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三階引導:情緒控制之觀察嗔
經由對“五毒之首”貪欲的深觀,我們逐漸覺察到隱匿于無形的貪心其實一直在鬼祟地驅動著人生的走向,錯亂地引發許多盲從的追逐。也許,我們只是剛剛初步地建立警覺,卻仍是這場情緒與自我的爭奪戰中令人振奮的訊號。
接下來,將要迎戰的是另一種更為迅猛、頻繁、危害巨大的情緒煩惱——嗔心。如火山爆發、巖漿噴涌般的憤怒,所到之處無不一片狼藉、寸草不生。它一點不難被發覺,甚至當事人往往清楚它的過患,唯一難辦的是——控制不住。這就愈發需要我們正確學習與之相應的對治方法,通過慈心、安忍與定力等的培養,行之有效地轉化如是負面的情緒,不為嗔心所摧毀我們難得積聚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良好的情感關系、健康體魄等等。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喜歡一個壞脾氣的人,誰也不想存放一個點火就著的爆破裝置在身邊,如你覺得發脾氣是釋放個性的表現,未免對人性有所失察。打開音頻收聽本期深禪,和你的壞脾氣做個徹底的了斷吧!
聽課方式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收聽本次課程
講師:云水僧
主題:脾氣不是你的“個性”
課程梗概
一、是誰傷害了你?
二、觀察修:云何嗔?
三、嗔的苦果:老虎吃人事件
四、嗔的苦果:毀滅一切美好
五、回憶:嗔心的日常
六、解剖嗔心:三個要素
七、引導師3分鐘帶修:觀察嗔
往期學員反饋
貪念,以為是很好捕捉的。從一頓飯、一件漂亮的衣服,到一輛代步的汽車,再到城市里安置自我的房間,都折射著自己永遠不知道滿足的欲望吧。可是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把這視為“上進”。所以一直傻傻不知道如何將上進和貪念區別。
是不是去除了貪念,人生就會失去向上的動力呢?這套理論很原始,很蠱惑。觀察起來,貪念應該是更接近于“欲求不得滿足”的狀態,不管生活到了什么狀態,都不覺得已經足夠,總期望更好的。
其實,“更好的”又會在哪里成為終點呢?在不斷追逐的貪念下,大抵是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至死方休。這樣靜下來幾分鐘,才發現最近很累、一直很累,也許不是生活重壓,而是自己心心念念想要更好的生活,沒有時間停下來看一看已經擁有的,也不懂得感恩,滿腹怨氣,看看這樣的自己,突然覺得很可憐。
如果知足少欲,美好的人生唾手可得,不控制貪欲,恐怕自己會變成陌生的怪物。
不管如何觀察,都離不開自己的心。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體現出自身的一種執著,過于執著就是貪。
在座上時,隨著法師的聲音,在三分鐘里觀察自己的貪,平時總是用喜歡和熱愛來進行修飾。喜歡自己得到時那種滿足的感覺,但這樣就真的滿足了嗎?是不是希望得到更多,會不會希望這樣的東西只自己擁有,別讓別人拿去,別人拿走了,需不需要搶回。當有這種想法時,感覺到自己的可怕。當座下回歸平日的生活時,會發現自己執著更多,愛吃的食物、愛看的書、愛穿的衣服、愛交往的人,當這些物和人不出現的時候,情緒就會波動,就會想用什么方式或方法得到,周而復始,就變得貪得無厭。貪是眾生眾苦之本,若不先治此病,便永遠在苦海中浮沈。
在法師的引領下,思維著貪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佛經里說,貪欲是建立在眼、耳、鼻、舌、身意上面。不管我們眼睛想看,耳朵想聽,鼻子想聞,舌頭想嘗味道,身體想去接觸,只要是意識里念著這些都是貪欲的基本來源。這樣想想,平時生活里無時無刻都是貪欲。如何來面對這個五毒之首,那就是適可而止。經常合理限制自己欲望的念頭,這樣才能自利利他,如果任貪欲泛濫、膨脹,那就會是痛苦的開始,沒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