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融合育人的追求,就是遵循育人規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發展“品位高、質量優、有內涵”的教育。上海市金山區“以課程深化拓展融合之徑,以體制創新匯聚融合之力,以隊伍培育夯實融合之基”,在融合育人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與探索,初步打造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融合育人“樣本”。
一、以課程深化拓展融合之徑
金山區的融合育人立足課程深化,提升課程品質,在基礎型課程區域化實施、特色校本課程建設和課程頂層設計等方面開展了多維度的實踐,呈現出項目推動、特色發展、系統建構等特征。
1.聚焦立德樹人,推動基礎型課程區域化實施
自2012年以來,金山區就開展了基于課程標準探索學科基礎素養培育的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知識素養、能力素養、情意素養”三維教學目標,落實了學科素養之關鍵能力的培養,最終形成了“金質10”區域小學學業質量評估體系。從2014年開始,金山區就承擔了德育課程一體化課題研究。該研究以橫向貫通、縱向銜接、分層遞進為基點,在語文、政治、歷史等學科中進行試點,如今又有地理、藝術和體育等學科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圍繞“政治認同、國家意識、公民人格、文化自信”四維目標,探索學科育德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和實施策略。
2.立足區域特點,推動校本課程特色化建設
整體推進創新素養培育實驗項目,以“創新素養培育基地”“中小學創新實驗室建設”兩個子項目為動力加以推進。現在,全區108個創新實驗室項目正在有序推進,還成立了教育部“建立健全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研究課題”市陶藝項目子課題金山區實驗校聯盟,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環境,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歷,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中小學民族技藝培訓項目在金山區已持續推進了14年,全區現有近百個民族技藝培訓項目被立項。從2015年起,金山區又推出了“戲曲進校園”工程。在民族技藝項目實踐過程中,各校站在課程建設的高度進行設計,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豐富了學校的課程體系。如今,已涌現出“西林版畫”“楓小農民畫”“廊小蓮湘”等一大批精品課程。學生在民族技藝培訓中習得了技藝,傳承了文化,促進了個性發展。
3.實現以點帶面,推動學校課程系統化建構
在“琴棋書畫”區域教育品牌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對特色學校建設認識的不斷提升,金山區開展了“藝術育人的金山模式”探索。如山陽中學等實驗學校架構起“以藝育德、以藝啟智、以藝培能、以藝促美、以藝養心”的辦學體系,出版了《藝術育人的金山模式》系列叢書(五本),走出了一條以藝術引領“一育帶全育”的融合育人之路。此外,以興塔小學為代表的“以球潤德、以球促學、以球健體”的足球育人體系,以張堰地區、錢圩小學為代表的“以棋育德、以棋啟智、以棋怡情”的棋類育人辦學思路,以漕涇小學、呂巷小學為代表的以“寫一手好字,做一個好人”為目標,融“課堂學習、社團建設、實踐體驗”于一體的書法教育體系等正走向成熟。
為了深入開展勞動教育,金山區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金山區普職融合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穱@普職融合課程建設,通過推進勞動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建立職業體驗中心、定期開展職業體驗活動等,不斷豐富中小學生職業體驗的內容和形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職業興趣和勞動技術水平。
二、以體制創新匯聚融合之力
近年來,金山區致力于打通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邊界,促進學校內外、體制內外資源的深度融合,建立起各類教育供給、服務平臺和協同機制。
1.打通校內外邊界,創新家校合作育人模式
建立家庭教育促進會,以組織和團結家長、與金山教育發展同步、為金山教育發展建言獻策為宗旨,為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多元化的資源平臺。在區域整體推動下,朱涇地區三所小學成立了家長學校聯盟,石化地區7所幼兒園成立了家委會聯盟,亭林地區成立了地區家長委員會?!皩W校、年級、班級”三級家委會的家長駐校制在全區學校得到了推廣,形成了點面結合、縱橫相聯、校際合作的融合育人局面。
2.打通行政邊界,推動體教資源深度融合
圍繞學生體質健康的國家戰略要求,根據市體教的要求,金山區積極探索,在實現專業教練共同培養、專業場地共建共享、體育賽事共同組織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體教一家”的道路。區教育局、體育局攜手成立了青少年體育工作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指導和組織開展青少年體育工作。通過協同管理,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集資源、活動、評價于一體,提出了學體并重、德智體融合的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將學生體育訓練與品德培養、文化課程學習相結合。
通過幾年的實踐,金山區在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規則意識、拼搏精神、抗挫能力等素養的同時,促進了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如今,金山區已有18所學校成為上海市排球大聯盟成員單位,10所中小學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還有亭林小學、亭新中學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中國曲棍球后備人才推廣校。
3.打通系統內外邊界,構建全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一是合力建設德育實踐活動基地。根據“金山情”主題教育和學生暑期活動需求,金山區圍繞“愛國主義教育、民俗文化傳承、農業科技體驗”三大主題命名了59個學生校外實踐活動基地,后又增補至180余個。為了讓基地能有效地發揮育人功能,金山區啟動了基地評估辦法及培育輔導機制,包括明晰功能定位、幫助開發課程等,有效提升了各實踐基地的育人效率。如今,榮欣書院以孔子文化為核心的學生禮儀教育、山陽田園以龍文化為核心的農業傳統生活體驗課程、山塘琮璞苑以中國傳統工匠精神傳承為核心的青瓷體驗和傳統文化綜合創新課程,已成為金山教育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深受學生的喜愛。
二是協同搭建資源管理服務平臺。針對學校少年宮發展資源不均衡等問題,金山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推進金山區學校少年宮建設的意見》,全力打造學校少年宮聯盟“金山模式”的升級版,創造性地成立了金山區學校少年宮聯盟,實現了體制內外教育資源的有機融合。聯盟成立后,市文明辦連續三次在金山區進行了上海市學校少年宮建設深化推進會、長三角地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與學校少年宮建設全國論壇等活動。截至目前,聯盟擁有學校少年宮36所,農民畫、書法、剪紙、版畫、篆刻、機器人等項目教育中心10個,社會成員單位17個,鎮域學校少年宮聯盟1個,村居少年宮2個。近兩年來,聯盟共推出德育類、體育類、藝術類、科技類、實踐活動類項目八百多個,通過建立學校少年宮體驗課程推送機制,促進學校少年宮優質、均衡、特色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金山模式的區域學校少年宮育人之路。2017年,金山區在上海市青少年實踐活動(金山)基地的基礎上,成立了區青少年實踐活動中心,提出了“上海水平、全國一流、國際影響”的發展目標。如今,該中心已正式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
三、以隊伍培育夯實融合之基
融合育人離不開課程改革、機制創新,但更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金山區通過搭建研訓平臺、創設雙向發展機制、開展跨界跨區交流、聘請校外輔導員進校園等舉措,多樣化培育、多元化發展、多渠道實施,努力打造一支適應融合育人需求的教師隊伍。
1.完善分類培訓體系,搭建多樣化成長平臺
以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驅動,建立分層分級分類培訓體系,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引導教師將“崇文通理,成就人生”的教育理念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提出“培養理想教師,達成教育理想”的目標,實施教師生命價值教育行動計劃。每年圍繞一個主題開展教師專業素質調研,先后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開展了師德與育德能力、本體性知識、中小學理科教師實驗教學能力等專項調研活動,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構建以明天導師工程“學科工作坊”、雙特聯誼會“四名”工作平臺以及高端教師培養平臺組成的培訓網絡,開發多種互動研訓、專業培訓模式,開展“1+5”育德、學科專業能力和德育一體化等項目式、主題式互動培訓,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2.創設雙系列培養機制,營造多元化發展氛圍
通過推行體育教師“雙證”制度、復合型教師建設制度,促進教師學科、項目、個人專長能力的融合與多元發展。根據發展需要,金山區在年度績效評價中設置了學生綜合素養提升貢獻獎,在區第七屆“明天的導師”工程中增設了項目首席、導師、骨干教師,為金山區教師突破學科壁壘、多元化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3.實施校際“項目走?!保貙挾嗲澜涣髌脚_
通過區域藝術教育合作大聯盟,開展“共享課程”活動,為藝術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舞臺;區項目中心組織開展“項目走?!?、教師跨校執教活動,使一些特色項目相繼走進了區域內的其他學校,在推進和輻射項目成果的過程中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組織項目教師開展跨界、跨區交流活動,使師資培訓和交流活動更具拓展性、豐富性,讓教師們得到了更多元、更專業的指導。
4.聘請校外輔導員入校,豐富項目化發展資源
創設項目校外輔導員聘任制度,聘請跨區、跨界的藝術、體育、科技等領域的能工巧匠和專業人士走進校園,因地制宜地成立相關的工作室,為“融合育人”從學科、項目發展到文化創建提供了更充足的人力資源。如推行優秀教練員入校帶訓制度,目前在校執教的教練員已達120人;推行選聘有一技之長的家長、社區志愿者擔任學校少年宮指導教師制度,如今有近百名“特殊教師”活躍在金山區鄉村少年宮的舞臺上。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