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脈 診
脈診又稱切脈,是醫生用手指對患者身體某些特定部位的動脈進行切按,體驗脈動應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別病證的一種診察方法。
脈診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前五世紀,著名醫家扁鵲擅長候脈診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曰:“今天下之言脈者,由扁鵲也。”《內經》記載了“三部九候”等脈法;《難經》弘揚“獨取寸口”候脈言病。東漢張仲景確立了“平脈辨證”的原則。西晉王叔和著《脈經》,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脈法等,確定了二十四種脈象,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明·張景岳《景岳全書·脈神章》對脈神、正脈十六部、脈之常變、脈之順逆與從舍等論述甚詳。李時珍《瀕湖脈學》擷取明代以前脈學精華,載二十七脈,編成“七言訣”,附有《四言舉要》,易于誦習。李士材《診家正眼》增定脈象為二十八種。此外,李延《脈訣匯辨》;張澄《診宗三昧》;黃宮繡《脈理求真》;周學霆《三指禪》等脈學專著,對于脈理辨析,臨證經驗互相印證,頗為實用。
脈診依靠醫者手指的靈敏觸覺加以體驗而識別,因此,學習脈診既要熟悉脈學的基本知識,又要掌握切脈的基本技能,反復訓練,仔細體會,才能逐步識別各種脈象,并有效地運用于臨床。
第一節 診脈概述
診脈是一種理論性極強,操作極為細致的診病方法。因此,它要求醫生必須對脈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診脈的部位和方法等問題有一個較為詳細的了解。
一、脈診原理
脈象是手指感覺脈搏跳動的形象,或稱為脈動應指的形象。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運行氣血,周流不休,所以,脈象能夠反映全身臟腑功能、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及各臟腑的協調作用直接有關。
(一)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
1.心臟的搏動
在宗氣和心氣的作用下,心臟一縮一張的搏動,把血液排入脈管而形成脈搏。《素問·五臟生成》說:“諸血者,皆屬于心”,《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心者,其充在血脈。”這些論述說明,脈動源出于心,脈搏是心功能的具體表現。因此,脈搏的跳動與心臟搏動的頻率、節律基本一致。
2.脈管的舒縮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夫脈者,血之府也。”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靈樞·決氣》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說明脈管尚有約束、控制和推進血液沿著脈管運行的作用。當血液由心臟排入脈管,則脈管必然擴張,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彈收縮,壓迫血液向前運行,脈管的這種一舒一縮功能,既是氣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條件,也是產生脈搏的重要因素。所以脈管的舒縮功能正常與否,能直接影響脈搏,產生相應的變化。
3.心陰與心陽的協調
心血和心陰是心臟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心氣和心陽是心臟的功能活動。心陰心陽的協調,是維持脈搏正常的基本條件。當心氣旺盛,血液充盈,心陰心陽調和時,心臟搏動的節奏和諧有力,脈搏亦從容和緩,均勻有力。反之,可以出現脈搏的過大過小,過強過弱,過速過遲或節律失常等變化。
(二)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
氣、血是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脈道必賴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虧,直接關系到脈象的大小等;氣屬陽主動,血液的運行全賴于氣的推動,脈的壅遏營氣有賴于氣的固攝,心搏的強弱和節律亦賴氣的調節,因此,氣的作用對脈象的影響更為重大。若氣血不足,則脈象細弱或虛軟無力;氣滯血瘀,可以出現脈象細澀而不利;氣盛血流薄疾,則脈多洪大滑數等。
脈乃血脈,賴血以充,賴氣以行。心與脈、血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心主血脈”的活動整體。有關脈象形成與氣血的關系,崔嘉彥在《四言舉要》中作了簡要的概括:“脈乃血脈,血之府也,心之合也……脈不自行,隨氣而至,氣動脈應,陰陽之誼,氣如橐籥,血如波瀾,血脈氣息,上下循環。”這段論述對理解脈象與氣血的關系,以及學習和研究脈學理論有重要的意義。
(三)其他臟腑與脈象形成的關系
脈象的形成不僅與心、脈、氣、血有關,同時與臟腑的整體功能活動亦有密切關系。
肺主氣,司呼吸。肺對脈的影響,首先體現在肺與心,以及氣與血的功能聯系上。由于氣對血有運行、統藏、調攝等作用,所以肺的呼吸運動是主宰脈動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呼吸平緩則脈象徐和;呼吸加快,脈率亦隨之急促;呼吸勻和深長,脈象流利盈實;呼吸急迫淺促,或肺氣壅滯而呼吸困難,脈象多呈細澀;呼吸不已則脈動不止,呼吸停息則脈搏亦難以維持。因而前人亦將脈搏稱為脈息,并有“肺朝百脈”之謂。
脾胃能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氣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現為脈之“胃氣”的多少。脈有胃氣為平脈(健康人的脈象),胃氣少為病脈,無胃氣為死脈,所以臨床上根據胃氣的盛衰,可以判斷疾病預后的善惡。同時,血液之所以能在脈管中正常運行而形成脈搏,還依賴脾氣的統攝與裹護,使血液不溢于脈管之外而在脈管內運行,即“脾主統血”之謂。
肝藏血,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氣血調暢,經脈通利。肝的生理功能失調,可以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從而引起脈象的變化。
腎藏精,為元氣之根,是臟腑功能的動力源泉,亦是全身陰陽的根本。腎氣充盛則脈搏重按不絕,尺脈有力,是謂“有根”。若精血衰竭,虛陽浮越則脈象變浮,重按不應指,是為無根脈,提示陰陽離散、病情危篤。
二、診脈部位
診脈部位歷史上有多種。《素問·三部九候論》有三部九候診法;《靈樞·終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參合的診法;《素問·五臟別論》有獨取寸口可以診察全身狀況的論述。漢·張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脈相比較的思路,在《傷寒雜病論》中常用寸口、趺陽或太溪的診法。“獨取寸口”的理論,經《難經》的闡發,到晉·王叔和的《脈經》,不僅理論上已趨完善,方法亦已確立,從而得到推廣運用,一直沿用至今。
(一)三部九候診法
三部九候診法,又稱為遍診法,出自《素問·三部九候論》。是遍診上、中、下三部有關的動脈,以判斷病情的一種診脈方法。
上為頭部、中為手部、下為足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為九,故稱為三部九候診法。(表5-1,圖5-1)。
表5-1遍診法診脈部位及臨床意義
三部
九候
相應經脈和穴位
所屬動脈
診斷意義
上部
(頭)
天
地
人
足少陽經(兩額動脈)太陽穴
足陽明經(兩頰動脈)巨髎穴
手少陽經(耳前動脈)耳門穴
顳淺動脈
面動脈(頜內動脈)
顳淺動脈
候頭角之氣
候口齒之氣
候耳目之氣
中部(手)
天
地
人
手太陰經寸口部的太淵穴、經渠穴
手陽明經合谷穴
手少陰經神門穴
橈動脈
拇主要動脈
尺動脈
候肺之氣
候胸中之氣
候心之氣
下部(足)
天
地
人
足厥陰經五里穴或太沖穴
足少陰經太溪穴
足太陰經箕門穴或足陽明沖陽穴
蹠背動脈
脛后動脈跟支
股動脈或足背動脈
候肝之氣
候腎之氣
候脾胃之氣
上部天是指兩側顳動脈,可以反映頭額及顳部的病痛;上部人是指耳前動脈,可以了解目和耳的情況;上部地,是指兩頰動脈,可以了解口腔與牙齒的情況。中部天,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處,可候肺氣;中部人,是手少陰心經的動脈處,可候心氣;中部地,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動脈處,可候胸中之氣。下部天,是足厥陰肝經的動脈處,候肝氣;下部人,是足太陰脾經或足陽明胃經的動脈處,候脾胃之氣;下部地,是足少陰腎經的動脈處,候腎氣。診察這些脈動部位的脈象,可以了解全身各臟腑、經脈的生理病理狀況。《素問·三部九候論》說:“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可見三部九候診法是一種最古老的診脈方法,其用義是何處脈象有變化,便可以提示相應部位、經絡、臟腑發生病變的可能,而不是用一處或幾處脈象來測知全身情況。
(二)人迎寸口診法
人迎寸口診法,是對人迎和寸口脈象互相參照,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它比遍診法簡單(圖5-2,5-3)。
《靈樞·終始》提出:“持其脈口[寸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寸口主要反映內臟的情況,人迎(頸總動脈)主要反映體表情況,這二處脈象是相應的,來去大小亦相一致。按照《內經》的認識,在正常情況下,春夏季人迎脈稍大于寸口脈;秋冬季寸口脈稍大于人迎脈。如果人迎脈大于寸口脈一倍、二倍、三倍時,疾病由表入里,并說明表邪盛為主,如果人迎脈大于寸口脈四倍者名為“外格”,大而數者是危重的證候。反之,寸口脈大于人迎脈一倍、二倍、三倍時,為寒邪在里,或內臟陽虛,寸口脈四倍于人迎脈者名為“內關”,大而數者亦為危重征象。
(三)仲景三部診法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常用寸口、趺陽、太溪三部診法(圖5-3,5-4,5-5)。
三部診法是以診寸口脈候臟腑病變,診趺陽脈候胃氣,診太溪脈候腎氣。現在這種方法多在寸口無脈搏或者觀察危重病人時運用。如兩手寸口脈象十分微弱,而趺陽脈尚有一定力量時,提示患者的胃氣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陽脈難以觸及時,提示患者的胃氣已絕,
難以救治。
(四)寸口診法
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是指單獨切按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根據其脈動形象,以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狀況的一種診察方法。
1.寸口部位
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圖5-6)。通常
以腕后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的部位
關前(腕側)為寸,關后(肘側)為尺。兩手各
有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寸關尺三部又可
施行浮、中、沉三候。《難經·十八難》說:“三
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由此可見,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和遍診法的三部九
候名同而實異。
2.寸口脈診病的原理
《素問·五臟別論》說:“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難經·一難》指出:“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以上說明獨取寸口的道理:(1)寸口部為“脈之大會”。寸口脈屬手太陰肺經之脈,氣血循環流注起始于手太陰肺經,營衛氣血遍布周身,循環五十度又終止于肺經,復會于寸口,為十二經脈的始終。脈氣流注肺而總會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臟腑生理功能的盛衰,營衛氣血的盈虧,均可從寸口部的脈象上反映出來。(2)寸口部脈氣最明顯。寸口部是手太陰肺經“經穴”(經渠)和“輸穴”(太淵)的所在處,為手太陰肺經經氣流注和經氣漸旺,以至達到最旺盛的特殊反應點,故前人有“脈會太淵”之說,其脈象變化最有代表性。(3)可反映宗氣的盛衰。肺脾同屬太陰經,脈氣相通,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而中焦為脾胃所居之處,脾將通過胃所受納腐熟的食物之精微上輸于肺,肺朝百脈而將營氣與呼吸之氣布散至全身,脈氣變化見于寸口,故寸口脈動與宗氣一致。(4)寸口處為橈動脈,該動脈所在橈骨莖突處,其行徑較為固定,解剖位置亦較淺表,毗鄰組織比較分明,方便易行,便于診察,脈搏強弱易于分辨,同時診寸口脈沿用已久,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說寸口部為診脈的理想部位。
3.寸口分候臟腑
關于寸關尺分候臟腑,文獻記載有不同說法,具有代表性者如表5-2所示。
從下表可以看出,寸口六部臟腑分候中,五臟及胃、膽、膀胱的分屬部位,各家所說皆同,分歧主要在大、小腸和三焦。產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不外二個方面,一是根據臟腑經絡相表里的關系,把肺與大腸定位于右寸,心與小腸定位于左寸;另一種是根據臟腑的解剖位置,“尺主腹中”,所以把大小腸定位在尺部;將尺部定為三焦者,只是個別醫家的意見。
現在臨床上一般是根據《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即上(寸脈)以候上(身軀上部),下(尺脈)以候下(身軀下部),來劃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臟腑(如表5-3):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統括胸以上及頭部的疾病;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統括膈以下至臍以上部位的疾病;兩尺候腎,并包括臍以下至足部疾病。
此外,也有不分寸、關、尺,但以浮、中、沉分候臟腑的方法,如以左手浮取候心,中取候肝,沉取候腎;右手浮取候肺,中取候脾,沉取候腎(命門)。
寸口診法的臟腑相應定位,在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其中還存在著不少理論和實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表5-2寸口與臟腑相應的幾種說法比較
文獻
寸
關
尺
說明
左
右
左
右
左
右
難經
心
肺
肝
脾
腎
腎
大小腸配心肺,是表里相屬;
右腎屬火,故右尺亦候命門
小腸
大腸
膽
胃
膀胱
命門
脈經
心
肺
肝
脾
腎
腎
小腸
大腸
膽
胃
膀胱
三焦
景岳
全書
心
肺
肝
脾
腎
腎小腸
小腸配右尺是火居火位;
大腸配左尺是金水相從
心包絡
膻中
膽
胃
膀胱大腸
三焦命門
醫宗
金鑒
心
肺
肝
脾
腎
腎
小腸配左尺,大腸配右尺,是以尺候腹中的部位相應,故又以三焦分配寸、關、尺三部
膻中
胸中
膽膈
胃
膀胱小腸
大腸
表5-3常用寸口三部分候臟腑
寸口
寸
關
尺
左
心
膻中
肝膽
膈
腎
小腹(膀胱、小腸)
右
肺
胸中
脾胃
腎
小腹(大腸)
關于寸口分候臟腑的理論根據,諸說不一。
(1)根據氣血陰陽的理論而確定:中醫學認為,右手偏旺于氣,左手偏旺于血。肺主氣,氣旺于右,胸中為肺的宮城,肺又主氣,并為宗氣所居之處,故以右寸配肺;心主血,血旺于左,膻中(心包絡)為心的外圍,故以左寸候心與膻中;脾居中州,體雖偏左而氣行于右,由于脾胃互為表里,故以右關配脾胃;肝主藏血,其體雖在右而氣化作用實行于左,由于肝與膽互為表里,故以肝膽配左關;腎在腰之兩旁,位居低下,故候于兩尺;小腹屬下,為大小腸、膀胱所居之處;而膀胱、小腸從陰以配于左尺;大腸從陽以配于右尺。誠如李時珍所云:“兩手六部皆肺經之脈,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為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說明寸口脈所候,為五臟六臟之氣,而非其體。
(2)根據臟腑部位所在而確定:《難經·十八難》指出:“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之以下至足之有疾也。”這是把軀體劃分為胸、膈、腹三部,由于心肺居于胸中,故應于兩寸;肝脾居于膈下,故應于兩關;兩腎居于臍下,故應于兩尺。這種臟腑配屬方法,實際是源于《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則。
寸口脈象主病的意義,在臨床上常用“獨異”主病的概念。即首先綜觀三部脈的共同特征,了解脈象變化與病性病位的關系,如:弦主肝病,濡主脾病,洪數多主熱證,沉緊多主寒證等;然后再比較六部脈象,是否在某一部位有獨特的變化,根據臟腑與寸口脈相應的關系,推測發病部位。
三、診脈方法
(一)時間
診脈的時間,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進食時為最佳。由于脈象是非常靈敏的生理與病理信息,它的變化與氣血的運行有密切關系,并受飲食、運動、情緒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清晨未起床、未進食時,機體內外環境比較安定,脈象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機體的基礎生理情況,同時亦比較容易發現病理性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說明清晨是診脈的理想時間。但這樣的要求一般很難做到,特別是對門診、急診的患者,要及時診察病情,而不能拘泥于平旦。但是診脈時應保持診室安靜,且應讓病人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片刻,以減少各種因素的干擾,這樣診察到的脈象才比較真實。
(二)體位
診脈時病人的正確體位是正坐或仰臥,前臂自然向前平展,與心臟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彎曲,在腕關節下面墊一松軟的脈枕(圖5-3),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氣血暢通,便于診察脈象。如果是側臥,下面手臂受壓;或上臂扭轉,脈氣不能暢通;或手臂過高或過低,與心臟不在一個水平面時,都可以影響氣血的運行,使脈象失真。《醫存》說:“病者側臥,則在下之臂受壓而脈不行;若覆其手,則腕扭而脈行不利;若低其手,則血下注而脈滯;若舉其手,則氣上竄而脈弛;若身覆則氣壓而脈困;若身動則氣擾而脈忙。”因此,診脈時必須注意病人的體位,只有采取正確的體位,才能獲得比較真切的指感。
(三)指法
指法是指醫生診脈的具體操作方法。正確而規范地運用指法,可以獲得比較豐富而準確的病理信息。臨床診脈常用的指法,可概括為選指、布指和運指等。
1.選指
醫者在診脈時應當選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個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齊,手指略呈弓形傾斜,與受診者體表約呈450角為宜,這樣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緊貼于脈搏搏動處。指目即指頭和指腹交界棱起之處,與指甲二角連線之間的部位,(圖5-7),形如人目,是手指觸覺比較靈敏的部位,而且推移靈活,便于尋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可根據需要適當地調節指力。如脈象細小時,手指著力點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脈象粗大時,著力點偏重于指目后端。指尖的感覺雖靈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壓。指腹的肌肉較豐厚,用指腹切脈有時會受醫者自身手指動脈搏動的干擾,容易產生錯覺。所以診脈時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適的。
2.布指
醫生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側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后用食指按在關前(腕則)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后(肘側)定尺。切脈時布指的疏密要得當,要與患者手臂長短和醫生的手指粗細相適應,病人的手臂長或醫者手指較細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小兒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關法”,而不必細分寸、關、尺三部。
3.運指
指醫生布指之后,運用指力的輕重、挪移及布指變化以體察脈象。常用的指法有舉、按、尋、總按和單診等(圖5-8)。
(1)舉法:指醫生的手指用較輕地按在寸口脈搏跳動部位以體察脈象。用舉的指法取脈又稱為“浮取”。
(2)按法:指醫生手指用力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體察脈象。用按的指法取脈又稱為“沉取”。
(3)尋法:尋即尋找的意思,指醫生手指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并調節適當指力,或左右推尋,以細細體察脈象。用力不輕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脈,稱為“中取”。
(4)總按:即三指同時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診脈的方法,從總體上辨別寸關尺三部和左右兩手脈象的形態、脈位、脈力等。
(5)單診:用一個手指診察一部脈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別了解寸、關、尺各部脈象的位、次、形、勢等變化特征。
臨床時一般三指均勻用力,但亦可三指用力不一,總按和單診配合運用,以求全面捕獲脈象信息。
(四)平息
指醫者在診脈時要保持呼吸調勻,清心寧神,以自己的呼吸計算病人的脈搏至數。平息的主要意義有二:一是指以醫生的一次正常呼吸為時間單位,來檢測病人的脈搏搏動次數。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正常人呼吸每分鐘16~18次,每次呼吸脈動4次,間或5次,正常人的脈搏次數為每分鐘72~80次,由此可見,憑醫生的呼吸對病人的脈搏進行計數的方法是有科學根據的。另一方面,在診脈時平息,有利于醫生思想集中,專注指下,以仔細地辨別脈象,即所謂“持脈有道,虛靜為保。”診脈時最好不要參入問診,以避免醫生分散精力,避免患者由于情緒的波動而引起脈象變化。
(五)五十動
指醫生對病人診脈的時間一般不應少于50次脈跳的時間。每次診脈每手應不少于1分鐘,兩手以3分鐘左右為宜。診脈時間過短,則不能仔細辨別脈象的節律等變化;診脈時間過長,則因指壓過久亦可使脈象發生變化,所診之脈有可能失真。古人提出診脈需要診“五十動”,其意義有二,一是有利于仔細辨別脈搏的節律變化,了解脈搏跳動50次中有沒有出現脈搏節律不齊的促、結、代等脈象,或者是否有時快時慢、三五不調的脈象,如果在脈跳五十次中不見節律不齊的脈象,則以后的脈搏跳動也就一般不會出現了。二是提醒醫者在診脈時態度要嚴肅認真,不得隨便觸按而草率從事,正如張仲景所說:“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四、脈象要素
脈象的辨識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覺。脈象的種類很多,中醫文獻常從位、次、形、勢四個方面加以分析歸納,它與脈搏的頻率、節律,顯現的部位、長度,寬度,脈管的充盈度、緊張度,血流的通暢流利度,心臟搏動的強弱等因素有關。掌握脈象要素,對于理解各種脈象的特征及形成機理,可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
(一)脈位
指脈搏跳動顯現的部位和長度。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顯現部位的淺深、長短。正常脈搏的脈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關、尺三部有脈。如脈位表淺者為浮;脈位深沉者為沉脈等;脈搏超越寸、關、尺三部為長脈;脈動不及寸、尺者為短脈。
(二)脈次
指脈搏跳動的至數和節律。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的頻率快慢和節律是否均勻。正常成人,脈搏的頻率約每分鐘72~80次,且節律均勻,沒有歇止。如一息五至以上為數脈等;一息不滿四至為遲脈;出現歇止者,有促、結、代等脈的不同;脈律快慢不勻者,為三五不調。
(三)脈形
指脈搏跳動的寬度等形態。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搏的大小、軟硬等形狀。脈形主要與脈管的充盈度、脈搏搏動的幅度及緊張度等因素有關。如脈管較充盈,搏動幅度較大者為洪脈;脈管充盈度較小,搏動幅度較小者為細脈;脈體大小不勻者,為參差不齊;脈管彈性差、欠柔和者為弦脈;脈體柔軟無力者為濡脈、緩脈等。
(四)脈勢
指脈搏應指的強弱、流暢等趨勢。脈勢包涵著多種因素,如脈動的軸向和徑向力度;主要由心臟和阻力影響所產生的流利度;由血管彈性和張力影響而產生的緊張度等。每次診脈均應診察脈動勢力的強弱及流暢程度。正常脈象,應指和緩,力度適中。應指有力為實脈;應指無力為虛脈;通暢狀態較好,脈來流利圓滑者為滑脈;通暢狀態較差,脈來艱澀不暢者為澀脈等。
以上是構成脈象的基本要素,也是體察脈象的基本要點。脈象的辨別,主要依據醫者指下感覺,因此,醫者察脈,必須反復練習指感,細心體察,尤其是對脈象的位、次、形、勢等更應反復體察,將各種脈象要素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形成比較完整的脈象,才能正確地分辨各種病脈。
第二節正常脈象
正常脈象也稱為平脈、常脈。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條件下出現的脈象,既具有基本的特點,又有一定的變化規律和范圍,而不是指固定不變的某種脈象。
正常脈象反映機體氣血充盈,氣機健旺,陰陽平衡,精神安和的生理狀態,是健康的象征。
一、正常脈象的特點
正常脈搏的形象特征是:寸關尺三部皆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當于72~80次/分(成年人),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隨生理活動、氣候、季節和環境等的不同而有相應變化。
古人將正常脈象的特點概括稱為“有胃”、“有神”、“有根”。
(一)有胃
“有胃”,即脈有胃氣。脈之胃氣,主要反映脾胃運化功能的盛衰、營養狀況的優劣和能量的儲備狀況。正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所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脈象中的“胃氣”,在切脈時可以感知,《靈樞·終始》認為是“谷氣來也徐而和”,就是說有胃氣的脈應是不疾不徐、從容和緩。《素問·玉機真臟論》說:“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戴啟宗《脈訣刊誤》則稱:“凡脈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為胃氣”。陳士鐸《脈訣闡微》指出:“無論寸關尺,下指之時覺有平和之象,即是有胃氣。”這些論述,雖說法不一,但均可供參考。
現在一般認為,脈有胃氣的表現是指下具有從容、徐和、軟滑的感覺。平人脈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來去從容,節律一致,是為有胃氣。即使是病脈,不論浮沉遲數,但有沖和之象,便是有胃氣。
胃為“水谷之海”,是人體營衛氣血生化之源,各臟腑、組織、經絡的功能活動,有賴于胃氣的充養。脈之胃氣亦賴水谷之氣的充養,在一定程度亦決定于胃氣的有無。人以胃氣為本,脈亦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少胃氣則病,無胃氣則死;正如清·程國彭《醫學心悟·脈法金針》所言:“凡診脈之要,有胃氣曰生,胃氣少曰病,胃氣盡曰不治。”因此,診察脈象有無胃氣,對于推斷疾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有神
“有神”,即脈有神氣。診脈神之有無,可察精氣之盈虧,并與胃氣的盛衰有關。
脈之有神的表現,李杲認為“脈中有力,即為有神”,周學霆認為“緩即為有神”,陳士鐸《脈訣闡微》中說:“無論浮沉、遲數、滑澀、大小之各脈,按指之下若有條理,先后秩然不亂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然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動者,亦謂有神。”綜合各家之說,脈之有神是指脈律整齊、柔和有力。即使微弱之脈,但未至于散亂而完全無力;弦實之脈,仍帶柔和之象,皆屬脈有神氣。反之,脈來散亂,時大時小,時急時徐,時斷時續,或弦實過硬,或微弱欲無,都是無神的脈象。
脈貴有神與脈有胃氣的表現基本一致,都是具有和緩有力之象,故周學海說:“脈以胃氣為有神。”神以精氣為物質基礎,而精氣產生于水谷之氣,故有胃即有神。
“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體現,可表現在各個方面,亦可表現在脈象上。脈象有神,常人見之,精氣充盛;有病之人見之,雖病而精氣未竭。故觀察脈神推測病情,須與全身情況結合,病人形神充沛,雖見脈神不振,尚有挽回之望;若形神已失,雖脈無兇象,亦不能掉以輕心。
(三)有根
“有根”,即脈有根基。脈之有根無根主要說明腎氣的盛衰。由于腎藏精,乃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人身十二經脈全賴腎間動氣之生發,故《難經·八難》說:“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
有根脈主要表現為尺脈有力、沉取不絕二個方面。因為尺脈候腎,沉取候腎,尺脈沉取應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脈象。若在病中,證雖危重,但尺脈沉取尚可摸得,則為腎氣未絕,猶如樹木之有根,枝葉雖枯,根本不壞,尚有生機。正如王叔和所說:“寸口雖無,尺猶不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相反,若尺脈沉取不應,則說明腎氣已敗,病情危篤。
總之,脈貴有胃、有神、有根,是從不同側面強調正常脈象的必備條件。胃神根三者是三位一體的,相互補充而不能截然分開,有胃必然有神、有根,即不論是何種脈象,只要節律整齊,有力中不失柔和,和緩中不失有力,尺部沉取應指有力,就是有胃、有神、有根的表現,說明脾胃、心、腎等臟腑功能不衰,氣血精神未絕,雖病而病尚輕淺,正氣未傷,生機仍在,預后良好。
二、脈象的生理變異
脈象受年齡、性別、形體、生活起居、職業和精神情志等因素的影響,機體為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自身調節,因而可以出現各種生理變異。當然,這些脈象的變異,往往是暫時的,或者是可逆的,只要有胃、有神、有根,仍屬平脈范圍,臨床應與病脈相鑒別。
(一)個體因素影響
1.性別
由于性別的不同,導致體質的差異,而脈象亦隨之各異。一般說女性的脈勢較男性的脈勢弱,且至數稍快,脈形較細小。
2.年齡
健康人的脈象,隨年齡的增長而產生各種變異。三歲以內的小兒,一息七、八至為平脈;五、六歲的小兒,一息六至為平脈;青年人的脈象較大且有力,老年人脈象多弦,所以,滑、弦都可以是相應年齡組的平脈。
3.體質
身軀高大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長;矮小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運動員脈多緩而有力。由于稟賦的不同,體質的差異,有六脈同等沉細而無病者,稱為六陰脈;有六脈同等洪大而無病者,稱為六陽脈,均不屬病脈。
4.脈位變異
有的人脈不見于寸口,而從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飛脈;若脈出現在寸口的背側,名叫反關脈;還有出現于腕側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異的脈位,即橈動脈解剖位置的變異,不屬病脈。
(二)外部因素影響
1.情志
恐懼、興奮、憂慮、緊張等情緒的變化,常導致脈象的變異,當情緒恢復寧靜之后,脈象亦隨之恢復正常。《素問·經脈別論》指出:“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一般是喜則氣緩而脈多緩;怒則氣上而脈多弦;驚則氣亂而可脈動暫時無序。
2.勞逸
劇烈活動之后,脈多洪數;入睡之后,脈多遲緩。長期從事體力勞動之人與從事腦力勞動之人比較,脈多大而有力。
3.飲食
酒后、飯后脈稍數而有力;饑餓時脈多緩弱。
4.季節
季節氣候的變化,時時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人體為適應自然而進行的生理性調節,亦可反映在脈象上。《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因此,正常人形成了與時令氣候相應的四季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總結為“春胃微弦”、“夏胃微鉤”、“秋胃微毛”、“冬胃微石”曰平脈。這是因為,春令雖陽氣初升,人體應生發之氣,陽氣向外浮越,但寒氣未盡除,氣機仍有約束之象,故脈位較淺,且端直而長,如按琴弦;夏天陽氣旺盛,人應盛長之氣,氣盛血涌,脈管充盈,故脈來形體較大,且來勢盛而去勢衰;秋天氣機開始收斂,人應之而陽氣乍斂,故脈在膚下,但脈勢已減而但見浮象;冬日氣候嚴寒,人應閉藏之氣,腠理致密,陽氣內潛,故脈位深沉而有力。此為應時之脈,屬無病,反此則病,故《素問·玉機真臟論》曰:“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5.晝夜
一日之中隨著平旦、日中、日西、夜半的陰陽消長,脈象也有晝夜節律的變化,總的趨勢是晝日脈象偏浮而有力,夜間脈象偏沉而細緩。
6.地理環境
長時期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由于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以致體質有別,因而出現的平脈亦不同。如我國東南方地勢低下,氣候偏溫,空氣濕潤,人體肌腠緩疏,故脈多細軟偏數;西北方地勢高,空氣干燥,氣候偏寒,人體肌腠致密緊縮,故脈象多沉實。
第三節病理脈象
疾病反映于脈象的變化,叫病理脈象,簡稱“病脈”。一般說來,除了正常生理變化范圍以內及個體生理特異變化之外的脈象,均屬病脈。
一、常見病脈
由于對脈象感覺與體會的差異,歷代醫家對常見病脈的分類和命名亦存在著差別。《內經》記載有二十一種脈象,《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二十六種,《脈經》總結分為二十四種,《景岳全書》只分為十六種脈,《瀕湖脈學》、《三指禪》則分為二十七種,《診家正眼》增疾脈而為二十八脈,《脈理求真》增至三十種,《辨證錄》則更有三十八脈之多。近代臨床所提及的脈象,有浮、沉、遲、數、洪、細、虛、實、滑、澀、弦、緊、結、代、促、長、短、緩、濡、弱、微、散、芤、伏、牢、革、動、疾等二十八種。
(一)浮脈
【脈象特征】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脈可理解為“淺脈”,形容為“浮如水漂木”、“浮如水上負輕舟”。其脈象特征是脈管的搏動在皮下較淺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淺層。因此,輕取即得,按之稍減而不空。
【臨床意義】一般見于表證。
【機理分析】 浮脈為陽脈,《內經》稱為毛脈,在時應秋,在臟應肺。橈動脈部位淺表而顯浮象,瘦人肌薄而見浮脈,夏秋脈象偏浮,皆屬常脈。
表證見浮脈是機體驅邪向外的表現。外邪侵襲膚表,衛陽抗邪于外,人體氣血趨向于膚表,脈氣亦鼓動于外,故見浮脈。邪盛而正氣不虛時,脈浮而有力;虛人外感或邪盛正虛時,脈多浮而無力。外感風寒,則寒主收引,血管拘急,故脈多浮緊;外感風熱,熱則血流薄急,故脈多浮數。
【相類脈】
1.散脈
脈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無,沉候不應,并常伴有脈動不規則,時快時慢而不勻(但無明顯歇止),或脈力往來不一致。故散脈為浮而無根之脈,形容其為“散似楊花無定蹤”。
臨床意義:多見于元氣離散,臟腑精氣衰敗,尤其是心、腎之氣將絕的危重病癥。
機理分析:由于氣血虛衰,精氣欲竭,陰不斂陽,陽氣離散,脈氣不能內斂,渙散不收,無力鼓動于脈,以致浮大無根,至數不勻。
2.芤脈
脈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蔥管。芤脈的脈象特點是應指浮大而軟,按之上下或兩邊實而中間空。說明芤脈位偏浮、形大、勢軟而中空,是脈管內血量減少,充盈度不足,緊張度低下的一種狀態。
臨床意義:常見于失血、傷陰之際。
機理分析:多因血崩、嘔血、外傷性大出血等突然出血過多之時,血量驟然減少,無以充脈,或因劇烈吐瀉津液大傷,血液不得充養,陰血不能維系陽氣,陽氣浮散所致。若失血、傷液之后,血管自斂,或經輸血、補液等而陰液得到補充,則往往不再現脈芤。
3.革脈
脈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革脈的脈象特點是,浮取感覺脈管搏動的范圍較大而且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則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壓鼓皮上的外急內空之狀。革脈與芤脈雖均有按之豁然中空之感,但革脈為浮弦而硬,如按鼓皮;芤脈為浮虛而軟,如按蔥管。
臨床意義:多見于亡血、失精、半產、漏下等病癥。
機理分析:因精血耗傷,脈管不充,正氣不固,氣無所戀而浮越于外,以致脈來浮大搏指,外急中空,恰似繃急的鼓皮,有剛無柔,此為太過。為無胃氣的真臟脈,多屬危候。
(二)沉脈
【脈象特征】輕取不應,重按始得,舉之不足,按之有余。
沉脈顯現的部位較正常脈深,故可理解為“深脈”。其脈象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處,因此用輕指力按觸不能察覺,用中等指力按觸搏動也不明顯,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間才能感覺到脈搏明顯的跳動。這是因為沉脈脈氣沉,脈搏顯現部位深沉所致。
【臨床意義】多見于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亦可見于正常人。
【機理分析】沉脈為陰脈,《內經》稱其為“石脈”,在時應冬,在臟應腎。肥人脂厚,脈管深沉,故脈多沉;冬季氣血收斂,脈象亦偏沉;有的人兩手六脈皆沉細而無臨床癥狀,均可視為平脈,不一定是病脈。
病理性沉脈的形成,一為邪實內郁,正氣尚盛,邪正相爭于里,致氣滯血阻,陽氣被遏,不能鼓搏脈氣于外,故脈沉而有力,可見于氣滯、血瘀、食積、痰飲等病證;二為氣血不足,或陽虛氣乏,無力升舉鼓動,故脈沉而無力,可見于各臟腑的虛證。
【相類脈】
1.伏脈
脈象特征: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甚則暫伏而不顯。伏為深沉與伏匿之象,伏脈的脈象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部位比沉脈更深,隱伏于筋下,附著于骨上。因此,診脈時浮取、中取均不見,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動筋肉才能觸到脈動,甚至伏而不見。
臨床意義:常見于邪閉、厥病和痛極的病人。
機理分析:伏脈多為邪氣內伏,不得宣通而致。邪氣閉塞,氣血凝結,乃致正氣不能宣通,脈管潛伏而不顯,但必伏而有力,多見于暴病。如實邪內伏,氣血阻滯所致氣閉、熱閉、寒閉、痛閉、痰閉等。
危重病證的伏脈,與血管病變造成的無脈癥不同。無脈癥往往發生在肢體的某一局部,出現相應肢體無脈,而其他部位的脈象可正常。
2.牢脈
脈象特征: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牢”者,深居于內,堅固牢實之義。牢脈的脈象特點是脈位沉長,脈勢實大而弦。牢脈輕取、中取均不應,沉取始得,但搏動有力,勢大形長,為沉、弦、大、實、長五種脈象的復合脈。
臨床意義:多見于陰寒內盛,疝氣癥積之實證。
機理分析:邪氣牢固,而正氣未衰者,如陰寒內積,陽氣沉潛于下,或氣血瘀滯,凝結成癥積而固結不移,在脈象上則可表現為沉弦實大的牢脈。
若失血、陰虛等患者反見牢脈,當屬危重征象。
(三)遲脈
【脈象特征】 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相當于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
遲脈的脈象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頻率小于正常脈率。
【臨床意義】 多見于寒證,遲而有力為實寒;遲而無力為虛寒。亦見于邪熱結聚之實熱證。
【機理分析】 脈管的搏動緣于血流,而血的運行有賴于陽氣的推動。當寒邪侵襲人體,困遏陽氣,或陽氣虧損,均可導致心動遲緩,氣血凝滯,脈流不暢,使脈來遲慢。若為陰寒內盛而正氣不衰的實寒證,則脈來遲而有力;若心陽不振,無力鼓運氣血,則脈來遲而無力。
陽明腑實證多因邪熱亢盛與糟粕相搏,結為燥屎,阻塞腸道,腑氣壅滯不通,氣血運行受阻,經隧阻滯,脈道不利,故必遲而有力。所以遲脈不可概認為寒,臨床當脈癥合參。
此外,運動員或經過體力鍛煉之人,在靜息狀態下脈來遲而和緩;正常人入睡后,脈率較慢,都屬生理性遲脈。
【相類脈】
緩脈
脈象特征:其義有二:一是脈來和緩,一息四至(每分鐘60~70次),應指均勻,是脈有胃氣的一種表現,稱為平緩,多見于正常人。二是脈來怠緩無力,弛縱不鼓的病脈。緩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的跳動不疾不徐,從容和緩稍慢于正常而快于遲脈。
臨床意義:多見于濕病,脾胃虛弱,亦可見于正常人。
機理分析: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則脈管不充,亦無力鼓動,其脈必見怠緩弛縱之象。濕性黏滯,阻遏脈管,氣機被困,則脈來雖緩,必見怠慢不振,脈管弛緩,有似縛之象。若有病之人,脈轉和緩,是正氣恢復之征,疾病將愈。
(四)數脈
【脈象特征】 脈來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滿七至。
數脈的脈象特點是脈率較正常為快,脈搏每分鐘約在90~130次之間。
【臨床意義】 多見于熱證,亦見于里虛證。
【機理分析】 實熱內盛,或外感病邪熱亢盛,正氣不衰,邪正相爭,氣血受邪熱鼓動而運行加速,則見數而有力,往往熱勢越高脈搏越快。病久陰虛,虛熱內生也可使氣血運行加快,且因陰虛不能充盈脈道,而脈體細小,故陰虛者可見脈細數無力。
數脈還可以出現在氣血不足的虛證,尤其是心氣不足、心血不足的病證更為多見。心主血脈,主要依賴于心氣的推動。若人體氣血虧虛,為滿足身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功能需要,心氣勉其力而行之,則表現為心動變快而脈動加速、脈率增快,但必數而無力。若為陽虛陰盛,逼陽上浮;或為精血虧甚,無以斂陽,而致陽氣外越,亦可見數而無力之脈,此即“暴數者多外邪,久數者必虛損”之謂。總之,數脈主病較廣,表里寒熱虛實皆可見之,不可概作熱論。
【相類脈】
疾脈
脈象特征: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疾脈的脈象特點是脈率比數脈更快,相當于脈搏每分鐘140~160次。
臨床意義:多見于陽極陰竭,元氣欲脫之證。
機理分析:若疾而有力,按之愈堅,為陽亢無制,真陰垂絕之候,可見于外感熱病之熱極時。若脈疾而弱,按之不鼓指,多為虛陽外越,元陽欲脫使然。三歲以下小兒脈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為平脈,不作病論。
(五)虛脈
【脈象特征】 三部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豁,應指松軟。亦是無力脈象的總稱。
虛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搏動力量軟弱,寸、關、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無力。是脈管的緊張度減弱,脈管內充盈度不足的狀態。
【臨床意義】 見于虛證,多為氣血兩虛。
【機理分析】 氣虛無力推運血行,搏擊力弱故脈來無力;氣虛不斂則脈管松弛,故按之空豁;血虛不能充盈脈管,則脈細無力。遲而無力多陽虛,數而無力多陰虛。
(六)實脈
【脈象特征】 三部脈充實有力,其勢來去皆盛,應指。亦為有力脈象的總稱。
實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搏動力量強,寸、關、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脈管寬大。
【臨床意義】 見于實證。亦見于常人。
【機理分析】 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虛,邪正相搏,氣血壅盛,脈管內充盈度較高,脈管呈緊張狀態,故脈來充實有力。
若為久病出現實脈,則預后多不良,往往為孤陽外脫的先兆,但必須結合其他癥狀加以辨別。
實脈也見于正常人,必兼和緩之象,且無病癥表現。一般兩手六脈均實大,稱為六陽脈,是氣血旺盛的表現。
(七)洪脈
【脈象特征】 脈體寬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若波濤洶涌。
洪脈的脈象特征,主要表現在脈搏顯現的部位、形態和氣勢三個方面。脈體寬大,搏動部位淺表,指下有力。由于脈管內的血流量增加,且充實有力,來時具有浮、大、強的特點。脈來如波峰高大陡峻的波濤,洶涌盛滿,充實有力即所謂“來盛”;脈去如落下之波濤,較來時勢緩力弱,其力漸漸衰減,并在較長時間內消失,即波幅較平坦且長,即所謂“去衰”。
【臨床意義】 多見于陽明氣分熱盛。
【機理分析】 洪脈為陽脈,在時應夏,在臟應心。夏令陽氣亢盛,膚表開泄,氣血向外,故脈象稍現洪大,為夏令之平脈。
洪脈多見于外感熱病的中期,即陽明[氣分]熱盛證。此時邪熱亢盛,充斥內外,且正氣不衰而奮起抗邪,邪正劇烈交爭,氣盛血涌,脈管擴大,故脈大而充實有力。
【相類脈】
1.大脈
脈象特征:脈體寬大,但無脈來洶涌之勢。大脈的特點為寸口三部皆脈大而和緩、從容。
臨床意義:多見于健康人,或為病進。
楊理分析:健康人見之,為體魄健壯的征象。疾病中若脈大,則提示病情加重,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大則病進”。脈大而數實者為邪實;脈大而無力者為正虛。
2.長脈
脈象特征:首尾端直,超過本位。長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的搏動范圍顯示較長,超過寸、關、尺三部。
臨床意義:常見于陽證、熱癥、實證,亦可見于平人。
機理分析:若陽亢、熱盛、痰火內蘊,正氣不衰,使氣血壅盛,脈管充實而致脈搏搏動長,超過寸尺,如循長竿之狀。
正常人氣血旺盛,精氣盛滿,脈氣充盈有余,故搏擊之勢過于本位,可見到柔和之長脈,為強壯之象征。老年人兩尺脈長而滑實多長壽。《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長則氣治。” 說明長脈亦是氣血充盛,氣機條暢的反映。
(八)細脈
【脈象特征】 脈細如線,但應指明顯。
細脈的脈象特點是脈道狹小,指下尋之往來如線,但按之不絕,應指起落明顯。
【臨床意義】 多見于氣血兩虛、濕邪為病。
【機理分析】 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管,氣虛則無力鼓動血行,致脈管的充盈度減小,故脈來細小且無力。濕性重濁黏滯,脈管受濕邪阻遏,氣血運行不利而致脈體細小而緩。
【相類脈】
1.濡脈
脈象特征:浮細無力而軟。濡脈的脈象特點是位浮、形細、勢軟。其脈管搏動的部位在淺層,形細而軟,如絮浮水,輕取即得,重按不顯,故又稱軟脈。
臨床意義:多見于虛證或濕困。
機理分析:多見于崩中漏下、失精、泄瀉、自汗喘息等病癥,而致精血陽氣虧虛之人。脈管因氣虛而不斂,無力推運血行,形成松弛軟弱之勢;精血虛而不榮于脈,脈管不充,則脈形細小應指乏力。濕困脾胃,阻遏陽氣,脈氣不振,也可以出現濡脈。
2.弱脈
脈象特征:沉細無力而軟。弱脈的脈象特點是位沉、形細、勢軟。由于脈管細小不充盈,其搏動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處,指下感到細而無力。
臨床意義:多見于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機理分析:脈為血之府,陰血虧少,不能充其脈管,故脈形細小;陽氣衰少,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脈氣不能外鼓,則脈位深沉,脈勢軟弱。
3.微脈
脈象特征:極細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微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形極細小,脈勢極軟弱,以致輕取不見,重按起落不明顯,似有似無。
臨床意義:多見于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機理分析:營血大虛,脈管失充則脈細;陽氣衰微,鼓動無力則脈弱,按之欲絕,似有似無。臨床上以心腎陽氣衰微較為多見。久病脈微是正氣將絕,新病脈微主陽氣暴脫。
4.短脈
脈象特征:首尾俱短,常只現于寸或關部,尺脈多不顯。短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搏動的范圍短小,脈體不如平脈之長,脈動不滿本位,多在關部及寸部應指較明顯,而尺部常不能觸及。
臨床意義:多見于氣虛或氣郁。
機理分析:《素問·脈要精微論》說:“短則氣病。”心氣虧虛,無力鼓動血行,則氣血不僅難以達于四末,亦不能充盈脈道,致使寸口脈搏動短小且無力。氣滯血瘀或痰凝食積,致使氣機阻滯,脈氣不能伸展而見短脈者,必短澀而有力。故短而有力為氣郁,短而無力為氣虛。
(九)滑脈
【脈象特征】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盤走珠。
滑脈的脈象特點是脈搏形態應指圓滑,如同圓珠流暢地由尺部向寸部滾動,浮、中、沉取皆可感到。
【臨床意義】 多見于痰濕、食積和實熱等病證。亦是青壯年的常脈,婦女的孕脈。
【機理分析】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滑者,陰氣有余也。”痰濕留聚、食積飲停,皆為陰邪內盛,邪氣充漬脈道,鼓動脈氣,故脈見圓滑流利。火熱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則脈來亦滑但必兼數。
滑而和緩之脈為平人之脈,多見于青壯年,張景岳說:“若平人脈滑而沖和,此是榮衛充實之佳兆。”育齡婦人脈滑而經停,應考慮為妊娠,若過于滑大則為有病。
【相類脈】
動脈
脈象特征:見于關部,滑數有力。動脈的脈象特點是具有短、滑、數三種脈象的特點,其脈搏搏動部位在關部明顯,應指如豆粒動搖,故《脈經》說:“動脈見于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
臨床意義:常見于驚恐、疼痛等癥。
機理分析:驚則氣亂,痛則氣結,陰陽不和,氣血阻滯。故因驚、因痛致使陰陽相搏,氣血運行乖亂,脈行躁動不安,則出現滑數而短的動脈。
(十)澀脈
【脈象特征】 形細而行遲,往來艱澀不暢,脈勢不勻。
澀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形較細,脈勢滯澀不暢,如“輕刀刮竹”;至數較緩而不勻,脈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調之狀。
【臨床意義】 多見于氣滯、血瘀、痰食內停和精傷、血少。
【機理分析】 氣滯、血瘀、痰濁、飲食等邪氣內停,阻滯脈道,血脈被遏,以致脈氣往來艱澀,此系實邪內盛,正氣未衰,故脈澀而有力。精血虧少,津液耗傷,不能充盈脈管,久而脈管失去濡潤,血行不暢,以致脈氣往來艱澀而無力。總之,脈澀而有力者,為實證;脈澀而無力者,為虛證。
(十一)弦脈
【脈象特征】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弦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形端直而似長,脈勢較強、脈道較硬,切脈時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覺,故形容為“從中直過”、“挺然于指下”。其弦硬程度隨病情輕重而不同,輕則如按琴弦,重則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
【臨床意義】 多見于肝膽病,疼痛、痰飲等,或為胃氣衰敗者。亦見于老年健康者。
【機理分析】 肝主筋,脈道的柔軟、弦硬與筋之馳緩、強勁之性相同;肝病多郁滯,肝氣失于條達則脈多弦勁,故稱弦脈“在臟應肝”,多主肝膽病變。
寒熱諸邪、痰飲內停、情志不遂、疼痛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血氣斂束不伸,脈管失去柔和之性,彈性降低,緊張度增高,故脈來強硬而為弦。并隨邪氣性質不同而或為弦緊,或為弦數,或為弦滑等。
虛勞內傷,中氣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腎,陰虛陽亢,也可見弦脈,但應為弦緩或弦細。如脈弦勁如循刀刃,為生氣已敗,病多難治。戴同文說:“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是以脈中胃氣的多少來衡量病情輕重的經驗,臨床有一定意義。
弦脈在時應春,春季平人脈象多稍弦,是由于初春陽氣主浮而天氣猶寒,脈管稍帶斂束,故脈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此為春季平脈。健康人中年之后,脈亦兼弦,老年人脈象多弦硬,為精血衰減,脈道失其濡養而彈性降低的征象。朱丹溪指出“脈無水而不軟也”,經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故隨年齡增長,脈象失其柔和之性而變弦,屬于生理性退化表現。
【相類脈】
緊脈
脈象特征:繃急彈指,狀如牽繩轉索。緊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勢緊張有力,堅搏抗指,脈管的緊張度、力度均比弦脈高,其指感比弦脈更加繃急有力,且有旋轉絞動或左右彈指的感覺,但脈體較弦脈柔軟。
臨床意義:見于實寒證,疼痛和食積等。
機理分析:寒為陰邪,主收引凝泣,困遏陽氣。寒邪侵襲機體,則脈管收縮緊束而拘急,正氣未衰,正邪相爭劇烈,氣血向外沖擊有力,則脈來繃急而搏指,狀如切繩,故主實寒證。寒邪侵襲,陽氣被困而不得宣通,氣血凝滯而不通,不通則痛;宿食積于中焦,氣機失和,脈管受阻亦可見緊脈。
(十二)結脈
【脈象特征】 脈來緩慢,時有中止,止無定數。
《脈經》曰:“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眼家正眼》稱結脈是“遲滯中時見一止。”故結脈的脈象特點是脈來遲緩,脈律不齊,有不規則的歇止。
【臨床意義】 多見于陰盛氣結、寒痰血瘀,亦可見于氣血虛衰。
【機理分析】 陰寒偏盛則脈氣凝滯,故脈率緩慢;氣結、痰凝、血瘀等積滯不散,心陽被抑,脈氣阻滯而失于宣暢,故脈來緩慢而時有一止,且為結而有力;若久病氣血衰弱,尤其是心氣、心陽虛衰,脈氣不續,故脈來緩慢而時有一止,且為結而無力。
正常人有因情緒激動、過勞、酗酒、飲用濃茶等而偶見結脈者。
【相類脈】
1.代脈
脈象特征: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還。代脈的脈象特點是脈律不齊,表現為有規則的歇止,歇止的時間較長,脈勢較軟弱。
臨床意義:見于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等病證。
機理分析:臟氣衰微,元氣不足,以致脈氣不相接續,故脈來時有中止,止有定數,脈勢軟弱,常見于心臟器質性病變。疼痛、驚恐、跌打損傷等見代脈,是因暫時性的氣結、血瘀、痰凝等阻抑脈道,血行澀滯,脈氣不能銜接,而致脈代而應指有力。
2.促脈
脈象特征:脈來數而時有一止,止無定數。促脈的脈象特點是脈率較快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臨床意義:多見于陽盛實熱、氣血痰食停滯;亦見于臟氣衰敗。
機理分析:陽邪亢盛,熱迫血行,心氣亢奮,故脈來急數;熱灼陰津則津血衰少,心氣受損,脈氣不相接續,故脈有歇止;氣滯、血瘀、痰飲、食積等有形實邪阻滯,脈氣接續不及,亦可形成間歇。兩者均為邪氣內擾,臟氣失常所致,故其脈來促而有力。若因真元衰憊,心氣衰敗,虛陽浮動,亦可致脈氣不相順接而見促脈,但必促而無力。
正常人有因情緒激動、過勞、酗酒、飲用濃茶等而偶見促脈者。
二、脈象鑒別
在二十八種常見病脈中,有些脈象很相似,容易混淆不清,正如王叔和在《脈經·序》中所云:“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在心易了,指下難明”。故必須注意相似脈的鑒別。對此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編有言簡意賅的“相類詩”加以鑒別,徐靈胎更具體地說明脈象的鑒別可用近似脈象相比的比類法,和用相反脈象對比的對舉法。
(一)比類法
比類法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歸類,或稱分綱,即將相似的脈象歸為一類;二是辨異,即分析相似脈象的區別。
1.歸類
由于脈象繁多,且有很多脈象彼此相似,不易掌握和記憶,將二十八種脈進行歸類、分綱,就能提綱挈領,執簡馭繁。
以往對脈象的分類標準并不一致。漢·張仲景把脈象分成陰陽兩大類:浮、數、大、動、滑諸脈為陽脈,沉、澀、弱、弦、微諸脈為陰脈;宋·崔嘉彥以浮、沉、遲、數四脈為綱,將二十四脈隸屬其下;元·滑伯仁主張以浮、沉、遲、數、滑、澀六脈統轄各脈;清·陳修園則主張以浮、沉、遲、數、虛、實、大、緩八脈為綱統二十八脈。
各種病脈均是在邪正斗爭中形成的,辨證以表里寒熱虛實為綱,脈象則有浮沉遲數虛實之相應。因此,現按浮、沉、遲、數、虛、實六個綱脈加以歸類比較。臨床常見病脈的脈象和主病歸類如表5-4。
2.辨異
在了解同類脈象相似特征的基礎上,再將不同之處進行比較而予以區別,這就是脈象的辨異。這樣有比較有鑒別,更易于掌握,也便于診察。
(1)浮脈與芤脈、革脈、散脈:四種脈象的脈位均表淺,輕取皆可得。不同的是浮脈舉之有余,重按稍減而不空,脈形不大不小;芤脈浮大無力,中間獨空,如按蔥管;革脈是浮
取弦大搏指,外急中空,如按鼓皮;散脈是浮而無根,至數不齊,脈力不勻。
(2)沉脈、伏脈與牢脈:三種脈象的脈位均在皮下深層,故輕取不應。不同的是沉脈重按乃得;伏脈較沉脈部位更深,須推筋著骨始得,甚則暫時伏而不見;牢脈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3)遲脈與緩脈、結脈:三者脈率均小于五至。但遲脈一息不足四至;緩脈雖然一息四至,但脈來怠緩無力;結脈不僅脈率不及四至,而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4)數脈與疾脈、滑脈、促脈:四種脈象的共同點是脈率均有快于正常脈象的感覺。不同的是數脈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疾脈一息七八至;滑脈僅指脈形往來流利,應指圓滑似數但并不數;促脈不僅脈率每息在五至以上,且有不規則的歇止。
(5)細脈與微脈、弱脈、濡脈:四種脈象都是脈形細小且脈勢軟弱無力。細脈形小而應指明顯,主要從脈搏的形態而言;微脈則極軟極細,按之欲絕,若有若無,起落模糊,不僅
表5-4常見病脈歸類簡表
脈綱
共同
特點
相類脈
脈名
脈象
主病
浮
脈
類
輕
取
即
得
浮
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證,亦見于虛陽浮越證
洪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
熱盛
濡
浮細無力而軟
虛證,濕困
散
浮取散漫而無根,伴至數或脈力不勻
元氣離散,臟氣將絕
芤
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失血,傷陰之際
革
浮而搏指,中空邊堅
亡血、失精、半產、崩漏
沉
脈
類
重
按
始
得
沉
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里證
伏
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閉、厥病、痛極
弱
沉細無力而軟
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牢
沉按實大弦長
陰寒內積、疝氣、癥積
遲
脈
類
一息
不足
四至
遲
一息不足四至
寒證,亦見于邪熱結聚
緩
一息四至,脈來怠緩
濕病,脾胃虛弱;亦見于平人
澀
往來艱澀,遲滯不暢
精傷、血少;氣滯、血瘀,痰食內停
結
遲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陰盛氣結,寒痰瘀血;氣血虛衰
數
脈
類
一息
五至
以上
數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熱證;亦主里虛證
疾
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陽極陰竭,元氣欲脫
促
數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陽熱亢盛,瘀滯、痰食停積;臟氣衰敗
動
脈短如豆,滑數有力
疼痛,驚恐
虛
脈
類
應
指
無
力
虛
舉按無力,應指松軟
氣血兩虛
細
脈細如線,應指明顯
氣血俱虛,濕證
微
極細極軟,似有似無
氣血大虛,陽氣暴脫
代
遲而中止,止有定數
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仆損傷
短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氣郁,無力主氣損
實
脈
類
應
指
有
力
實
舉按充實而有力
實證;平人
滑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
痰濕、食積、實熱;青壯年;孕婦
弦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肝膽病、疼痛、痰飲等;老年健康者
緊
繃急彈指,狀如轉索
實寒證、疼痛、宿食
長
首尾端直,超過本位
陽氣有余,陽證、熱證、實證;平人
大
脈體寬大,無洶涌之勢
健康人;病進
從脈形言,而且主要指脈搏的力量弱;弱脈為沉細而無力;濡脈為浮細而無力,即脈位與弱脈相反,輕取即得,重按反不明顯。
(6)實脈與洪脈:二者在脈勢上都是充實有力。但實脈應指有力,舉按皆然,來去俱盛;而洪脈狀若波濤洶涌,盛大滿指,來盛去衰。
(7)短脈與動脈:二者在脈搏搏動范圍上都較小,僅關部明顯。但短脈常兼遲澀;動脈其形如豆,常兼滑數有力之象。
(8)結脈與代脈、促脈:三者均屬有歇止的脈象。但促脈為脈數而中止,結脈為脈緩而中止,二者歇止均不規則;代脈是脈來一止,其脈率可快可慢,且歇止有規則,歇止時間較長。
(二)對舉法
對舉法就是把兩種相反的脈象對比而加以鑒別的方法。除上述六綱脈的分類包含有對舉的內容之外,再舉例說明如下:
(1)浮脈與沉脈:是脈位淺深相反的兩種脈象。浮脈脈位淺表,輕取即得,重按反弱,“如水漂木”;沉脈脈位深沉,輕取不應,重按始得,“如石投水。”
(2)遲脈和數脈:是脈率慢快相反的兩種脈象。遲脈脈率比平脈慢,一息不足四至;數脈脈率比平脈快,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3)虛脈與實脈:是脈搏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虛脈三部脈舉按均無力;實脈三部脈舉按皆有力。
(4)滑脈與澀脈:是脈搏流利度相反的兩種脈象。滑脈是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盤走珠”;澀脈是往來艱澀,滯澀不暢,“如輕刀刮竹”。
(5)洪脈與細脈:是脈體大小和氣勢強弱相反的兩種脈象。洪脈的脈體寬大,充實有力,來勢盛而去勢衰;細脈脈體細小如線,其勢軟弱無力,但應指明顯。
(6)長脈與短脈:是脈位長短相反的兩種脈象。長脈的脈象是脈管搏動的范圍超過寸、關、尺三部;短脈的脈象是脈管的搏動短小,僅在關部明顯,而在寸、尺兩部不明顯。
(7)弦脈與緊脈:是因脈管性質有差異而脈勢脈形有別的兩種脈象。弦脈主要是脈管較硬,彈性差,端直以長,如按琴弦;緊脈主要是脈管繃急、彈性高,脈體不大而脈勢有力,彈指如轉索。
(8)緊脈與緩脈:是脈搏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緊脈脈勢緊張有力,如按切絞繩轉索,脈管的緊張度較高;緩脈脈勢怠緩,脈管的緊張度較低,且脈來一息僅四至。
(9)散脈與牢脈:是脈位與氣勢相反的兩種脈象。散脈脈位淺表,浮取應指,脈勢軟弱,散而零亂,至數不清,中取、沉取不應;牢脈脈位深沉,脈勢充實有力,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三、相兼脈
凡二種或二種以上的單因素脈相兼出現,復合構成的脈象即稱為“相兼脈”或“復合脈”。
由于疾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可以由多種致病因素相兼致病,疾病中邪正斗爭的形勢會不斷發生變化,疾病的性質和病位亦可隨之而變。因此,病人的脈象經常是二種或二種以上相兼出現。
在二十八脈中,有的脈象屬于單因素脈,如浮、沉、遲、數、長、短、大、細等脈便屬此類;而有些脈本身就是由幾種單因素脈合成的,如弱脈是由沉、細、軟三種因素合成,濡脈是由浮、細、軟三種因素合成;動脈由滑、數、短三者合成;牢脈由沉、實、大、弦、長五種合成。
實際上臨床所見脈象基本上都是復合脈。因為脈位、脈次、脈形、脈勢等都只是從一個側面論脈,而診脈時則必須從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論脈位不可能不涉及脈之次、形、勢,其余亦然。如數脈,必究其是有力還是無力、是浮數還是沉數、是洪數還是細數等等。
這里尚需介紹其他一些復合脈。如浮數為二合脈,沉細數為三合脈,浮數滑實為四合脈。只要不是性質完全相反的脈,一般均可相兼出現。這些相兼脈象的主病,往往就是各種脈象主病的綜合。臨床常見相兼脈及其主病列舉如下:
浮緊脈:多見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證,或風寒痹病疼痛。
浮緩脈:多見于風邪傷衛,營衛不和的太陽中風證。
浮數脈:多見于風熱襲表的表熱證。
浮滑脈:多見于表證夾痰,常見于素體多痰濕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遲脈:多見于里寒證。
沉弦脈:多見于肝郁氣滯,或水飲內停。
沉澀脈:多見于血瘀,尤常見于陽虛而寒凝血瘀者。
沉緩脈:多見于脾虛,水濕停留。
沉細數脈:多見于陰虛內熱或血虛。
弦緊脈:多見于寒證、痛癥,常見于寒滯肝脈,或肝郁氣滯等所致疼痛等。
弦數脈:多見于肝郁化火或肝膽濕熱、肝陽上亢。
弦滑數脈:多見于肝火夾痰,肝膽濕熱或肝陽上擾,痰火內蘊等病證。
弦細脈:多見于肝腎陰虛或血虛肝郁,或肝郁脾虛等證。
滑數脈:多見于痰熱[火]、濕熱或食積內熱。
洪數脈:多見于陽明經證、氣分熱盛,多見于外感熱病。
綜上所述,任何脈象都包含著位、次、形、勢等方面的因素,當某一因素突出表現異常時,就以此單一因素而命名,如以脈位浮為單一的突出表現,而脈率適中,脈的形和勢不大不小、和緩從容,即稱為浮脈;如脈位浮而脈率速,其他因素無異常時,稱為浮數脈。又如脈沉而脈形小,脈軟無力時,可采用已經定義了脈名——弱脈,亦可將幾種特征并列而命名為沉細無力脈。總之辨脈時務必考察諸方面的因素,并將各種變化因素作為辨證診斷的依據。
四、真臟脈
真臟脈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現的無胃、無神、無根的脈象。是病邪深重,元氣衰竭,胃氣已敗的征象,故又稱“敗脈”、“絕脈”、“死脈”、“怪脈”。
《素問·玉機真臟論》說:“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真臟脈的形態在該文中亦有具體描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醫學入門·死脈總訣》說“雀啄連來三五啄,屋漏半日一滴落,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真解索,魚翔似有又似無,蝦游靜中跳一躍,更有釜沸涌如羹,旦占夕死不須藥。”可供參考。
根據真臟脈的主要形態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1.無胃之脈
無胃的脈象以無沖和之意,應指堅搏為主要特征。如脈來弦急,如循刀刃稱偃刀脈;脈動短小而堅搏,如循薏苡子為轉豆脈;或急促而堅硬,如彈石稱彈石脈等。臨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氣不能相從,心、肝、腎等臟氣獨現,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
2.無神之脈
無神之脈象以脈律無序,脈形散亂為主要特征。如脈在筋肉間連連數急,三五不調,止而復作,如雀啄食狀,稱雀啄脈;如屋漏殘滴,良久一滴者,稱屋漏脈;脈來乍疏乍密,如解亂繩狀,稱解索脈。主要由脾(胃)、腎陽氣衰敗所致,提示神氣渙散,生命即將告終。
3.無根之脈
無根脈象以虛大無根或微弱不應指為主要特征。若浮數之極,至數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無根,稱釜沸脈,為三陽熱極,陰液枯竭之候;脈在皮膚,頭定而尾搖,似有似無,如魚在水中游動,稱魚翔脈;脈在皮膚,如蝦游水,時而躍然而去,須臾又來,伴有急促躁動之象,稱蝦游脈。均為三陰寒極,亡陽于外,虛陽浮越的征象。
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通過不斷研究和臨床實踐,對真臟脈亦有新的認識,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心臟器質性病變所造成的,但不一定是無藥可救的死證,應仔細觀察,盡力救治。
五、婦人脈與小兒脈
(一)診婦人脈
婦人有經、孕、產育等特殊的生理活動及其病變,因而其脈診亦有一定的特殊性。
1.診月經脈
婦人左關、尺脈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熱,腹不脹,是月經將至。寸關脈調和而尺脈弱或細澀者,月經多不利。
婦人閉經,尺脈虛細而澀者,多為精血虧少的虛閉;尺脈弦澀者,多為氣滯血瘀的實閉;脈象弦滑者,多為痰濕阻于胞宮。
2.診妊娠脈
已婚婦女,平時月經正常,突然停經,脈來滑數沖和,兼飲食偏嗜者,多為妊娠之征。《素問·陰陽別論》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素問·平人氣象論》又云:“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指出婦人兩尺脈搏動強于寸脈或左寸脈滑數動甚者,均為妊娠之征。尺脈候腎,胞宮系于腎,妊娠后胎氣鼓動,故兩尺脈滑數搏指,異于寸部脈者為有孕之征。此兩說可供臨床參考。
3.診臨產脈
婦人臨產時,脈象會異于平常。《諸病源候論·婦人難產病諸候》中云:“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脈經》卷九中謂:“婦人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醫宗必讀·新著四言脈訣》認為“離經者,離乎經常之脈也。”由上可知,臨產婦人可出現不同于平常的脈象,其脈多浮,或脈數而滑或緊。清·王燕昌《醫存》云:“婦人兩中指頂節之兩旁,非正產時則無脈,……若此處脈跳,腹連腰痛,一陣緊一陣,二目亂出金花,乃正產時也。”薛己《女科撮要》亦指出:“欲產之時,覺腹內轉動……試捏產母中指中節或本節跳動,方臨盆,即產矣。”這說明孕婦在平時無脈的中指中節或本節的兩旁出現脈搏跳動,即是臨產之兆。診脈方法如(圖5-9)。
(二)診小兒脈
診小兒脈在《內經》中已有記述,自后世醫家提出望小兒指紋的診法以后,對于三歲以內的嬰幼兒,往往以望指紋代脈診,對三歲以上者才采用脈診。
1.診小兒脈方法
小兒寸口部位短,難以布三指以分三關,故診小兒脈的方法與診成人不同,常采用一指總候三部診法,簡稱一指定三關。
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小兒手,對3歲以內嬰幼兒,醫生可用右手拇指或食指按于掌后高骨處診得脈動,不分三部,以定至數為主(如圖5-10);對3~5歲病兒,以高骨中線為關,向高骨的前后兩側(掌端和肘端)滾轉尋三部(如圖5-11);對6~8歲病兒,可以向高骨的前后兩側(掌端和肘端)挪動拇指,分別診寸、關、尺三部;對9~10病兒,可以次第下指,依寸、關、尺三部診脈;對10歲以上的病兒,則可按診成人脈的方法取脈。
2.小兒正常脈象的特點
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且又生機旺盛、發育迅速,故正常小兒的平和脈象,較成人脈軟而速,年齡越小,脈搏越快。若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2~3歲的小兒,脈動6~7次為常脈,約每分鐘脈跳100~120次;5~10歲的小兒,脈動6次為常脈,約每分鐘脈跳100次左右,4~5至為遲脈。
3.小兒病脈
由于小兒疾病一般都比較單純,故其病脈也不似成人那么復雜。主要以脈的浮、沉、遲、數辨病證的表、里、寒、熱;以脈的有力、無力定病證的虛、實。浮脈多見于表證,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沉脈多見于里證,沉而有力為里實,沉而無力為里虛;遲脈多見于寒證,遲而有力為實寒,遲而無力為虛寒;數脈多見于熱證,浮數為表熱,沉數為里熱,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虛熱。
此外,痰熱壅盛或食積內停可見滑脈;濕邪為病可見濡脈;心氣、心陽不足可見歇止脈。
第四節脈診的臨床運用及意義
一、脈診的臨床運用
由于脈象與主病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因而對于如何分析脈象所反映的不同病證本質,或辨別病證所出現的不同脈象,在脈診臨床運用中,需要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一)獨異脈的診斷意義
臨床時若能發現疾病中所表現出的某種特殊的脈象變化,即“獨異脈”,這對于病證診斷是極為有益的。如《景岳全書·脈神章》說:“獨之為義,有部位之獨也,有臟氣之獨也,有脈體之獨也。部位之獨者,謂諸部無恙,惟此稍乖,乖處藏奸,此其獨也。臟氣之獨者,不得以部位為拘也,如諸見洪者皆是心脈,……五臟之中,各有五脈,五脈互見,獨乖者病……。脈體之獨者,如經所云,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但得其一而即見病之本矣。”
“部位之異”是指某種脈象僅見于某一部,例如左關脈獨弦,右寸脈獨弱之類。這些脈的主病多與該部所屬臟腑有關。如左關脈弦為肝郁,右寸脈弱為肺虛,左尺脈弱多腎虛等等,余此類推。
“臟氣之獨”是指某些脈常見于相應臟腑的病證,如結、代、促脈常是心病的表現,其他如肝病多見弦脈、肺病常見浮脈、脾病常見緩脈、腎病的脈象多沉等,五臟之中,各有本脈,獨見者病也。
“脈體之獨”是指病中突出表現為某種脈象,其所主的病證自明,如滑脈主痰濕、濕熱、食積,緊脈主傷寒、痛癥,濡脈主脾虛、濕困,伏脈主邪閉、厥病、痛極,芤脈見于亡血、傷陰之際等。
(二)辨脈主病不可拘泥
脈象一般以浮為主表,沉為在里,數多熱,遲多寒,弦大為實,細微為虛。但這些表、里、寒、熱、虛、實之間,又有真假疑似,須要注意。如《景岳全書·脈神章》說:“浮雖屬表,而凡陰虛血少,中氣虧損者,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雖屬里,而凡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經絡,脈不能達,必見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數為熱,而真熱者未必數,凡虛損之證,陰陽俱困,氣血張惶,虛甚者數愈甚,是數不可以概言熱;遲為寒,而凡傷寒初退,余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
(三)脈癥順逆與從舍
脈癥順逆,是指脈與癥的相應與不相應,以判斷病情的順逆。一般而論,脈與癥相一致者為順,反之為逆。如暴病脈來浮、洪、數、實者為順,反映正氣充盛能夠抗邪;久病脈來沉、微、細、弱者為順,說明正雖不足而邪亦不盛。若新病脈反見沉、細、微、弱,說明正氣虛衰;久病脈反見浮、洪、數、實等,則表示正氣衰而邪不退,均屬逆證。
脈與癥有時有不相應者,故臨床時當根據疾病的本質決定從舍,或舍脈從癥,或舍癥從脈。如自覺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屬虛火;腹雖脹滿,而脈微弱者,則是脾胃虛弱之故。胸腹不灼,而見脈大者,必非火邪;本無脹滿疼痛,而脈見弦強者,并非實證。脈有從舍,說明脈象只是疾病表現的一個方面,因而要四診合參,才能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
二、脈診的意義
診脈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診察步驟和內容。脈診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脈象能傳遞機體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窺視體內功能變化的窗口,可為診斷病證提供重要依據。
中醫整體觀指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靈樞·脈度》載:“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表明機體各部分的功能有賴經絡氣血的運行流注和溫煦濡養而實現;同時人體又與自然界相應,人的經脈氣血隨日月運轉而產生相應的變化,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說:“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上述各種生命現象,都通過脈象的動態變化及時地反映出來。但是,脈象的生理性變異有一定的限度和規律(不失胃氣為平)。當機體遭受外邪侵擾時,這種生理性平衡就遭到破壞,造成氣血、臟腑功能逆亂,反映在脈象上就出現各種病脈。《景岳全書·脈神章》載:“脈者氣血之神,邪正之鑒也,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血氣盛則脈必盛,血氣衰則脈必衰,無病則脈必正,有病則脈必乖。”脈象的盛、衰、正、乖,都是氣血邪正的外在表現,通過診脈可以了解氣血的虛實,陰陽的盛衰,臟腑功能的強弱,以及邪正力量的消長,為治療指出方向。醫生不識脈就無以辨證,不辨證就無以論治,只有精通脈理,方能成為良醫。脈診的臨床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辨別病證的部位
病證部位就是指機體發生疾病時,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機體的何臟何腑等。五臟六腑之氣血,無不通于心脈。因此,當臟腑生理功能發生病理改變時,便會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而在脈象上反映出來。如浮脈多主表證,沉脈多為里證。寸口部的寸、關、尺三部,在左分屬心、肝膽、腎,在右分屬肺、脾胃、腎,若某部脈象發生特異變化,則應考慮其相應臟腑發生病變的可能,如兩手尺部脈見微弱,多為腎氣虛衰;右關部見弱脈多為脾胃氣虛;右寸部見洪脈多為心火上炎或上焦實熱等。
“心主身之血脈”,“諸血者,皆屬于心”,脈與心息息相關,脈搏是心功能的具體表現,故診察脈象尤可幫助診斷心的病證。如促、結、代三脈多見于心血、心陰不足或心氣虧虛、心陽不振的病人。又如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證實真臟脈中的大部分是心律失常的脈象,而其中絕大部分又是由心臟器質性病變所造成。
(二)判斷病證的性質
病證的性質就是指病證屬寒或屬熱,以及痰飲瘀滯等。《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說明各種脈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證候的病理特點。如寒與熱均可改變氣血在體內運行的速率,常反映出不同的脈象,故可從不同的脈象上判斷病變的性質。數脈、洪脈、滑脈、長脈等,多見于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遲脈、緊脈等,多見于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三)分辨邪正的盛衰
疾病過程中邪正雙方的盛衰,必然影響脈象的變化,故診察脈象可以分辨疾病過程中的邪正盛衰。如脈見虛、細、弱、微、短、革、代等無力脈象,多為氣血不足、精虧、陽氣衰微所致之虛證;若脈見實、洪、滑、弦、緊、長等有力脈象,則多為邪氣亢盛,正氣不衰,正邪交爭劇烈所致之實證。
(四)推斷病證的進退
通過診脈能及時反饋病變的信息,可以判斷病情的輕重,推測預后的兇吉,觀察療效的好壞。
觀察脈象推斷疾病的進退和預后,必須結合癥狀,脈癥合參;并要注意對脈象的動態觀察。如外感病脈象由浮轉沉,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由沉轉浮為病邪由里出表。久病而脈象和緩,或脈力逐漸增強,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氣虛或失血、泄瀉而脈象虛大,則多屬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征兆。熱病脈象多滑數,若汗出熱退而脈轉緩和為病退;若大汗后熱退身涼而脈反促急、煩躁者為病進,并有亡陽虛脫的可能。正如《景岳全書·脈神章》所說:“若欲察病之進退吉兇者,但當以胃氣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緩,明日更弦急,知邪氣之愈進,邪愈進則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緩,知胃氣之漸至,胃氣至則病漸輕矣。即如頃刻之間,初急后緩者,胃氣之來也;初緩后急者,胃氣之去也。此察邪正進退之法也。”所以缺乏和緩從容之勢的脈象,是預后兇險的征兆。
此外,脈象和癥狀都是疾病的表現,二者通常反映一致的特性,若脈與癥不一致時,則提示病情比較復雜,治療比較困難,預后較差,如脫血者脈反洪,是元氣外脫的征兆;病寒熱而脈反細弱,是元氣虛陷,正不勝邪的現象。這些情況多反映邪正的消長和病情進退,對推測疾病的預后吉兇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