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閑聊一下藝術界的兩位偉大渣男吧
1
渣男梵高
當你聽到梵高,只想到了沒耳朵的自畫像、向日葵、星空、一生窮困、死后才出名的天才畫家...你就感覺了解梵高,那你可錯了,你只知道冰山一角。
梵高,是歐洲文藝界最偉大的渣男之一。
梵高在海牙愛上妓女Sien,還承諾養他們母子。
激情過后,他跑了。
▲梵高畫筆下的海牙
1882年1月的一天,接近午夜。海牙的一個酒館中。
酒館伙計不耐煩地對一個妓女問道:
「你還要酒嗎?」
妓女:
「我剛剛已經花掉最后一塊硬幣了」
已經幾杯葡萄酒過后的梵高,在微弱的光中打量著這個女人:她并不年輕,當然,也不美麗,但一看就經歷過生活的憂患。
也許是這種氣質吸引了梵高,他用簡單粗暴的搭訕語對妓女Sien道:
「能陪我喝一杯嗎?」
▲Sien原型的梵高畫作:The Great Lady 偉大女人
Sien家境貧寒,和母親一起做裁縫和清潔工。在行李搬運工父親去世后,為了謀生,墜入風塵。
因為職業原因,她有5個孩子,相識梵高的時候,肚子里面已經懷上了第6個,孩子的父親們,都是素不相識的嫖客。
她身材高挑細長,做了梵高的模特??粗髀冻鰬n郁的眼神,和飽經風霜的氣質組合起來的神秘魔力,梵高認為自己找到了真愛。
以Sien為原型的畫作:Sorrow(悲傷)
一個坐在木樁上哭泣的女人▼
整個冬天,她都為梵高當模特。出于男人的保護欲,梵高給Sien和她女兒提供住處和食物。
在「Sorrow(悲傷)」之后,梵高更是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提出要和Sien結婚,要給Sien和未出生的孩子一個家。孩子出生以后,梵高真的當親生骨肉一樣。
梵高太窮了,直到1888年,才賣出過他人生唯一一幅畫 —— The Red Vineyards (紅色葡萄園)。
沒有錢,拿什么給女人和孩子一個家?脆弱的經濟給他們帶來無止境的爭執。
1882年,還沒賣出過一幅畫的梵高,踏上了去故鄉Noord-Brabant的火車,在軌道嘈雜的聲音里徹底地拋棄了Sien母子。
梵高一生賣出的唯一畫作:
The Red Vineyard (紅色葡萄園)▼
2
1973年4月8日,巴勃羅·畢加索,這顆20世紀藝術天空中最耀眼的巨星,終于走完了92年的生命之旅,留下了無盡的藝術與人生的話題。
作為20世紀最復雜多變的藝術大師,“畢加索超越了傳統,超越了身處的時代,那個風起云涌的激變中的大時代”。
雖然畢加索三個字早已成為藝術界的響亮代表,但人們顯然對他的本身知之甚少。譬如他的全名,“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y Picasso”。
他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個藝術偶像,他的個人特色滲透進時尚圈、政治圈,蹤跡隨處可見。
在之前的倫敦蘇富比拍賣中,畢加索的《戴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以 4982.7 萬英鎊成交,約合人民幣 4.36 億元。
成為歐洲拍賣市場中價格第二高的藝術品(第一名為賈科梅蒂的《行走的人》)。
畢加索《戴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1937年
此幅作品是畢加索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情人——“金發繆斯”瑪麗·泰瑞莎而畫。
然而不同于1932年初遇瑪麗·泰瑞莎時的《夢》那般溫暖、激情、熱烈,這幅畫生動地展示了畢加索在隨后五年間的情感轉折。
畢加索和瑪麗·泰雷莎
畫面中人物后另一個人的剪影,暗示了畢加索的新情人——朵拉·瑪爾的介入,充分反映重疊與矛盾的狀態。
如畢加索所說:“若女主角看到自己正要從畫作中離開,她一定會感到非常痛苦?!?/span>
這件出自畢加索家族珍藏的《戴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創作于1937年,此時的西班牙正是政局動蕩。
一連串的紛亂事件在那一年發生,西班牙的中北部小城鎮格爾尼卡(Guernica)遭受德國納粹空軍轟炸。
于是,畢加索創作了其生涯代表作《格爾尼卡》以及《哭泣的女人》,堪稱畢加索的巔峰時期。
畢加索《格爾尼卡》,1937年
如果說世界上有兩類藝術家,一類像晶體,安靜而沉郁;一類像火焰,焦灼而熱烈。
那么畢加索無疑屬于后者,他不僅在藝術創作中燃燒著自己,而且也燃燒了別人——他生命里眾多的女人們。
眾所周知,畢加索生命中多位女子的出現,對于他的創作及思考都極其重要。
而《戴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則記錄了畢加索與其繆斯瑪麗·泰瑞莎的關系變化。
瑪麗·泰瑞莎與畢加索
在這位藝術大師的眾多情人中,瑪麗·泰瑞莎是陪伴他最久的一位。
也是與泰瑞莎熱戀的期間,畢加索肉體上的欲望和創作靈感都達到了巔峰。
畢加索的著名畫作《夢》,就是以泰瑞莎為原型而創作的。
畢加索《夢》,1932年。女人的面部表情安詳,真實展現了女人身體的質感。
1927年,47歲的畢加索,與體態豐腴的17歲少女瑪麗·泰瑞莎在地鐵站初次相遇。
這是一個單純、柔弱、溫順的少女。
畢加索忍不住抓住泰瑞莎的手說:“你長得太漂亮了,我是畢加索,我很想為你畫一幅畫。”
在那個年代,藝術家的魅力就如同當今的明星一樣,而畢加索又堪稱藝術界的重量級的流量大咖,試問哪個少女抵擋得???
畢加索為瑪麗·泰瑞莎創作的畫像
之后,瑪麗·泰瑞莎便成為了畢加索繪畫和雕刻的模特兒。
很快泰瑞莎就發現自己愛上了眼前這個頭發稀疏、大眼睛的中年男人。
1932年,兩人愛得轟轟烈烈,畢加索以她為靈感創作的作品,竟然超過了百件。
她的面容、她的裸體,既不忌諱也不存偏見。
這一年,也成為了畢加索的“奇跡之年”。
從畢加索在他們熱戀時期創作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兩人曾經愛之濃烈。
泰瑞莎將自己的青春和熱情,揮灑到大師的畫布上。
那個階段的畢加索,非常喜歡用明快、對比強烈的顏色為泰瑞莎創作一系列畫作,可以說是畢加索對精神與肉體之愛最完美的體現。
可是喜新厭舊、常懷激情的畢加索免不了再結新歡。
55歲的畢加索遇到了29歲的攝影師朵拉·瑪爾。
同為藝術家的兩人相知相惜,度過了最放縱的快樂時光。
朵拉·瑪爾
在認識了朵拉·瑪爾后,畢加索也開始了一段雙面生活:
一方面他享受和朵拉的新鮮愛情,一方面又為了安慰泰瑞莎,而帶她去旅行、資助她住房。
畢加索和朵拉
有一次,瑪麗·泰瑞莎闖到畢加索的工作室,讓畢加索在新歡朵拉·瑪爾和自己之間做出選擇。
畢加索卻說:“我不選,你們為我而戰吧?!?/span>
完全失去理智的瑪麗·泰瑞莎竟然真的跟朵拉·瑪爾扭打了起來,而畢加索卻在她們身后安詳作畫。
畢加索后來回憶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記憶?!?/span>
朵拉·瑪爾
在愛情之中,女人們總是淪陷的那一方,總會付出太多的心血。
即便畢加索早已離開了泰瑞莎,她仍舊數十年如一日地,給畢加索寫信。
直到畢加索去世后的第4年,1977年,在他們相逢50周年的紀念日,癡心的泰瑞莎也自殺了,終年67歲。
畢加索《朵拉·瑪爾像》
畢加索在他長達92年的一生中,身邊的情人不斷。
她們如飛蛾撲火一般與他糾纏在一起,甘愿忍受著他的色情審視和暴力統治。
幾乎用生命點燃著他創作的激情,可是畢加索卻只是把她們當成了創作的材料而已。
人們在肯定畢加索取得的藝術成就之余,卻也常常非難他是個致力于摧毀女性的“渣男”。
對于畢加索這樣一位藝術大師來說,生活和創作是分不開的,他是藝術天才,同時也“毀人不倦”。
煙花易冷,愛情易逝。
有人追求山盟海誓轟轟烈烈,也有人追求細水長流平平淡淡。
沒有孰是孰非,畢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span>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