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至歲末,
娛樂圈“王力宏離婚風波”
引發網友討論。
值得關注的是,
除了公眾人物私德問題,
網友的討論還指向了
令人深思的公共議題:
全職主婦。
事件回顧
12月17日晚,王力宏前妻李靚蕾發長文控訴男方存在婚內出軌、招妓嫖娼、轉移財產,自己還被男方家人羞辱、冷暴力等問題。12月19日23時許,王力宏在個人微博發長文回應離婚風波。今天中午,王力宏再度發文,表示“不再做任何解釋和辯解”,“準備暫時退出工作”,“再次向大家道歉。”
除了公眾人物私德問題,網友的討論還指向了令人深思的公共議題:全職婦女的處境。李靚蕾在長文中講述了自己“全職婦女”的婚姻生活。對此,中國婦女報發表評論,防范以“愛”為名的傷害,警惕脫離職場的風險。
“可不可以當全職太太”
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
毋庸置疑的是,
全職太太的勞動價值
和自主選擇的權利值得尊重。
但在現實中,
面對維系家庭的責任、
個人獨立發展的需求,
“全職太太”面臨選擇,
有時也面臨
“照顧家庭是女性的事”的刻板印象。
“全職太太”面臨怎樣的處境?
我國法律中對此又有何保障?
全職太太應怎樣真正實現自我?
記者采訪了研究婚姻家事的專家、律師。
專家律師分析
全職太太遇尷尬處境?
“要不要做全職太太”的話題近年來有諸多討論。上海律師協會婚姻家事業務研究委員會主任、上海海若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吳衛義告訴記者,“全職太太”的身份其實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家庭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后,部分女性可以從工作中解脫出來專注家庭。但與此同時,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并發癥”。據其實踐經驗,在家庭中,控制財富一方的出軌比率要高于另一方。當感情出現背叛時,占據較大比例的家庭主婦容易陷入婚姻關系解體的被動狀態。“我國法律規定夫妻共同財產制,離婚后夫妻雙方并沒有扶養的義務。”全職太太”面臨著尷尬的處境。
在上海家與家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桂芳芳律師看來,全職太太脫離職場、專注家庭的選擇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犧牲”。“一方脫離社會、全職在家帶孩子,對孩子的教育、綜合發展有多少助益也值得思考。”從夫妻關系層面討論,現實中感情出現裂痕卻無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案件比比皆是。回歸到婚姻的本質,桂芳芳律師認為,婚姻關系的雙方應各自有所投入、共同組建家庭,共擔風險,而全職太太的貢獻在當下卻往往被忽視,導致感情關系容易失衡。
立法規定家務補償,
是否足夠?
其實,全職太太的勞務付出價值在立法中也有呈現。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民法典》考慮到相關情況并進行了修改,規定了家務補償、無過錯方損害賠償請求權等。
《民法典》第1088條規定“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民法典》第1091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二)與他人同居;(三)實施家庭暴力;(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五)有其他重大過錯”。
今年年初,北京房山法院適用民法典新規定,審結一起離婚家務補償案件,作為全職太太的妻子獲得5萬元家務補償款。一時引起軒然大波,網上議論紛紛,有網友質疑,補償金額過低。
在江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華東政法大學婚姻家事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欣看來,這是首次明確了夫妻在多樣化的財產制背景下,均可以請求離婚經濟補償的權利。“它評價了家務勞動的價值,承認了家務勞動對于家庭總資產和配偶一方人力資本提升的重要意義,但仍然有補足空間。”
在吳衛義看來,值得肯定的是,無論是法律規定還是判決案例的出現,都已體現了家務勞動價值在法律保障方面的突破。但家務補償作為補充性的規定只解決了部分問題,如此金額是否滿足了家庭主婦的需求?法律制度對家庭主婦權益保障的力度是否足夠?這都值得思考。
桂芳芳律師認為,家務勞動的價值在《民法典》相關法條中有所體現,但從司法實踐來看,家務勞動的補償金額并不高,不能對全職一方的價值進行客觀體現。而對于如何具現勞務價值,在實踐中也值得探索。不少網友討論“是否要給全職主婦薪水”,桂芳芳律師認為,哪怕在立法層面有所突破,實際操作中也面臨難題。全職一方是否有能力爭取發薪水的“權利”?工資如何計算?全職一方在個人成長等方面的“犧牲”真的可以用金錢衡量嗎?“這是個'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不能真正解決全職在家面臨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也在今天,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這是該法施行近30年來又一次進行重大調整,其中對離婚時家務勞動經濟補償增加規定。
全職太太怎樣真正實自我?
“是否做家庭主婦需要斟酌,從我個人而言,更倡導女性的獨立。”吳衛義律師表示。更加現實的問題是,在選擇做“全職太太”后,女性有時面臨著與社會緊密程度變弱、在感情中失去安全感等問題。“法律制度的保障只能解決一時之需。”他建議,家庭婦女在做出專注照顧家庭、實現自我價值的選擇后,也不要脫離社會,要學會自立自強,抽出時間學習,注重提升自我。一些社會機構組織也應該定期發布、組織家庭婦女參加公益類的活動。
毋庸置疑的是,應當尊重家庭婦女勞動價值和自主選擇的權利。對于出于各種原因選擇專注照顧家庭的全職太太,吳衛義建議,可以考慮與配偶友好協商簽訂勞務補償協議。“我國法律中也明確'有協議的從協議’這一項,只要協議內容不是'天價’,法院也是大概率支持的。”
“首先,慎重考慮做全職太太。”桂芳芳律師表示,如果主動或被動原因做了全職太太,也不要放棄自我成長。她還建議,全職一方跟另一方簽訂婚內財產協議。“全職一方不能靠另一方的良心,需通過方式方法進行限制,才能無憂,否則將面臨危險處境。”
而在李欣看來,法律保障上,在婚姻家庭法領域,明確“婚姻家庭共同體”理念,鼓勵“美好家庭道德”,以制衡家庭成員以“算計”和財產化傾向為目的,解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夫妻財產分割具體規則,補足離婚經濟補償和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其次,勞動法領域,對于女性平等就業權的保護,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監管,對于女職工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的勞動保護政策仍需落地,防止企業因隱性用人成本增加,以各種理由變相辭退孕期產期哺乳期女職工。再次,從社會支持視角出發,鼓勵并開發女性多渠道就業方式,完善社會保障,推動女性社會組織的發展,構建社區再就業平臺等,以政府主導,社區促進,社會組織幫扶和家庭支持等方面形成幫助全職媽媽再就業的合力。
“當然,我們需要有一種把全職媽媽的處境放在整個社會情境里去看待的視野。要'從人的角度看問題,而非問題角度看人’。”承認家務勞動金錢補償并非是撫慰全職媽媽不安全感的根本途徑,在她看來,更需要的是一些社會結構性的變化。尊重男女差異的性別平等問題也只是社會公平的一個切口。多元化個體、價值取向和評判標準的尊重與承認,尊重男女兩性多樣化的性別平等觀念的植入,未成年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等,這才是促進性別平等、社會公平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