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AlphaGO之后,又一個人工智能領域新物種出現了。
“能寫論文、編代碼、創作小說”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火遍全球。推出僅兩個月,用戶數就有望突破1億,成為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此前,TikTok在全球上線后,實現這個數據大約用了9個月,而Instagram則花了2年半。
這把火還有越燒越旺的勢頭。資本蜂擁而至,春節開市之后的短短一周,A股有近40家公司掛上了“ChatGPT概念股”標簽,并大規模拉漲停板。各大巨頭也不甘示弱,在人工智能領域“秀肌肉”,微軟100億美元投資,谷歌將推出競爭者Bard,百度“文心一言”3月面向公眾開放……
看樣子,一個新的“超級明星”已經來了,或許一個技術的新時代也在開啟。涌金君就和ChatGPT聊了聊:你真有這么厲害嘛?
一
涌金君:你是誰?
ChatGPT:我是 OpenAI 的訓練有素的大型語言模型 ChatGPT。OpenAI 的 GPT 系列模型,是目前最大型的語言生成模型,它們被訓練在大量的文本數據上,因此能夠生成高質量的文本。GPT-3 是該系列中最大的模型之一,并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內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以上的回答,讓涌金君有些眼暈,于是就用自己的大腦處理了一下。其實簡單來說,ChatGPT是個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
這個于2022年11月推出的“新玩意”,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技術之一。不過它也有許多同類技術的競爭對手,包括:Google的Bard、Anthropic的Claude、百度的ERNIE Bot等。這些技術的主要目標是讓計算機具有語言理解、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與人類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為什么ChatGPT能快速走紅?主要基于以下3個特點:
首先是自帶社交屬性。ChatGPT操作簡單,容易上手,打開之后在對話框里輸入問題就能快速獲得答案。網友的發問,多出于好奇和有趣,他們向ChatGPT發起的諸多挑戰中,包括如何運營公司、編寫一段程序、怎樣鑒定真愛、寫歌曲改作業。
其次,它帶著“全能”的光環。目前ChatGPT已經通過了沃頓商學院MBA的考試,也通過了美國醫師執業資格的考試,據了解通過這個考試至少需要一個頂級的美國學霸完成4年的醫學院的學習,再加上2年的臨床學習。它甚至還通過了谷歌的面試,拿到了年薪18.3萬美元的工程師的offer。
最重要的,是它具有“創作”的屬性,并且常常能夠給出令人驚喜的答案。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表現甚至優于普通人類測試者。財通證券研究所用ChatGPT寫了一篇近6000字的試驗性醫美研報火速出圈,分析師劉洋體驗后表示,“可讀性強,流暢度好”甚至“能提供新觀點和新思路。”在美國,北密歇根大學一位學生用ChatGPT寫了一篇論文,竟逃過了教授苛刻的眼睛,稱這篇文章為“全班最好的論文”。
更神奇的是,當涌金君和ChatGPT進行一段時間閑聊后,再問到“你是誰”時,它的回答變成了:
我是 OpenAI 開發的一種語言生成模型,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識別和生成人類語言。在這里,我被用作一個聊天機器人,回答用戶的問題。
是不是變得更簡潔,更接近人類對話了?看來,ChatGPT可以不斷優化自己的表達邏輯,也就是說,隨著更多人的使用,它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這種隨機應變,是基于其主導的GPT-3.5架構的大型語言模型構建。在與人類的互動中,人工智能模型在不斷的學習和更新,似的它的產出和人類的常識、認知、需求、價值觀越來越趨同,所以它每一次和人對話,都能讓它的話語越來越像個“人”。
難怪比爾·蓋茨評價它:“這種人工智能技術出現的重大歷史意義,不亞于互聯網和個人電腦的誕生。”
二
ChatGPT爆火,但它真的無所不能嗎?
不斷與ChatGPT聊天,發現它所給出的看似正經而理智的答案,并不一定是正確的。
事實上,接到撰寫專業文章的任務時,ChatGPT不僅會暴露其“話癆”屬性,還常常會錯字連篇、詞不達意,一些專業領域研究人員給出的評價就是:“格外擅長寫那些車轱轆一樣的廢話”。
ChatGPT另一個局限性在于時效,由于其儲存資料的時間限制在2021年前,所有2022年以后發生的事情其實在它的“大腦”里都無法正確處理。
對此,涌金君專門采訪了螞蟻集團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組組長劉忠義,他認為ChatGPT的模型訓練原理決定了他對信息處理具有滯后性,而且至少是在月度級別的延遲,無法滿足人們對于實時信息的即時獲取需求。此外,它的數據來源是不存在內容真實與否的檢驗,它提供的內容自然無法滿足質量、權威性、可信度等要求。
所以,雖然ChatGPT擁有超過人類作者千百萬倍的產出,但它可能帶來信息混淆、價值觀誤導以及隱私泄露的風險,對人們認知和安全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是,ChatGPT火爆背后,更是一場人工智能的技術戰。
近些年,我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逐年上升,目前已超百萬家,還成長出天數智芯、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瀚博半導體、寒武紀、地平線等一眾國產AI芯片公司。
科技巨頭更在不斷加碼。1月初,百度搜索宣布將基于百度自研的生成式模型,升級“生成式搜索”能力。此外,字節跳動正在啟動已經關停了兩年的悟空搜索,騰訊申請的“人機對話方法、裝置、設備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專利、阿里達摩院申請的“人機對話及預訓練語言模型訓練方法、系統及電子設備”專利、華為申請的“人機對話方法以及對話系統”專利等均紛紛浮出水面。
但從技術全棧的視角來看,從最底層的AI芯片、人工智能的基礎建模和訓練平臺,再到AI算法的理論和時間以及具體場景落地,我國與頂尖技術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越往底層,卡脖子的痛點越多。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也是當前在大力追趕的。”一位業內專家如是說。
三
說起人工智能,我們常常會提起一個詞:奇點。
何謂奇點?就是機器變得比人類更聰明的那個點。
在過去幾十年中,曾多次觸發過人類關于奇點時刻的關注——
1997年5月11日,早晨 4時 50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在與一臺名叫“深藍”的IBM超級計算機,經過六局規則比賽的對抗后,最終拱手稱臣。
2011年2月17日,由IBM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聯合研制的超級電腦“沃森”(Watson)在美國最受歡迎的智力競猜電視節目《危險邊緣》中擊敗該節目歷史上兩位最成功的選手,成為《危險邊緣》節目新的王者。
2016年3月9日到15日,韓國首爾,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與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展開了一場五局制的較量,最終以4 :1的比分取得壓倒性勝利,舉世皆驚。
2017年8月12日,OpenAI的Dota 2 AI程序更是以閃電般的速度秒殺世界頂尖的Dota 2人類選手。
這些人工智能的高光時刻,一次次擊穿人類內心的鎧甲。《流浪地球2》的MOSS冷靜而尖銳,未來的人工智能或許會將問題拋還給人類:你能做什么?
不管是真實還是臆想,一個被廣泛討論的隱憂是:在人工智能深度交融的未來世界,人類的尊嚴和獨有價值如何體現?
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首當其沖的,我們也許不得不看著自己現有的“技能”一點點被機器取代。20年前讓人羨慕的辦公室打字員和工廠的流水線工人已經逐漸被技術代替,在一些“未來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N類職業”清單上,許多看似技能門檻很高的如外科醫生、金融分析師、律師等職業也赫然在目。
筆者問ChatGPT:我們的工作會不會被你搶走?
“有可能。”對此,ChatGPT回答倒是很直接。
馬克思曾從德國古典哲學中引入“異化”的概念,指的是客體從主體矛盾運動中發展而來,反而超越了主體的力量,最后束縛并壓制主體。人類與人工智能是不是會走到這一步?
“有可能。”但其中透露的不確定,也正反映了人工智能遠遠無法“看穿”人類——人發明和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最終是要為人自身服務。我們對人工智能的應用規范都要從這個邏輯出發,人類社會才不會陷入因技術進步而造成的混亂乃至災難。
現在,對人工智能的應用,人類正在用自己無限的創造力創造無數應用場景。
比如涌金君所在的新聞傳媒行業,人工智能與其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未來新聞傳媒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各大新聞集團產業競爭的新賽道。就最基礎的“寫稿”來說,如果研發一種基于大型人工智能神經網絡模型,具有利用海量新聞資源進行獨立寫稿能力技術,可以明顯加快新聞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將在不久的未來完全改變傳媒產業模式。
人們設想的最幸福場景是,人工智能負責完成社會的所有工作,而人類則可以自由地過著悠閑的生活,追求藝術、玩電子游戲、看3D電視,或沉浸在虛擬現實中。也能有更多精力探索宇宙的無垠,感受情感的鏈接,關照身心的變化,爆發出基因突變般的創意。
唯有人類自身不斷地進行轉型和重塑,始終保持獨立思考和創造的潛能,人類才不會“異化”。
奇點臨近,但奇點永遠不會到來。
因為人類明白,“提問”遠比“回答”來得更重要。
(原標題《ChatGPT:奇點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