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凡
近幾年,法海寺壁畫已經與甘肅敦煌壁畫、山西永樂宮壁畫等肩齊名,有“中國三大壁畫”之美譽。近來愈發地熱鬧,一時間成為人們競相打卡的“網紅圣地”。
著稱于世的法海寺壁畫總面積約236平方米,共繪有77個人物,包括水月觀音,文殊、普賢菩薩以及天帝、天王、信女、童子等,他們服飾華麗,儀容優美,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高的近2米,矮的只有50厘米。集中分布在法海寺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各側山墻之上,共計10鋪,滿壁風動,美不勝收。
有意思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兩位外國女性與法海寺的交集,使這座幾乎“消失”的古剎重現江湖,名揚四海。
一位是英國女記者安吉拉·萊瑟姆,193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發現了藏于深山的法海寺,她撰寫的《發現法海寺》刊登在《倫敦新聞》畫報上,引起國外文史界的矚目。
“在遼闊的華北平原上,有一座造型極其優美的佛教寺廟……有一位剃了光頭的年輕人將我們迎入了一個寺廟庭院之中,并沿著石階往上走,來到了第二個庭院,那兒有和尚在拆除為牡丹花穿上的越冬稻草衣。這就是法海寺。”
“在石頭祭壇上,坐著3個上了漆的塑像,每個塑像后面都有一個繪制了圖案的屏風。接著,我們發現殿內四壁都布滿了壁畫!我們興奮地打開了該寺廟的其他門,利用一面鏡子把陽光折射進了殿堂內部。令人驚奇的畫面頓時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我敢說自己從未見過任何其他繪畫能具有那么崇高和迷人的風格。”
在安吉拉的字里行間,透著她當時的興奮與驚喜和對寺內壁畫的迷醉之情。
之前的1933年,另一位女性,24歲的德國攝影師赫達·莫里遜漂洋過海來到北京,幾年間她拍攝了大量珍貴的照片,風景、建筑、市井、人物都被她攝入了鏡頭,法海寺也是其中之一。
“壁畫在大殿的墻上,永遠位于陰暗處,處于非常好的保存狀態,要描繪它須將屋瓦挪開,才有一個好光線。”赫達在寺中拍攝的照片讓我們看到了八十多年前法海寺的景象。
不過,據說這位赫達小姐拍攝時讓同行的朋友用橡皮球向點燃的三聚乙醛燃料上吹鎂粉,相互反應后生成巨大的光亮來引光……這種充滿危險的舉動,拍攝數張后,赫達便被噴濺的火焰燒傷,險些毀了容。
作為皇家敕建寺院,法海寺壁畫為當時的宮廷畫師主導完成,在大雄寶殿東側佇立的《楞嚴經幢》上,就鐫刻著幾位宮廷畫師如宛福清、王恕以及民間畫師張平、王義、顧行等人的名字。最終,這些恢宏壯麗的作品也無不體現著宮廷畫院的氣韻與風度。
“水月觀音”是法海寺壁畫的經典代表作,可謂“鎮寺之寶”。壁畫中的觀音坐于海中巖石之上,她左臂支撐,右臂搭在膝蓋上,右腿垂下,左腿盤起,莊嚴自身、令極殊絕。值得注意的是,這幅“水月觀音”中所有的輪廓線均采用“瀝粉堆金”的畫法勾勒。從側面打光,能看到明顯隆起但又無比流暢的輪廓線條,人物也頓時金光閃閃、立體起來,仿佛觀音大士即將步出畫面、顯靈人間。
尤其天衣中的一襲薄紗,更是整幅“水月觀音”畫中最令人稱奇之處。它縈繞于觀音全身,若隱若現,似有似無,使刻畫的人物惟妙惟肖、絲絲入扣。我們將披紗放大,細微之處,妙不可言。披紗的花紋由一組組六邊雪花圖形構成,而每一組圖形又包含若干條以放射狀排列的細密絲線(有資料稱為48條細線),整件披紗有幾百組這樣的圖形,上萬條絲線,均為畫師一筆一畫勾出。
這種“極致細微”的繪畫風格遍布法海寺壁畫各處,也成為法海寺壁畫著稱于世,橫掃中國壁畫江湖的“大殺器”。這些500年前的明代畫師坐在高高的腳手架上,以微弱的燭光照明,手持狼毫畫筆,在比較粗糙的墻壁上屏氣凝神,穩穩勾出這萬條蛛絲細線,從身體到環境無疑都是巨大的考驗。
畫師們將自己對佛法的虔誠之心、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融入壁畫的創作之中。繪制壁畫的過程就是他們通往佛國仙界朝圣之旅中的苦修,因此沒有一絲一毫省略與將就,不將就即是講究,講究到了極致,即成就了這絕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