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文化,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古代玉器,由于原材料產自遙遠的西方新疆和闐,所以一直非常珍貴。絕大多數時候都比黃金更為值錢。
圖為春秋時期玉虎。
玉,古人云:“君無故,玉不去身”,后來又被演繹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別看就差了一個字,含義大不一樣。有德有才的人謂之君子,不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可以為君子。但君,則不是一般人能叫的。
君,上古時代就是王者的代指,稱為君王。戰漢時期,某某君則是封號。例如著名的戰國四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嘗君,平原君。所以,玉在古代是貴人所配,非平民百姓可及之物。圖為春秋時代文物玉虎。
所以,從古至今,玉器一直都是極為珍貴的物品。收藏家把戰漢之前的玉器稱為高古玉。它們不但是珍貴的古董,更是反應當時社會情況的真實遺物。
玉虎,又稱玉琥。是古代六器之一。所謂六器,是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六種禮器,分別是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這六器,代表著江山社稷,所以非天子不能用六器,否則就是僭越了。
高古玉器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某個時代或者文化,某種類型的玉器特別多。比如良渚文化就非常多見玉琮和玉璧,但龍山文化則多見玉璋,少見玉琮。春秋戰國時期也有類似的特殊情況出現,是什么呢?
春秋多見玉虎形器,戰國多見玉龍形器。這種現象非常耐人尋味,如果不從當時的社會去認真思考,往往只能看見物之表象,看不到道之真諦。那么,為什么,春秋多玉虎,戰國多玉龍呢?
龍,自古以來就是天子的象征。在4000多年前的山西臨汾陶寺遺址的王者大墓里,就出土了好幾個蟠龍紋彩繪陶盤。學者認為這個龍盤就是陶寺王者的身份地位象征。所以,一直到商周時期,龍應該還屬于天子專用。
圖為春秋玉虎。
而玉虎,則本來是立體的形象,和其他六器作為祭祀用的禮器祭祀西方。春秋時代的諸侯,還尊周天子為共主,所以很少有諸侯敢冒天下之大忌公開使用龍形器作為配飾。春秋五霸都還是尊王攘夷的。
圖為商代玉虎。殷墟出土文物。
但在尊王的同時,玉虎由于有辟邪之作用,也就和六瑞中的圭,璧一樣成為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使用的玉器了。公侯伯持圭,子男持璧。配玉璜,玉虎,就成了他們的標準裝備了。而戰國時代才真正是禮崩樂壞,各國諸侯紛紛稱王,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出現大量玉龍也就不以為怪了。看文物,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發現內在的東西。
圖為商代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