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這種提問出來的時候,提問者就會像晉惠帝一樣被批。其實這個問題根本扯不上弱智也扯不上道德問題,而是現在城市人真的不了解農耕生活。所以知道原因的解釋就好,畢竟這只是好奇,沒有到“何不食肉糜”的夸張地步。
首先我們的祖先在面對蝗災的時候是吃過蝗蟲的,那時候連觀音土樹皮都吃,蝗蟲為什么不能吃呢?我們可以看一下歷史上蝗災之中,朝廷鼓勵子民吃蝗蟲的記載。
785年唐貞元元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傩震嚕痘葹槭?。1353年元朝,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干而積之……
歷史上埃及薩克拉村挖掘出的4400多年前的古墓墓碑上,就刻有“人吃蝗蟲”的圖案;《圣經》上也留有人吃蝗蟲的記載;而公元前8世紀的阿拉伯壁畫上,常??梢钥吹绞勘蟪浴盎认x串”的場面——這種“蝗蟲串”是將肥碩的蝗蟲摘去頭、腿和翅膀后串在樹枝上,然后放在文火上烘烤而成,與今天的羊肉串十分相似。
既然蝗蟲這么多,人們也試著吃這種惡心的蟲子了,為什么還餓死這么多人呢?
蝗災和饑荒并非同時,蝗災一般發生在春夏兩季,而饑荒大多在青黃不接的冬天和春天。當到處都是蝗蟲的時候,大家至少還有其他的東西吃,但是蝗蟲一過,毀了一年的莊稼,就會引起接下來的饑荒了。
蝗蟲這種昆蟲的習性也有必要說明一下。蝗災一般都伴隨著旱災,因為蝗蟲特別喜歡溫暖干燥,所以風調雨順的年份反而不利于它們的孵化,而且雨水充沛的年份,青蛙這樣的天敵就能正常繁衍了,對于蝗蟲來說也是一種消耗。旱災讓人們沒有了食物,蝗蟲也沒有了食物,它們將目標放在了人們僅有的農作物之上。他們一片一片成群遷徙,等到吃完莊稼,蝗蟲也飛走了,這才是饑荒的起點。
就算當時蝗蟲過境的時候,農民們有了經驗,將蝗蟲全部捉回來,但是蝗蟲怎么保存呢?曬成蟲干嗎?在漫漫冬季和春季,整整六個月,這些蟲干怎么夠吃?本來旱災的時候植物已經不多,作為食物鏈的高一級,蝗蟲吃了植物還消耗能量,理論上就算捉遍蝗蟲也不夠人們填飽肚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