖枯,根本不壞,尚有生機。正如王叔和所說:“寸口雖無,尺猶不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相反,若尺脈沉取不應,則說明腎氣已敗,病情危篤。
總之,脈貴有胃、有神、有根,是從不同側面強調正常脈象的必備條件。胃神根三者是三位一體的,相互補充而不能截然分開,有胃必然有神、有根,即不論是何種脈象,只要節律整齊,有力中不失柔和,和緩中不失有力,尺部沉取應指有力,就是有胃、有神、有根的表現,說明脾胃、心、腎等臟腑功能不衰,氣血精神未絕,雖病而病尚輕淺,正氣未傷,生機仍在,預后良好。
二、脈象的生理變異
脈象受年齡、性別、形體、生活起居、職業和精神情志等因素的影響,機體為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自身調節,因而可以出現各種生理變異。當然,這些脈象的變異,往往是暫時的,或者是可逆的,只要有胃、有神、有根,仍屬平脈范圍,臨床應與病脈相鑒別。
(一)個體因素影響
1.性別
由于性別的不同,導致體質的差異,而脈象亦隨之各異。一般說女性的脈勢較男性的脈勢弱,且至數稍快,脈形較細小。
2.年齡
健康人的脈象,隨年齡的增長而產生各種變異。三歲以內的小兒,一息七、八至為平脈;五、六歲的小兒,一息六至為平脈;青年人的脈象較大且有力,老年人脈象多弦,所以,滑、弦都可以是相應年齡組的平脈。
3.體質
身軀高大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長;矮小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運動員脈多緩而有力。由于稟賦的不同,體質的差異,有六脈同等沉細而無病者,稱為六陰脈;有六脈同等洪大而無病者,稱為六陽脈,均不屬病脈。
4.脈位變異
有的人脈不見于寸口,而從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飛脈;若脈出現在寸口的背側,名叫反關脈;還有出現于腕側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異的脈位,即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屬病脈。
(二)外部因素影響
1.情志
恐懼、興奮、憂慮、緊張等情緒的變化,常導致脈象的變異,當情緒恢復寧靜之后,脈象亦隨之恢復正常。《素問·經脈別論》指出:“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一般是喜則氣緩而脈多緩;怒則氣上而脈多弦;驚則氣亂而可脈動暫時無序。
2.勞逸
劇烈活動之后,脈多洪數;入睡之后,脈多遲緩。長期從事體力勞動之人與從事腦力勞動之人比較,脈多大而有力。
3.飲食
酒后、飯后脈稍數而有力;饑餓時脈多緩弱。
4.季節
季節氣候的變化,時時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人體為適應自然而進行的生理性調節,亦可反映在脈象上。《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因此,正常人形成了與時令氣候相應的四季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總結為“春胃微弦”、“夏胃微鉤”、“秋胃微毛”、“冬胃微石”曰平脈。這是因為,春令雖陽氣初升,人體應生發之氣,陽氣向外浮越,但寒氣未盡除,氣機仍有約束之象,故脈位較淺,且端直而長,如按琴弦;夏天陽氣旺盛,人應盛長之氣,氣盛血涌,脈管充盈,故脈來形體較大,且來勢盛而去勢衰;秋天氣機開始收斂,人應之而陽氣乍斂,故脈在膚下,但脈勢已減而但見浮象;冬日氣候嚴寒,人應閉藏之氣,腠理致密,陽氣內潛,故脈位深沉而有力。此為應時之脈,屬無病,反此則病,故《素問·玉機真臟論》曰:“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5.晝夜
一日之中隨著平旦、日中、日西、夜半的陰陽消長,脈象也有晝夜節律的變化,總的趨勢是晝日脈象偏浮而有力,夜間脈象偏沉而細緩。
6.地理環境
長時期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由于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以致體質有別,因而出現的平脈亦不同。如我國東南方地勢低下,氣候偏溫,空氣濕潤,人體肌腠緩疏,故脈多細軟偏數;西北方地勢高,空氣干燥,氣候偏寒,人體肌腠致密緊縮,故脈象多沉實。
第三節病理脈象
疾病反映于脈象的變化,叫病理脈象,簡稱“病脈”。一般說來,除了正常生理變化范圍以內及個體生理特異變化之外的脈象,均屬病脈。
一、常見病脈
由于對脈象感覺與體會的差異,歷代醫家對常見病脈的分類和命名亦存在著差別。《內經》記載有二十一種脈象,《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二十六種,《脈經》總結分為二十四種,《景岳全書》只分為十六種脈,《瀕湖脈學》、《三指禪》則分為二十七種,《診家正眼》增疾脈而為二十八脈,《脈理求真》增至三十種,《辨證錄》則更有三十八脈之多。近代臨床所提及的脈象,有浮、沉、遲、數、洪、細、虛、實、滑、澀、弦、緊、結、代、促、長、短、緩、濡、弱、微、散、芤、伏、牢、革、動、疾等二十八種。
(一)浮脈
【脈象特征】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脈可理解為“淺脈”,形容為“浮如水漂木”、“浮如水上負輕舟”。其脈象特征是脈管的搏動在皮下較淺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淺層。因此,輕取即得,按之稍減而不空。
【臨床意義】一般見于表證。
【機理分析】 浮脈為陽脈,《內經》稱為毛脈,在時應秋,在臟應肺。橈動脈部位淺表而顯浮象,瘦人肌薄而見浮脈,夏秋脈象偏浮,皆屬常脈。
表證見浮脈是機體驅邪向外的表現。外邪侵襲膚表,衛陽抗邪于外,人體氣血趨向于膚表,脈氣亦鼓動于外,故見浮脈。邪盛而正氣不虛時,脈浮而有力;虛人外感或邪盛正虛時,脈多浮而無力。外感風寒,則寒主收引,血管拘急,故脈多浮緊;外感風熱,熱則血流薄急,故脈多浮數。
【相類脈】
1.散脈
脈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無,沉候不應,并常伴有脈動不規則,時快時慢而不勻(但無明顯歇止),或脈力往來不一致。故散脈為浮而無根之脈,形容其為“散似楊花無定蹤”。
臨床意義:多見于元氣離散,臟腑精氣衰敗,尤其是心、腎之氣將絕的危重病癥。
機理分析:由于氣血虛衰,精氣欲竭,陰不斂陽,陽氣離散,脈氣不能內斂,渙散不收,無力鼓動于脈,以致浮大無根,至數不勻。
2.芤脈
脈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蔥管。芤脈的脈象特點是應指浮大而軟,按之上下或兩邊實而中間空。說明芤脈位偏浮、形大、勢軟而中空,是脈管內血量減少,充盈度不足,緊張度低下的一種狀態。
臨床意義:常見于失血、傷陰之際。
機理分析:多因血崩、嘔血、外傷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過多之時,血量驟然減少,無以充脈,或因劇烈吐瀉津液大傷,血液不得充養,陰血不能維系陽氣,陽氣浮散所致。若失血、傷液之后,血管自斂,或經輸血、補液等而陰液得到補充,則往往不再現脈芤。
3.革脈
脈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革脈的脈象特點是,浮取感覺脈管搏動的范圍較大而且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則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壓鼓皮上的外急內空之狀。革脈與芤脈雖均有按之豁然中空之感,但革脈為浮弦而硬,如按鼓皮;芤脈為浮虛而軟,如按蔥管。
臨床意義:多見于亡血、失精、半產、漏下等病癥。
機理分析:因精血耗傷,脈管不充,正氣不固,氣無所戀而浮越于外,以致脈來浮大搏指,外急中空,恰似繃急的鼓皮,有剛無柔,此為太過。為無胃氣的真臟脈,多屬危候。
(二)沉脈
【脈象特征】輕取不應,重按始得,舉之不足,按之有余。
沉脈顯現的部位較正常脈深,故可理解為“深脈”。其脈象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處,因此用輕指力按觸不能察覺,用中等指力按觸搏動也不明顯,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間才能感覺到脈搏明顯的跳動。這是因為沉脈脈氣沉,脈搏顯現部位深沉所致。
【臨床意義】多見于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亦可見于正常人。
【機理分析】沉脈為陰脈,《內經》稱其為“石脈”,在時應冬,在臟應腎。肥人脂厚,脈管深沉,故脈多沉;冬季氣血收斂,脈象亦偏沉;有的人兩手六脈皆沉細而無臨床癥狀,均可視為平脈,不一定是病脈。
病理性沉脈的形成,一為邪實內郁,正氣尚盛,邪正相爭于里,致氣滯血阻,陽氣被遏,不能鼓搏脈氣于外,故脈沉而有力,可見于氣滯、血瘀、食積、痰飲等病證;二為氣血不足,或陽虛氣乏,無力升舉鼓動,故脈沉而無力,可見于各臟腑的虛證。
【相類脈】
1.伏脈
脈象特征: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甚則暫伏而不顯。伏為深沉與伏匿之象,伏脈的脈象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部位比沉脈更深,隱伏于筋下,附著于骨上。因此,診脈時浮取、中取均不見,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動筋肉才能觸到脈動,甚至伏而不見。
臨床意義:常見于邪閉、厥病和痛極的病人。
機理分析:伏脈多為邪氣內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氣閉塞,氣血凝結,乃致正氣不能宣通,脈管潛伏而不顯,但必伏而有力,多見于暴病。如實邪內伏,氣血阻滯所致氣閉、熱閉、寒閉、痛閉、痰閉等。
危重病證的伏脈,與血管病變造成的無脈癥不同。無脈癥往往發生在肢體的某一局部,出現相應肢體無脈,而其他部位的脈象可正常。
2.牢脈
脈象特征: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牢”者,深居于內,堅固牢實之義。牢脈的脈象特點是脈位沉長,脈勢實大而弦。牢脈輕取、中取均不應,沉取始得,但搏動有力,勢大形長,為沉、弦、大、實、長五種脈象的復合脈。
臨床意義:多見于陰寒內盛,疝氣癥積之實證。
機理分析:邪氣牢固,而正氣未衰者,如陰寒內積,陽氣沉潛于下,或氣血瘀滯,凝結成癥積而固結不移,在脈象上則可表現為沉弦實大的牢脈。
若失血、陰虛等患者反見牢脈,當屬危重征象。
(三)遲脈
【脈象特征】 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相當于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
遲脈的脈象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頻率小于正常脈率。
【臨床意義】 多見于寒證,遲而有力為實寒;遲而無力為虛寒。亦見于邪熱結聚之實熱證。
【機理分析】 脈管的搏動緣于血流,而血的運行有賴于陽氣的推動。當寒邪侵襲人體,困遏陽氣,或陽氣虧損,均可導致心動遲緩,氣血凝滯,脈流不暢,使脈來遲慢。若為陰寒內盛而正氣不衰的實寒證,則脈來遲而有力;若心陽不振,無力鼓運氣血,則脈來遲而無力。
陽明腑實證多因邪熱亢盛與糟粕相搏,結為燥屎,阻塞腸道,腑氣壅滯不通,氣血運行受阻,經隧阻滯,脈道不利,故必遲而有力。所以遲脈不可概認為寒,臨床當脈癥合參。
此外,運動員或經過體力鍛煉之人,在靜息狀態下脈來遲而和緩;正常人入睡后,脈率較慢,都屬生理性遲脈。
【相類脈】
緩脈
脈象特征:其義有二:一是脈來和緩,一息四至(每分鐘60~70次),應指均勻,是脈有胃氣的一種表現,稱為平緩,多見于正常人。二是脈來怠緩無力,弛縱不鼓的病脈。緩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的跳動不疾不徐,從容和緩稍慢于正常而快于遲脈。
臨床意義:多見于濕病,脾胃虛弱,亦可見于正常人。
機理分析: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則脈管不充,亦無力鼓動,其脈必見怠緩弛縱之象。濕性黏滯,阻遏脈管,氣機被困,則脈來雖緩,必見怠慢不振,脈管弛緩,有似縛之象。若有病之人,脈轉和緩,是正氣恢復之征,疾病將愈。
(四)數脈
【脈象特征】 脈來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滿七至。
數脈的脈象特點是脈率較正常為快,脈搏每分鐘約在90~130次之間。
【臨床意義】 多見于熱證,亦見于里虛證。
【機理分析】 實熱內盛,或外感病邪熱亢盛,正氣不衰,邪正相爭,氣血受邪熱鼓動而運行加速,則見數而有力,往往熱勢越高脈搏越快。病久陰虛,虛熱內生也可使氣血運行加快,且因陰虛不能充盈脈道,而脈體細小,故陰虛者可見脈細數無力。
數脈還可以出現在氣血不足的虛證,尤其是心氣不足、心血不足的病證更為多見。心主血脈,主要依賴于心氣的推動。若人體氣血虧虛,為滿足身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需要,心氣勉其力而行之,則表現為心動變快而脈動加速、脈率增快,但必數而無力。若為陽虛陰盛,逼陽上浮;或為精血虧甚,無以斂陽,而致陽氣外越,亦可見數而無力之脈,此即“暴數者多外邪,久數者必虛損”之謂。總之,數脈主病較廣,表里寒熱虛實皆可見之,不可概作熱論。
【相類脈】
疾脈
脈象特征: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疾脈的脈象特點是脈率比數脈更快,相當于脈搏每分鐘140~160次。
臨床意義:多見于陽極陰竭,元氣欲脫之證。
機理分析:若疾而有力,按之愈堅,為陽亢無制,真陰垂絕之候,可見于外感熱病之熱極時。若脈疾而弱,按之不鼓指,多為虛陽外越,元陽欲脫使然。三歲以下小兒脈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為平脈,不作病論。
(五)虛脈
【脈象特征】 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豁,應指松軟。亦是無力脈象的總稱。
虛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搏動力量軟弱,寸、關、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無力。是脈管的緊張度減弱,脈管內充盈度不足的狀態。
【臨床意義】 見于虛證,多為氣血兩虛。
【機理分析】 氣虛無力推運血行,搏擊力弱故脈來無力;氣虛不斂則脈管松弛,故按之空豁;血虛不能充盈脈管,則脈細無力。遲而無力多陽虛,數而無力多陰虛。
(六)實脈
【脈象特征】 三部脈充實有力,其勢來去皆盛,應指。亦為有力脈象的總稱。
實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搏動力量強,寸、關、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脈管寬大。
【臨床意義】 見于實證。亦見于常人。
【機理分析】 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虛,邪正相搏,氣血壅盛,脈管內充盈度較高,脈管呈緊張狀態,故脈來充實有力。
若為久病出現實脈,則預后多不良,往往為孤陽外脫的先兆,但必須結合其他癥狀加以辨別。
實脈也見于正常人,必兼和緩之象,且無病癥表現。一般兩手六脈均實大,稱為六陽脈,是氣血旺盛的表現。
(七)洪脈
【脈象特征】 脈體寬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若波濤洶涌。
洪脈的脈象特征,主要表現在脈搏顯現的部位、形態和氣勢三個方面。脈體寬大,搏動部位淺表,指下有力。由于脈管內的血流量增加,且充實有力,來時具有浮、大、強的特點。脈來如波峰高大陡峻的波濤,洶涌盛滿,充實有力即所謂“來盛”;脈去如落下之波濤,較來時勢緩力弱,其力漸漸衰減,并在較長時間內消失,即波幅較平坦且長,即所謂“去衰”。
【臨床意義】 多見于陽明氣分熱盛。
【機理分析】 洪脈為陽脈,在時應夏,在臟應心。夏令陽氣亢盛,膚表開泄,氣血向外,故脈象稍現洪大,為夏令之平脈。
洪脈多見于外感熱病的中期,即陽明[氣分]熱盛證。此時邪熱亢盛,充斥內外,且正氣不衰而奮起抗邪,邪正劇烈交爭,氣盛血涌,脈管擴大,故脈大而充實有力。
【相類脈】
1.大脈
脈象特征:脈體寬大,但無脈來洶涌之勢。大脈的特點為寸口三部皆脈大而和緩、從容。
臨床意義:多見于健康人,或為病進。
楊理分析:健康人見之,為體魄健壯的征象。疾病中若脈大,則提示病情加重,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大則病進”。脈大而數實者為邪實;脈大而無力者為正虛。
2.長脈
脈象特征:首尾端直,超過本位。長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的搏動范圍顯示較長,超過寸、關、尺三部。
臨床意義:常見于陽證、熱癥、實證,亦可見于平人。
機理分析:若陽亢、熱盛、痰火內蘊,正氣不衰,使氣血壅盛,脈管充實而致脈搏搏動長,超過寸尺,如循長竿之狀。
正常人氣血旺盛,精氣盛滿,脈氣充盈有余,故搏擊之勢過于本位,可見到柔和之長脈,為強壯之象征。老年人兩尺脈長而滑實多長壽。《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長則氣治。” 說明長脈亦是氣血充盛,氣機條暢的反映。
(八)細脈
【脈象特征】 脈細如線,但應指明顯。
細脈的脈象特點是脈道狹小,指下尋之往來如線,但按之不絕,應指起落明顯。
【臨床意義】 多見于氣血兩虛、濕邪為病。
【機理分析】 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管,氣虛則無力鼓動血行,致脈管的充盈度減小,故脈來細小且無力。濕性重濁黏滯,脈管受濕邪阻遏,氣血運行不利而致脈體細小而緩。
【相類脈】
1.濡脈
脈象特征:浮細無力而軟。濡脈的脈象特點是位浮、形細、勢軟。其脈管搏動的部位在淺層,形細而軟,如絮浮水,輕取即得,重按不顯,故又稱軟脈。
臨床意義:多見于虛證或濕困。
機理分析:多見于崩中漏下、失精、泄瀉、自汗喘息等病癥,而致精血陽氣虧虛之人。脈管因氣虛而不斂,無力推運血行,形成松弛軟弱之勢;精血虛而不榮于脈,脈管不充,則脈形細小應指乏力。濕困脾胃,阻遏陽氣,脈氣不振,也可以出現濡脈。
2.弱脈
脈象特征:沉細無力而軟。弱脈的脈象特點是位沉、形細、勢軟。由于脈管細小不充盈,其搏動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處,指下感到細而無力。
臨床意義:多見于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機理分析:脈為血之府,陰血虧少,不能充其脈管,故脈形細小;陽氣衰少,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脈氣不能外鼓,則脈位深沉,脈勢軟弱。
3.微脈
脈象特征:極細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微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形極細小,脈勢極軟弱,以致輕取不見,重按起落不明顯,似有似無。
臨床意義:多見于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機理分析:營血大虛,脈管失充則脈細;陽氣衰微,鼓動無力則脈弱,按之欲絕,似有似無。臨床上以心腎陽氣衰微較為多見。久病脈微是正氣將絕,新病脈微主陽氣暴脫。
4.短脈
脈象特征:首尾俱短,常只現于寸或關部,尺脈多不顯。短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搏動的范圍短小,脈體不如平脈之長,脈動不滿本位,多在關部及寸部應指較明顯,而尺部常不能觸及。
臨床意義:多見于氣虛或氣郁。
機理分析:《素問·脈要精微論》說:“短則氣病。”心氣虧虛,無力鼓動血行,則氣血不僅難以達于四末,亦不能充盈脈道,致使寸口脈搏動短小且無力。氣滯血瘀或痰凝食積,致使氣機阻滯,脈氣不能伸展而見短脈者,必短澀而有力。故短而有力為氣郁,短而無力為氣虛。
(九)滑脈
【脈象特征】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盤走珠。
滑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形態應指圓滑,如同圓珠流暢地由尺部向寸部滾動,浮、中、沉取皆可感到。
【臨床意義】 多見于痰濕、食積和實熱等病證。亦是青壯年的常脈,婦女的孕脈。
【機理分析】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滑者,陰氣有余也。”痰濕留聚、食積飲停,皆為陰邪內盛,邪氣充漬脈道,鼓動脈氣,故脈見圓滑流利。火熱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則脈來亦滑但必兼數。
滑而和緩之脈為平人之脈,多見于青壯年,張景岳說:“若平人脈滑而沖和,此是榮衛充實之佳兆。”育齡婦人脈滑而經停,應考慮為妊娠,若過于滑大則為有病。
【相類脈】
動脈
脈象特征:見于關部,滑數有力。動脈的脈象特點是具有短、滑、數三種脈象的特點,其脈搏搏動部位在關部明顯,應指如豆粒動搖,故《脈經》說:“動脈見于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
臨床意義:常見于驚恐、疼痛等癥。
機理分析:驚則氣亂,痛則氣結,陰陽不和,氣血阻滯。故因驚、因痛致使陰陽相搏,氣血運行乖亂,脈行躁動不安,則出現滑數而短的動脈。
(十)澀脈
【脈象特征】 形細而行遲,往來艱澀不暢,脈勢不勻。
澀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形較細,脈勢滯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至數較緩而不勻,脈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調之狀。
【臨床意義】 多見于氣滯、血瘀、痰食內停和精傷、血少。
【機理分析】 氣滯、血瘀、痰濁、飲食等邪氣內停,阻滯脈道,血脈被遏,以致脈氣往來艱澀,此系實邪內盛,正氣未衰,故脈澀而有力。精血虧少,津液耗傷,不能充盈脈管,久而脈管失去濡潤,血行不暢,以致脈氣往來艱澀而無力。總之,脈澀而有力者,為實證;脈澀而無力者,為虛證。
(十一)弦脈
【脈象特征】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弦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形端直而似長,脈勢較強、脈道較硬,切脈時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覺,故形容為“從中直過”、“挺然于指下”。其弦硬程度隨病情輕重而不同,輕則如按琴弦,重則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
【臨床意義】 多見于肝膽病,疼痛、痰飲等,或為胃氣衰敗者。亦見于老年健康者。
【機理分析】 肝主筋,脈道的柔軟、弦硬與筋之馳緩、強勁之性相同;肝病多郁滯,肝氣失于條達則脈多弦勁,故稱弦脈“在臟應肝”,多主肝膽病變。
寒熱諸邪、痰飲內停、情志不遂、疼痛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血氣斂束不伸,脈管失去柔和之性,彈性降低,緊張度增高,故脈來強硬而為弦。并隨邪氣性質不同而或為弦緊,或為弦數,或為弦滑等。
虛勞內傷,中氣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腎,陰虛陽亢,也可見弦脈,但應為弦緩或弦細。如脈弦勁如循刀刃,為生氣已敗,病多難治。戴同文說:“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是以脈中胃氣的多少來衡量病情輕重的經驗,臨床有一定意義。
弦脈在時應春,春季平人脈象多稍弦,是由于初春陽氣主浮而天氣猶寒,脈管稍帶斂束,故脈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此為春季平脈。健康人中年之后,脈亦兼弦,老年人脈象多弦硬,為精血衰減,脈道失其濡養而彈性降低的征象。朱丹溪指出“脈無水而不軟也”,經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故隨年齡增長,脈象失其柔和之性而變弦,屬于生理性退化表現。
【相類脈】
緊脈
脈象特征:繃急彈指,狀如牽繩轉索。緊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勢緊張有力,堅搏抗指,脈管的緊張度、力度均比弦脈高,其指感比弦脈更加繃急有力,且有旋轉絞動或左右彈指的感覺,但脈體較弦脈柔軟。
臨床意義:見于實寒證,疼痛和食積等。
機理分析:寒為陰邪,主收引凝泣,困遏陽氣。寒邪侵襲機體,則脈管收縮緊束而拘急,正氣未衰,正邪相爭劇烈,氣血向外沖擊有力,則脈來繃急而搏指,狀如切繩,故主實寒證。寒邪侵襲,陽氣被困而不得宣通,氣血凝滯而不通,不通則痛;宿食積于中焦,氣機失和,脈管受阻亦可見緊脈。
(十二)結脈
【脈象特征】 脈來緩慢,時有中止,止無定數。
《脈經》曰:“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眼家正眼》稱結脈是“遲滯中時見一止。”故結脈的脈象特點是脈來遲緩,脈律不齊,有不規則的歇止。
【臨床意義】 多見于陰盛氣結、寒痰血瘀,亦可見于氣血虛衰。
【機理分析】 陰寒偏盛則脈氣凝滯,故脈率緩慢;氣結、痰凝、血瘀等積滯不散,心陽被抑,脈氣阻滯而失于宣暢,故脈來緩慢而時有一止,且為結而有力;若久病氣血衰弱,尤其是心氣、心陽虛衰,脈氣不續,故脈來緩慢而時有一止,且為結而無力。
正常人有因情緒激動、過勞、酗酒、飲用濃茶等而偶見結脈者。
【相類脈】
1.代脈
脈象特征: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還。代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律不齊,表現為有規則的歇止,歇止的時間較長,脈勢較軟弱。
臨床意義:見于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等病證。
機理分析:臟氣衰微,元氣不足,以致脈氣不相接續,故脈來時有中止,止有定數,脈勢軟弱,常見于心臟器質性病變。疼痛、驚恐、跌打損傷等見代脈,是因暫時性的氣結、血瘀、痰凝等阻抑脈道,血行澀滯,脈氣不能銜接,而致脈代而應指有力。
2.促脈
脈象特征:脈來數而時有一止,止無定數。促脈的脈象特點是脈率較快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臨床意義:多見于陽盛實熱、氣血痰食停滯;亦見于臟氣衰敗。
機理分析:陽邪亢盛,熱迫血行,心氣亢奮,故脈來急數;熱灼陰津則津血衰少,心氣受損,脈氣不相接續,故脈有歇止;氣滯、血瘀、痰飲、食積等有形實邪阻滯,脈氣接續不及,亦可形成間歇。兩者均為邪氣內擾,臟氣失常所致,故其脈來促而有力。若因真元衰憊,心氣衰敗,虛陽浮動,亦可致脈氣不相順接而見促脈,但必促而無力。
正常人有因情緒激動、過勞、酗酒、飲用濃茶等而偶見促脈者。
二、脈象鑒別
在二十八種常見病脈中,有些脈象很相似,容易混淆不清,正如王叔和在《脈經·序》中所云:“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在心易了,指下難明”。故必須注意相似脈的鑒別。對此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編有言簡意賅的“相類詩”加以鑒別,徐靈胎更具體地說明脈象的鑒別可用近似脈象相比的比類法,和用相反脈象對比的對舉法。
(一)比類法
比類法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歸類,或稱分綱,即將相似的脈象歸為一類;二是辨異,即分析相似脈象的區別。
1.歸類
由于脈象繁多,且有很多脈象彼此相似,不易掌握和記憶,將二十八種脈進行歸類、分綱,就能提綱挈領,執簡馭繁。
以往對脈象的分類標準并不一致。漢·張仲景把脈象分成陰陽兩大類:浮、數、大、動、滑諸脈為陽脈,沉、澀、弱、弦、微諸脈為陰脈;宋·崔嘉彥以浮、沉、遲、數四脈為綱,將二十四脈隸屬其下;元·滑伯仁主張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統轄各脈;清·陳修園則主張以浮、沉、遲、數、虛、實、大、緩八脈為綱統二十八脈。
各種病脈均是在邪正斗爭中形成的,辨證以表里寒熱虛實為綱,脈象則有浮沉遲數虛實之相應。因此,現按浮、沉、遲、數、虛、實六個綱脈加以歸類比較。臨床常見病脈的脈象和主病歸類如表5-4。
2.辨異
在了解同類脈象相似特征的基礎上,再將不同之處進行比較而予以區別,這就是脈象的辨異。這樣有比較有鑒別,更易于掌握,也便于診察。
(1)浮脈與芤脈、革脈、散脈:四種脈象的脈位均表淺,輕取皆可得。不同的是浮脈舉之有余,重按稍減而不空,脈形不大不小;芤脈浮大無力,中間獨空,如按蔥管;革脈是浮
取弦大搏指,外急中空,如按鼓皮;散脈是浮而無根,至數不齊,脈力不勻。
(2)沉脈、伏脈與牢脈:三種脈象的脈位均在皮下深層,故輕取不應。不同的是沉脈重按乃得;伏脈較沉脈部位更深,須推筋著骨始得,甚則暫時伏而不見;牢脈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3)遲脈與緩脈、結脈:三者脈率均小于五至。但遲脈一息不足四至;緩脈雖然一息四至,但脈來怠緩無力;結脈不僅脈率不及四至,而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4)數脈與疾脈、滑脈、促脈:四種脈象的共同點是脈率均有快于正常脈象的感覺。不同的是數脈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疾脈一息七八至;滑脈僅指脈形往來流利,應指圓滑似數但并不數;促脈不僅脈率每息在五至以上,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5)細脈與微脈、弱脈、濡脈:四種脈象都是脈形細小且脈勢軟弱無力。細脈形小而應指明顯,主要從脈搏的形態而言;微脈則極軟極細,按之欲絕,若有若無,起落模糊,不僅
表5-4常見病脈歸類簡表
脈綱
共同
特點
相類脈
脈名
脈象
主病
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證,亦見于虛陽浮越證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
熱盛
浮細無力而軟
虛證,濕困
浮取散漫而無根,伴至數或脈力不勻
元氣離散,臟氣將絕
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失血,傷陰之際
浮而搏指,中空邊堅
亡血、失精、半產、崩漏
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里證
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閉、厥病、痛極
沉細無力而軟
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沉按實大弦長
陰寒內積、疝氣、癥積
一息
不足
四至
一息不足四至
寒證,亦見于邪熱結聚
一息四至,脈來怠緩
濕病,脾胃虛弱;亦見于平人
往來艱澀,遲滯不暢
精傷、血少;氣滯、血瘀,痰食內停
遲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陰盛氣結,寒痰瘀血;氣血虛衰
一息
五至
以上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熱證;亦主里虛證
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陽極陰竭,元氣欲脫
數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陽熱亢盛,瘀滯、痰食停積;臟氣衰敗
脈短如豆,滑數有力
疼痛,驚恐
舉按無力,應指松軟
氣血兩虛
脈細如線,應指明顯
氣血俱虛,濕證
極細極軟,似有似無
氣血大虛,陽氣暴脫
遲而中止,止有定數
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氣郁,無力主氣損
舉按充實而有力
實證;平人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
痰濕、食積、實熱;青壯年;孕婦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肝膽病、疼痛、痰飲等;老年健康者
繃急彈指,狀如轉索
實寒證、疼痛、宿食
首尾端直,超過本位
陽氣有余,陽證、熱證、實證;平人
脈體寬大,無洶涌之勢
健康人;病進
從脈形言,而且主要指脈搏的力量弱;弱脈為沉細而無力;濡脈為浮細而無力,即脈位與弱脈相反,輕取即得,重按反不明顯。
(6)實脈與洪脈:二者在脈勢上都是充實有力。但實脈應指有力,舉按皆然,來去俱盛;而洪脈狀若波濤洶涌,盛大滿指,來盛去衰。
(7)短脈與動脈:二者在脈搏搏動范圍上都較小,僅關部明顯。但短脈常兼遲澀;動脈其形如豆,常兼滑數有力之象。
(8)結脈與代脈、促脈:三者均屬有歇止的脈象。但促脈為脈數而中止,結脈為脈緩而中止,二者歇止均不規則;代脈是脈來一止,其脈率可快可慢,且歇止有規則,歇止時間較長。
(二)對舉法
對舉法就是把兩種相反的脈象對比而加以鑒別的方法。除上述六綱脈的分類包含有對舉的內容之外,再舉例說明如下:
(1)浮脈與沉脈:是脈位淺深相反的兩種脈象。浮脈脈位淺表,輕取即得,重按反弱,“如水漂木”;沉脈脈位深沉,輕取不應,重按始得,“如石投水。”
(2)遲脈和數脈:是脈率慢快相反的兩種脈象。遲脈脈率比平脈慢,一息不足四至;數脈脈率比平脈快,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3)虛脈與實脈:是脈搏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虛脈三部脈舉按均無力;實脈三部脈舉按皆有力。
(4)滑脈與澀脈:是脈搏流利度相反的兩種脈象。滑脈是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盤走珠”;澀脈是往來艱澀,滯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5)洪脈與細脈:是脈體大小和氣勢強弱相反的兩種脈象。洪脈的脈體寬大,充實有力,來勢盛而去勢衰;細脈脈體細小如線,其勢軟弱無力,但應指明顯。
(6)長脈與短脈:是脈位長短相反的兩種脈象。長脈的脈象是脈管搏動的范圍超過寸、關、尺三部;短脈的脈象是脈管的搏動短小,僅在關部明顯,而在寸、尺兩部不明顯。
(7)弦脈與緊脈:是因脈管性質有差異而脈勢脈形有別的兩種脈象。弦脈主要是脈管較硬,彈性差,端直以長,如按琴弦;緊脈主要是脈管繃急、彈性高,脈體不大而脈勢有力,彈指如轉索。
(8)緊脈與緩脈:是脈搏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緊脈脈勢緊張有力,如按切絞繩轉索,脈管的緊張度較高;緩脈脈勢怠緩,脈管的緊張度較低,且脈來一息僅四至。
(9)散脈與牢脈:是脈位與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散脈脈位淺表,浮取應指,脈勢軟弱,散而零亂,至數不清,中取、沉取不應;牢脈脈位深沉,脈勢充實有力,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三、相兼脈
凡二種或二種以上的單因素脈相兼出現,復合構成的脈象即稱為“相兼脈”或“復合脈”。
由于疾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可以由多種致病因素相兼致病,疾病中邪正斗爭的形勢會不斷發生變化,疾病的性質和病位亦可隨之而變。因此,病人的脈象經常是二種或二種以上相兼出現。
在二十八脈中,有的脈象屬于單因素脈,如浮、沉、遲、數、長、短、大、細等脈便屬此類;而有些脈本身就是由幾種單因素脈合成的,如弱脈是由沉、細、軟三種因素合成,濡脈是由浮、細、軟三種因素合成;動脈由滑、數、短三者合成;牢脈由沉、實、大、弦、長五種合成。
實際上臨床所見脈象基本上都是復合脈。因為脈位、脈次、脈形、脈勢等都只是從一個側面論脈,而診脈時則必須從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論脈位不可能不涉及脈之次、形、勢,其余亦然。如數脈,必究其是有力還是無力、是浮數還是沉數、是洪數還是細數等等。
這里尚需介紹其他一些復合脈。如浮數為二合脈,沉細數為三合脈,浮數滑實為四合脈。只要不是性質完全相反的脈,一般均可相兼出現。這些相兼脈象的主病,往往就是各種脈象主病的綜合。臨床常見相兼脈及其主病列舉如下:
浮緊脈:多見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證,或風寒痹病疼痛。
浮緩脈:多見于風邪傷衛,營衛不和的太陽中風證。
浮數脈:多見于風熱襲表的表熱證。
浮滑脈:多見于表證夾痰,常見于素體多痰濕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遲脈:多見于里寒證。
沉弦脈:多見于肝郁氣滯,或水飲內停。
沉澀脈:多見于血瘀,尤常見于陽虛而寒凝血瘀者。
沉緩脈:多見于脾虛,水濕停留。
沉細數脈:多見于陰虛內熱或血虛。
弦緊脈:多見于寒證、痛癥,常見于寒滯肝脈,或肝郁氣滯等所致疼痛等。
弦數脈:多見于肝郁化火或肝膽濕熱、肝陽上亢。
弦滑數脈:多見于肝火夾痰,肝膽濕熱或肝陽上擾,痰火內蘊等病證。
弦細脈:多見于肝腎陰虛或血虛肝郁,或肝郁脾虛等證。
滑數脈:多見于痰熱[火]、濕熱或食積內熱。
洪數脈:多見于陽明經證、氣分熱盛,多見于外感熱病。
綜上所述,任何脈象都包含著位、次、形、勢等方面的因素,當某一因素突出表現異常時,就以此單一因素而命名,如以脈位浮為單一的突出表現,而脈率適中,脈的形和勢不大不小、和緩從容,即稱為浮脈;如脈位浮而脈率速,其他因素無異常時,稱為浮數脈。又如脈沉而脈形小,脈軟無力時,可采用已經定義了脈名——弱脈,亦可將幾種特征并列而命名為沉細無力脈。總之辨脈時務必考察諸方面的因素,并將各種變化因素作為辨證診斷的依據。
四、真臟脈
真臟脈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現的無胃、無神、無根的脈象。是病邪深重,元氣衰竭,胃氣已敗的征象,故又稱“敗脈”、“絕脈”、“死脈”、“怪脈”。
《素問·玉機真臟論》說:“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真臟脈的形態在該文中亦有具體描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醫學入門·死脈總訣》說“雀啄連來三五啄,屋漏半日一滴落,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真解索,魚翔似有又似無,蝦游靜中跳一躍,更有釜沸涌如羹,旦占夕死不須藥。”可供參考。
根據真臟脈的主要形態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1.無胃之脈
無胃的脈象以無沖和之意,應指堅搏為主要特征。如脈來弦急,如循刀刃稱偃刀脈;脈動短小而堅搏,如循薏苡子為轉豆脈;或急促而堅硬,如彈石稱彈石脈等。臨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氣不能相從,心、肝、腎等臟氣獨現,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
2.無神之脈
無神之脈象以脈律無序,脈形散亂為主要特征。如脈在筋肉間連連數急,三五不調,止而復作,如雀啄食狀,稱雀啄脈;如屋漏殘滴,良久一滴者,稱屋漏脈;脈來乍疏乍密,如解亂繩狀,稱解索脈。主要由脾(胃)、腎陽氣衰敗所致,提示神氣渙散,生命即將告終。
3.無根之脈
無根脈象以虛大無根或微弱不應指為主要特征。若浮數之極,至數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無根,稱釜沸脈,為三陽熱極,陰液枯竭之候;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似有似無,如魚在水中游動,稱魚翔脈;脈在皮膚,如蝦游水,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伴有急促躁動之象,稱蝦游脈。均為三陰寒極,亡陽于外,虛陽浮越的征象。
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通過不斷研究和臨床實踐,對真臟脈亦有新的認識,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心臟器質性病變所造成的,但不一定是無藥可救的死證,應仔細觀察,盡力救治。
五、婦人脈與小兒脈
(一)診婦人脈
婦人有經、孕、產育等特殊的生理活動及其病變,因而其脈診亦有一定的特殊性。
1.診月經脈
婦人左關、尺脈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熱,腹不脹,是月經將至。寸關脈調和而尺脈弱或細澀者,月經多不利。
婦人閉經,尺脈虛細而澀者,多為精血虧少的虛閉;尺脈弦澀者,多為氣滯血瘀的實閉;脈象弦滑者,多為痰濕阻于胞宮。
2.診妊娠脈
已婚婦女,平時月經正常,突然停經,脈來滑數沖和,兼飲食偏嗜者,多為妊娠之征。《素問·陰陽別論》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素問·平人氣象論》又云:“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指出婦人兩尺脈搏動強于寸脈或左寸脈滑數動甚者,均為妊娠之征。尺脈候腎,胞宮系于腎,妊娠后胎氣鼓動,故兩尺脈滑數搏指,異于寸部脈者為有孕之征。此兩說可供臨床參考。
3.診臨產脈
婦人臨產時,脈象會異于平常。《諸病源候論·婦人難產病諸候》中云:“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脈經》卷九中謂:“婦人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醫宗必讀·新著四言脈訣》認為“離經者,離乎經常之脈也。”由上可知,臨產婦人可出現不同于平常的脈象,其脈多浮,或脈數而滑或緊。清·王燕昌《醫存》云:“婦人兩中指頂節之兩旁,非正產時則無脈,……若此處脈跳,腹連腰痛,一陣緊一陣,二目亂出金花,乃正產時也。”薛己《女科撮要》亦指出:“欲產之時,覺腹內轉動……試捏產母中指中節或本節跳動,方臨盆,即產矣。”這說明孕婦在平時無脈的中指中節或本節的兩旁出現脈搏跳動,即是臨產之兆。診脈方法如(圖5-9)。
(二)診小兒脈
診小兒脈在《內經》中已有記述,自后世醫家提出望小兒指紋的診法以后,對于三歲以內的嬰幼兒,往往以望指紋代脈診,對三歲以上者才采用脈診。
1.診小兒脈方法
小兒寸口部位短,難以布三指以分三關,故診小兒脈的方法與診成人不同,常采用一指總候三部診法,簡稱一指定三關。
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小兒手,對3歲以內嬰幼兒,醫生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處診得脈動,不分三部,以定至數為主(如圖5-10);對3~5歲病兒,以高骨中線為關,向高骨的前后兩側(掌端和肘端)滾轉尋三部(如圖5-11);對6~8歲病兒,可以向高骨的前后兩側(掌端和肘端)挪動拇指,分別診寸、關、尺三部;對9~10病兒,可以次第下指,依寸、關、尺三部診脈;對10歲以上的病兒,則可按診成人脈的方法取脈。
2.小兒正常脈象的特點
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且又生機旺盛、發育迅速,故正常小兒的平和脈象,較成人脈軟而速,年齡越小,脈搏越快。若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2~3歲的小兒,脈動6~7次為常脈,約每分鐘脈跳100~120次;5~10歲的小兒,脈動6次為常脈,約每分鐘脈跳100次左右,4~5至為遲脈。
3.小兒病脈
由于小兒疾病一般都比較單純,故其病脈也不似成人那么復雜。主要以脈的浮、沉、遲、數辨病證的表、里、寒、熱;以脈的有力、無力定病證的虛、實。浮脈多見于表證,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沉脈多見于里證,沉而有力為里實,沉而無力為里虛;遲脈多見于寒證,遲而有力為實寒,遲而無力為虛寒;數脈多見于熱證,浮數為表熱,沉數為里熱,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虛熱。
此外,痰熱壅盛或食積內停可見滑脈;濕邪為病可見濡脈;心氣、心陽不足可見歇止脈。
第四節脈診的臨床運用及意義
一、脈診的臨床運用
由于脈象與主病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因而對于如何分析脈象所反映的不同病證本質,或辨別病證所出現的不同脈象,在脈診臨床運用中,需要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一)獨異脈的診斷意義
臨床時若能發現疾病中所表現出的某種特殊的脈象變化,即“獨異脈”,這對于病證診斷是極為有益的。如《景岳全書·脈神章》說:“獨之為義,有部位之獨也,有臟氣之獨也,有脈體之獨也。部位之獨者,謂諸部無恙,惟此稍乖,乖處藏奸,此其獨也。臟氣之獨者,不得以部位為拘也,如諸見洪者皆是心脈,……五臟之中,各有五脈,五脈互見,獨乖者病……。脈體之獨者,如經所云,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但得其一而即見病之本矣。”
“部位之異”是指某種脈象僅見于某一部,例如左關脈獨弦,右寸脈獨弱之類。這些脈的主病多與該部所屬臟腑有關。如左關脈弦為肝郁,右寸脈弱為肺虛,左尺脈弱多腎虛等等,余此類推。
“臟氣之獨”是指某些脈常見于相應臟腑的病證,如結、代、促脈常是心病的表現,其他如肝病多見弦脈、肺病常見浮脈、脾病常見緩脈、腎病的脈象多沉等,五臟之中,各有本脈,獨見者病也。
“脈體之獨”是指病中突出表現為某種脈象,其所主的病證自明,如滑脈主痰濕、濕熱、食積,緊脈主傷寒、痛癥,濡脈主脾虛、濕困,伏脈主邪閉、厥病、痛極,芤脈見于亡血、傷陰之際等。
(二)辨脈主病不可拘泥
脈象一般以浮為主表,沉為在里,數多熱,遲多寒,弦大為實,細微為虛。但這些表、里、寒、熱、虛、實之間,又有真假疑似,須要注意。如《景岳全書·脈神章》說:“浮雖屬表,而凡陰虛血少,中氣虧損者,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雖屬里,而凡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經絡,脈不能達,必見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數為熱,而真熱者未必數,凡虛損之證,陰陽俱困,氣血張惶,虛甚者數愈甚,是數不可以概言熱;遲為寒,而凡傷寒初退,余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
(三)脈癥順逆與從舍
脈癥順逆,是指脈與癥的相應與不相應,以判斷病情的順逆。一般而論,脈與癥相一致者為順,反之為逆。如暴病脈來浮、洪、數、實者為順,反映正氣充盛能夠抗邪;久病脈來沉、微、細、弱者為順,說明正雖不足而邪亦不盛。若新病脈反見沉、細、微、弱,說明正氣虛衰;久病脈反見浮、洪、數、實等,則表示正氣衰而邪不退,均屬逆證。
脈與癥有時有不相應者,故臨床時當根據疾病的本質決定從舍,或舍脈從癥,或舍癥從脈。如自覺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屬虛火;腹雖脹滿,而脈微弱者,則是脾胃虛弱之故。胸腹不灼,而見脈大者,必非火邪;本無脹滿疼痛,而脈見弦強者,并非實證。脈有從舍,說明脈象只是疾病表現的一個方面,因而要四診合參,才能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
二、脈診的意義
診脈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診察步驟和內容。脈診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脈象能傳遞機體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窺視體內功能變化的窗口,可為診斷病證提供重要依據。
中醫整體觀指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靈樞·脈度》載:“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表明機體各部分的功能有賴經絡氣血的運行流注和溫煦濡養而實現;同時人體又與自然界相應,人的經脈氣血隨日月運轉而產生相應的變化,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說:“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上述各種生命現象,都通過脈象的動態變化及時地反映出來。但是,脈象的生理性變異有一定的限度和規律(不失胃氣為平)。當機體遭受外邪侵擾時,這種生理性平衡就遭到破壞,造成氣血、臟腑功能逆亂,反映在脈象上就出現各種病脈。《景岳全書·脈神章》載:“脈者氣血之神,邪正之鑒也,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血氣盛則脈必盛,血氣衰則脈必衰,無病則脈必正,有病則脈必乖。”脈象的盛、衰、正、乖,都是氣血邪正的外在表現,通過診脈可以了解氣血的虛實,陰陽的盛衰,臟腑功能的強弱,以及邪正力量的消長,為治療指出方向。醫生不識脈就無以辨證,不辨證就無以論治,只有精通脈理,方能成為良醫。脈診的臨床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辨別病證的部位
病證部位就是指機體發生疾病時,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機體的何臟何腑等。五臟六腑之氣血,無不通于心脈。因此,當臟腑生理功能發生病理改變時,便會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而在脈象上反映出來。如浮脈多主表證,沉脈多為里證。寸口部的寸、關、尺三部,在左分屬心、肝膽、腎,在右分屬肺、脾胃、腎,若某部脈象發生特異變化,則應考慮其相應臟腑發生病變的可能,如兩手尺部脈見微弱,多為腎氣虛衰;右關部見弱脈多為脾胃氣虛;右寸部見洪脈多為心火上炎或上焦實熱等。
“心主身之血脈”,“諸血者,皆屬于心”,脈與心息息相關,脈搏是心功能的具體表現,故診察脈象尤可幫助診斷心的病證。如促、結、代三脈多見于心血、心陰不足或心氣虧虛、心陽不振的病人。又如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證實真臟脈中的大部分是心律失常的脈象,而其中絕大部分又是由心臟器質性病變所造成。
(二)判斷病證的性質
病證的性質就是指病證屬寒或屬熱,以及痰飲瘀滯等。《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說明各種脈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證候的病理特點。如寒與熱均可改變氣血在體內運行的速率,常反映出不同的脈象,故可從不同的脈象上判斷病變的性質。數脈、洪脈、滑脈、長脈等,多見于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遲脈、緊脈等,多見于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疾病過程中邪正雙方的盛衰,必然影響脈象的變化,故診察脈象可以分辨疾病過程中的邪正盛衰。如脈見虛、細、弱、微、短、革、代等無力脈象,多為氣血不足、精虧、陽氣衰微所致之虛證;若脈見實、洪、滑、弦、緊、長等有力脈象,則多為邪氣亢盛,正氣不衰,正邪交爭劇烈所致之實證。
(四)推斷病證的進退
通過診脈能及時反饋病變的信息,可以判斷病情的輕重,推測預后的兇吉,觀察療效的好壞。
觀察脈象推斷疾病的進退和預后,必須結合癥狀,脈癥合參;并要注意對脈象的動態觀察。如外感病脈象由浮轉沉,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由沉轉浮為病邪由里出表。久病而脈象和緩,或脈力逐漸增強,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氣虛或失血、泄瀉而脈象虛大,則多屬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征兆。熱病脈象多滑數,若汗出熱退而脈轉緩和為病退;若大汗后熱退身涼而脈反促急、煩躁者為病進,并有亡陽虛脫的可能。正如《景岳全書·脈神章》所說:“若欲察病之進退吉兇者,但當以胃氣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緩,明日更弦急,知邪氣之愈進,邪愈進則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緩,知胃氣之漸至,胃氣至則病漸輕矣。即如頃刻之間,初急后緩者,胃氣之來也;初緩后急者,胃氣之去也。此察邪正進退之法也。”所以缺乏和緩從容之勢的脈象,是預后兇險的征兆。
此外,脈象和癥狀都是疾病的表現,二者通常反映一致的特性,若脈與癥不一致時,則提示病情比較復雜,治療比較困難,預后較差,如脫血者脈反洪,是元氣外脫的征兆;病寒熱而脈反細弱,是元氣虛陷,正不勝邪的現象。這些情況多反映邪正的消長和病情進退,對推測疾病的預后吉兇有一定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這里有一份中醫把脈秘籍送給你,拿好不謝!
診脈
中醫診斷知識|考點(5) 脈診
中醫四診學習之 聞診 問診 脈診(李氏全息湯創始人:李芳祥 主講)
===把脈診法===
脈診、按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兰县| 衢州市| 雷山县| 通化县| 林口县| 新野县| 手游| 夏河县| 泸水县| 梓潼县| 临城县| 桓台县| 阜康市| 遂昌县| 寻甸| 徐汇区| 武穴市| 贞丰县| 宁安市| 河津市| 郯城县| 陕西省| 明水县| 万全县| 马鞍山市| 辰溪县| 阿坝县| 汉阴县| 民勤县| 温宿县| 泾源县| 南部县| 若尔盖县| 双柏县| 万山特区| 武鸣县| 涪陵区| 永川市| 全椒县| 离岛区|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