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阿含經="">
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共50卷約1400經
第一卷第4經
知實相而越老病死恐怖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而對受想行識的精神層面,也是如此。不了解,不如實見到,不斷其相續因緣,就不能從生老病死的恐怖中解脫。
03.相反,如果一個人見到了身心的實際和本質,知道了身心的運作,離斷了對身心的貪愛,則心解脫,超越生老病死的恐怖。
04.在這段簡短的對話中,佛陀依舊是在告訴比丘們,生命未來的兩種去向和相關的決定性因素。
05.其一:隨波逐流,隨身心驅使,則雖有一時之快,卻難免沉淪于生死中難以出離,反復體驗生老病死的巨大恐怖和痛苦。
06.其二:睿智的正面觀察,發現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本質,這樣,可以成為一名真正的出世間智者,自然拋棄對物質和精神的依賴,而獲得明澈的真理之眼,關照世界身心本質,得以獲得從未體驗過的超然解脫。
07.另外佛陀說,生老病死是恐怖的,大多數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病和死的恐怖,而生的恐怖,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帶來了老病死。
08.你恐懼死亡嗎?——不管是病死,摔死,渴死餓死,還是割喉,或者老死,有一種死會是可愛的嗎?沒有,但是我們卻必須死。
09.這確實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