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之親“遠大于友情,這在中國人的思想里深根蒂固。從小到大我們在本能上對待非血親的人際關系,都抱有先天的防范和隔閡,到了年老,更是不愿意離開廝守的孩子和親人,即便是再好的老朋友相伴生活仍會心生凄寒。
親愛的,即便年邁,即便兒孫滿堂,我們也需要用獨立的精神意志來面對歲月無多,因為精神獨立才是個人生活質量的唯一保障!
我們來到和離開這個世界,其實都與他人無關: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走,不帶走任何物質和七情六欲。年邁時在精神上越是深陷執著于對某個親人的過度廝守,生活滿意度和自由度就會越被捆縛局限,一旦得不到滿足和相應回報,情感失衡,內心就會痛苦不堪,不能自拔。
白巖松曾經在一次演講提到這樣一個例子:前一段時間,一張“獨生子”的照片瞬間觸發了80、90獨生子女們的中年危機,當下中國4+2+1的家庭模式之下,養老、生活、育兒的壓力已經讓現在的年輕人無法喘息,很多時候不是子女不孝順,而是自己的生活已經自顧不暇,更別說成為老人的指望了。
其實不管是一個人生活,還是一群人生活,我們都需要精神獨立。精神獨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長期有意識的去訓練和科學培養,才能融入生活和意識的點滴之處,從而自如的化解年邁精神世界里的孤寂與無助。
光輝歲月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們更需要理性而清醒的加倍珍惜與度過。中國數千年來“養兒防老”的思想已經浸透了我們的靈魂,然而時代變遷,我們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案嗎?讓我們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吧。
章魚爸爸將持續對“養老”這個話題從個體到群體、從生活到生命、從國內到國外等進行全方位的系列透視及分析,直擊生命的脆弱與勇敢;
讓我們手拉手,一起慢慢變老!
前段時間刷屏的短片《啥是佩奇》,塑造了一個默默為孫兒付出的典型中國農村老人形象。
老人為了孫子一句“我要佩奇”費盡周折的到處打聽“啥是佩奇?”,最后憑著一個在城里做過保姆的鄰居大姐的描述,用木頭和鐵皮自己“打造”了一個小豬佩奇帶到城里送給了孫子。
視頻搞笑的背后值得我們深刻的反思:老年生活一定要圍著兒孫轉嗎?無兒無女就注定孤苦無依嗎?“兒孫滿堂”難道就是幸福老年生活的唯一標準嗎?
▼
正如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所說:“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
7個單身奶奶上演老年版《老友記》,平均年齡超80,買房同居10年
2018年,日本NHK電視臺播出了一期特別節目《7位一起生活的單身女人》,節目記錄了7位年齡在71歲-83歲之間的單身老奶奶,她們從大約10年前以自己為對象,開始了一場特別的“試驗”。
7位老奶奶在兵庫縣尼崎市各自買下了同一棟公寓的不同單間,選擇了“讓朋友做鄰居”, 開始了老年版《老友記》式的同居養老生活。
10年時間,7人早已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姐妹。大家互相串門彼此照應,一起組團出門旅游、看煙花大會,時常組織女子茶話會分享人生感悟,互相排解煩惱。和想象中的孤寡老人完全不一樣!
故事的開始
先從這個“同居養老計劃”的發起人——78歲的村田幸子奶奶說起。
她曾是NHK電視臺的播音員,年輕時就是少見的“女強人”,因為熱衷工作一直沒有成家。退休后,她沒有退居二線,而是投身于采訪老年人的身邊事,繼續做著播音工作。
38歲的村田幸子
雖然投身工作令人愉悅,上了年紀之后的幸子,也開始頻繁思考自己的老年生活怎樣才能過得盡量幸福快樂呢?
直到有一次她與兩位相識多年的姐妹一起旅行,給了她靈感,因為大家都是單身,沒有家庭拖累,所以玩得特別開心、盡興。于是,幸子不禁想到,單身獨居的老人這么多,為什么不試著一起生活呢?
幸子與姐妹們的愉快出游
有了這樣的想法以后,幸子就告訴身邊的好友,然后大家又各自召集,最后一共有7位對此感興趣的老人坐在一起商量,雖然有的人彼此之間還是第一次見面,但大家志趣相投、相談甚歡。
大家雖然經歷各不相同,但她們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過上不一樣的老年單身生活,不被兒女、家庭所累,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愛好,讓最后一段人生也充實而有意義。
共同的愿景讓老人們一拍即合,7人相約開始了這場單身組團養老“試驗”,并為團體取名為“個個SEVEN”——寓意每個人有獨立的生活,但也互相為伴、抱團取暖。
10年的同居生活效果如何呢?
老人們相處得十分融洽,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像突然感到身體不適這樣的大事,還是比如家里茶葉用完、煮飯沒米了這樣的小事,只要跟好姐妹打個電話,立刻就送貨上門。
有時要出個遠門,也不用擔心家里的花花草草,大家彼此間都有備用鑰匙,打個招呼就有人幫忙去澆水了。
在公寓里,有個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公共空間,姐妹們時常聚在一起辦個茶話會,大家聊得開心,經常會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
下面這位是熱心的
83歲的田矢奶奶
她在姐妹團里年齡最大
身體卻極為硬朗
田矢奶奶年輕時也是個“工作狂”,在一家企業做宣傳部負責人,一干就是40年。
年輕時的田矢奶奶
2018年初,71歲的川名紀美奶奶突然感到一陣劇烈的頭痛,于是立馬撥打了SOS電話求助,熱心的田矢奶奶立刻趕來陪伴。
在田矢奶奶的安撫下,紀美奶奶逐漸平復了情緒,頭疼也緩解了。
紀美奶奶是姐妹團中最年輕的一位,年輕時歷經坎坷:她曾是報社記者,工作非常忙碌,有過一次婚姻,卻以感情破裂告終,獨自撫養女兒成人之后,半生艱辛的紀美奶奶終于在“個個SEVEN”團里找到了慰藉與溫暖。
年輕時的川名紀美奶奶
像紀美奶奶一樣,將養老姐妹團看作晚年生活港灣的還有79歲的安田和子奶奶。和子奶奶年輕時是女性生活顧問,也是個為工作而無暇顧及家庭的人。
她加入姐妹團的理由非常實在:不想生病死去,腐爛了變成一具白骨都沒人知道。
79歲的安田和子奶奶
加入姐妹養老團后很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有好姐妹來幫忙。比如深夜遇到電腦方面的問題,一個電話,73歲的一之坪良江奶奶就上門指導了。
良江奶奶年輕時是位廣告撰稿人,因為出身在一個大家族,她在50多歲雙親去世后,才離開哥哥嫂嫂開始獨自生活。
習慣大家庭熱鬧生活的良江奶奶特別害怕寂寞,一個人生活的寂寞常常讓她無法承受而在半夜低聲哭泣,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
年輕時的一之坪良江
在加入“個個SEVEN”團前,良江奶奶曾經一度擔心自己真的會寂寞而死。直到加入了這個姐妹養老團,有了這些志同道合的好姐妹,她才逐漸擺脫寂寞,重新找到生活的樂趣,身體也一天天好起來。
年紀大了,各種疾病的困擾總是不可避免的,81歲的市川禮子奶奶最近的情緒就非常低落。
禮子奶奶曾經是一位老人康復方面的專家,一度干到了理事長的職位,但是在四年前,因為脈律不齊導致身體狀況急轉直下。
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后,禮子奶奶還是會時常發病,不能站立過長的時間。
姐妹團每年都會組團一起去旅行,禮子奶奶都會婉言謝絕。她不想因為自己行動不便而成為累贅,影響大家旅行的好心情。獨自留下的她積極地進行康復訓練,希望能早日重回姐妹旅行團的行列。
相比禮子奶奶,姐妹團的另一位成員——“個個SEVEN”的最后一位82歲的清田奶奶就沒那么幸運了。
這位奶奶一直沒能出現在公寓拍攝鏡頭里,因為兩年前查出罹患癌癥而不得不住院治療,之后一直在康復醫院療養。但清田奶奶也一直在積極做康復,希望有一天能重回公寓生活。
老姐妹們舉辦茶話會時也時常會談及葬禮的話題。
有人說不希望死后被不太親密的人看到自己的遺容;
有人說自己生長在海邊,希望死后能把骨灰灑向大海;有人希望葬身美麗的櫻花樹下;
也有人希望葬禮上播放自己喜歡的歌曲,讓自己安詳地離開。
在這10年來,姐妹團的存在,就是安心的保證,晚上獨自一人回家的時候,看到公寓樓里四處亮起的燈光,雖然大家并非住在同一個房間里,但就是可以讓心頭一暖:我們雖然是單身老人,但是晚年并不孤單……
四對夫妻的“同居式”養老,太美了
抱團養老,一個沒怎么聽說過,但在國外卻很很流行的方式。等我們老了,就搬到一個地方住在一起,一起喝茶,種樹,散步,旅行。
在全世界的普遍認知中,絕大部分美國人的老年生活都是幸福快樂的,美國人之所以老年生活過得好,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很會為退休養老做規劃。
美國人的退休體系建立在個人要為自己退休生活謀福利的基礎上,第一不靠兒女養老,第二也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政府身上。
美國德州四對夫婦“抱團養老”的故事,啟迪著全球的老人,愛人在身邊,朋友在隔壁,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來自美國的這四對夫妻,是認識超過20年以上的好朋友。孩子們長大后,他們就買了一塊地,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
在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他們發現了一塊廢棄的草地。靠近Llano湖泊,風光很美。一開始他們想著建一所大房子,然后四家人住在一起。
考慮到個人空間的重要性,他們最后決定把這個地方打造成四處相連的獨立房間。
每座小屋花費4萬美元,結構簡易,容易建造,空間使用率很高,整個建筑相當低碳環保,有雨水收集器,還有太陽能板供電。
小屋的內部精心設計,結構和工藝將美學發揮到極致,主人們可以安心地在這里工作或者是看書。而墻壁則主要以原木為主,一片溫馨自然的氣息,森林的味道讓人特別安心,有種回歸最初的感覺。
倍受追捧的'搭伴式養老',你聽說過嗎?
在德國有個老太太的老伴去世了,留下老太太一個人守著一間大房子過生活。老太雖有個兒子,但在德國,子女結婚后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
一天早晨,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推門走進老太太的家里,一進門就大聲說:'施密特,我們‘同居’吧?'老太太高興地說:'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之后,他們又高興地說了一會兒話。
原來,老太太口中的'同居'乃是現今德國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種養老方式——'搭伴養老”。
提出“同居”的那位老人是老太太在老年大學里學油畫時認識的,他就住在老太太家附近,兩人彼此性格也很合得來,于是便都有了'同居'的想法。
德國人60歲后就可以進療養院養老,但很多老人十分厭倦療養院里的單調生活,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組合在一起,過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
在德國,除了老人與老人之間'同居'外,一些心態年輕的老人還喜歡與年輕人一起'同居'。
德國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貴得嚇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難'。
于是,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輕人必須承擔部分照顧老人的義務,比如,陪老人聊一會兒天、打掃花園、外出采購等等。
如今,'讓我們同居吧'已經成了德國老人最熱衷的行為。老人之間或老人與年輕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關心,即使老人身體出現狀況也能及時被發現并得到救護,所以這里老人的平均壽命變得越來越長,德國已成為目前歐洲最'老'的國家,大概與此有關系。
也許很多人覺得這在中國是不太可能的,但在我國,“抱團養老”也正在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趨勢。大家可以擇鄰而居,與親密伙伴,志同道合之人生活在一起。
養老,是一個人人都得面對的問題。想到以后身邊的若干好友在一起,一道曬太陽、散步、聊八卦、寄養孫子孫女……想想都會笑起來,突然間覺得,“老”也不是那么可怕了。
在死亡面前,一切的名譽、地位、財富都毫無意義。很多人為了擺脫“孤獨終老”的結局而匆匆結婚生子,“養兒防老”依然是社會的普遍思維。
但隨著社會進步和老齡化程度加劇,這樣的思維或許該打破了。該打破成見的不僅是老年人自己,還有自以為了解老年人的年輕人們。
這幾個國外老人“同居養老”的故事告訴我們:幸福的老年生活并非只有一種,養老不是沉寂枯燥的混日子,也并非集體等死,而是活出生活的色彩,有尊嚴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家說
工作狂人
好棒呀!真是羨慕這些老奶奶。我老了也要這樣過有尊嚴的養老生活。等到退休也有這個資本了,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團友啊。
南瓜濃湯
“抱團養老”的美好是有前提條件的。第一,老人們生活在一起的日常需要是能夠得到基本滿足的;第二,老人們的家境還算殷實,子女們有一定的負擔能力;第三,它是熟人社會里的守望相助。
MAGIC媒體人
看了美國四對夫妻同居養老的故事,感覺太美好了。養老,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問題,但想到老了以后身邊有若干好友在一起,一道曬太陽、散步、聊八卦……“養老”變得不再沉重,想想都會笑起來。
歸田園居
同居養老,除了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還有差不多的年紀,沒有代溝,也更放得開,沒有拘束。而且,由于都是到了生命的末端,對待情感和生活也會有另一番感悟。
同居養老首先要解決的是心態問題。
中國老人普遍較為保守,這就需要在中老年時就要培養自己的格局與胸襟,培養有意義的情趣和愛好,多與社會交融,多親近自然,以獨立的精神意志應對人生終點站的到來。
為什么絕大部分的老年人不能和非血親關系的友人長時期同居?主要是內心主觀意識的自我固守、自卑、防范、排斥、挑剔甚至嫌棄等等,我們需要相互給予更多的真誠、包容和自我釋懷。
人生旅途,每個人都是過客,精神獨立才能更廣泛的融入。在到達終點站之前,讓我們在內心不斷練習多一些豁達和愛,多一些歡喜與自在,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