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說:“夏朝是從啟開始的。”嚴格地說,在大禹時代,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到小康社會,彼時,私有財產(chǎn)制業(yè)已逐臻成熟。隨后,“涂山會盟”、“鈞石之響”,刑法、監(jiān)獄、懲戒正式出現(xiàn),代表著所謂的公有制業(yè)已逐漸轉變成為私有制,“公天下”亦開始慢慢地轉變?yōu)椤凹姨煜隆薄?/p>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她孜孜不倦默默無聞地孕育了我們的先祖,更哺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中國文字尚未出現(xiàn)之前,文明的發(fā)展蹤跡,只能在舊遺址和一些遺器上瞥見些許端倪。
先秦時期,中國分成了九州,甘肅省境的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屬于雍、涼二州,在一些文人的筆下,他們把甘肅寫成“雍涼之地”。古時,甘肅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僅表現(xiàn)在軍事方面,在農(nóng)作物糧食生產(chǎn)方面更是尤為重要。《史記》有言:“隴右熟,天下足。“粟”、“麥”等重要農(nóng)作物,在西北地區(qū)的甘肅境內(nèi),距今4500年之前,就已經(jīng)完全出現(xiàn)了。
甘肅是黃河文明的重要發(fā)祥流經(jīng)地,甘肅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主要以豐富的彩陶著稱,而這些神奇的彩陶,記錄了約8000年以來的中華文明過渡史。
我國的彩陶史,要從八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明”起,它經(jīng)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一直延續(xù)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從伊始到衰敗的完整彩陶發(fā)展史。
齊家文明的發(fā)現(xiàn),仍舊要歸功于仰韶文化之父安特生,他是瑞典人,1924年,安特生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發(fā)現(xiàn)了該文化遺址,遂命名為“齊家文化”。
但因為出土的彩陶相對而言,著實顯得有些粗陋,其豐神艷麗也比不上馬家窯的彩陶,因此他認為齊家文化要早于馬家窯文化。隨后安特生的助手在整理遺址的一些遺物時發(fā)現(xiàn),有些陶器有嚴重仿造青銅器的之嫌,而且“其行為非常明顯”,于是他推斷,齊家文化可能是要比仰韶文化晚一些的“晚期新石器文明”。
爾后,我國著名的“七院院士”、亦是中國考古大師夏鼐先生來到甘肅,他認真研究,仔細觀察,對齊家文化出土的大量文物進行了一一觀究,特別是包括“天下第一鏡”在內(nèi)的青銅器做了嚴格評估之后,夏先生認定齊家文化是稍晚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青銅器時代文化,亦屬于石器向銅器過度的一種文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銅石并用文化”。
當時,這一言論流出,瞬間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但夏先生堅持認定這一研究的突破性意義。因為仰韶文化是在河南發(fā)現(xiàn)的,而當時80%的人都認為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應該是廣袤無垠的大中原,然而“西北中心文明”的出現(xiàn),一下子打破了“中原源頭之說”的寧靜,隨之喧鬧之聲紛至沓來,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無論如何,這一突破性的研究對當今華夏文明的探源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意義。
恩格斯曾說:“青銅器、文字、城市是文明的三大標志。”
到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中國考古隊發(fā)掘了多處齊家文化的重要墓葬遺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永靖大何莊遺址和秦魏家遺址,這些文明的遺址的發(fā)掘,徹底揭示了齊家文化的面貌。
從八十年代開始,一直到近些年考古學陸陸續(xù)續(xù)的發(fā)掘,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對文物鑒定方面的精準度亦在日益提升,齊家文化得到了相對準確的定義。有了非常專業(yè)的考古學家作斷定,齊家文化晚期進入歷史上所說的夏朝。考古學家和一些史學家認真研究,并發(fā)現(xiàn)齊家文化和夏朝,此二者關聯(lián)甚大,或者直接可以說:齊家文化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并非二里頭文明。
說到這里,不得不給大家提一句,通常考古界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二里頭文化是進入青銅時代的標志,但隨著齊家文化的研究日漸深入,很多科學家和考古學家都認為齊家文化才是青銅時代文化,甚至要比傳統(tǒng)意義講的“銅石并用”更進一步。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考古學》正式將“齊家文化”列入青銅時代,《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也認為齊家文化是夏商時代、西北地區(qū)非常重要的青銅時代文化。
這兩種說法雖旁征博引、斬釘截鐵,但目前還未得到考古學家大范圍的普遍認可。要知道二里頭文化是在龍山文化的基礎上興起的青銅時代文化,那顯然是受到了齊家文化的巨大影響,有意思的是,這么極其耐人尋味的一個現(xiàn)象,卻沒有引起史學界的高度重視。究其經(jīng)緯,最大的可能是:齊家文化以青海甘肅寧夏為中心,分布到了陜西內(nèi)蒙古,更是波及影響到了河南山西的二里頭文化核心地帶。二里頭文化以河南山西為中心,開始輻射,也分布到了陜西內(nèi)蒙右,這般算來,它也影響到了甘、青齊家文化的核心區(qū)。
近些年,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的不斷深入,諸如此類的論斷越來越被史學界所接受。2014年9月下旬,中外考古專家實地考察了廣河川齊家坪遺址和大夏古城等遺跡,之后他們認為:“齊家文化”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并且它和夏朝最為接近,極有關聯(lián);而二里頭文化可能是夏代中晚期文化,比二里頭文化更早的青銅文化應該是齊家文化。
我們都知道,青銅器是點燃我們?nèi)A夏歷史文明的灼灼火光,它凝螢成炬,其勢甚威。在中華歷史的轉折和裂響之中,青銅器的出現(xiàn),無疑給我們偉大的文明增添了一抹無與倫比的魅力,它身姿莊重、器形和諧,在青色的時空光影中忽閃忽現(xiàn),仿佛在時間的那頭,又好似在空間的這頭;它經(jīng)緯交錯,伴隨著農(nóng)人的耕喝和戰(zhàn)馬的嘶吼,一起跨回了歷史塵封的冉冉歲月;它橫越古今,周身疊韻,在人類不經(jīng)意的遐想之余,驀然回首,倏忽間呈現(xiàn)給了我們一種回味無窮的文化經(jīng)典,更奉送給了我們一種渾身是勁的文化力量。
在中國古代,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具,仿佛有種說不出道不明的魔力。它受人牽掛,也一直牽扯著華夏大地上那些紛紛擾擾的列國神經(jīng)。諸侯相競,逐鹿中原,長江飲馬,問鼎中原……
而今我們看到這些端莊而又不失威武的青銅盛器,它們端坐在安靜的博物館內(nèi),雖銅銹斑斑,但瞥其一角,便能一下子回到那個令人神往的歷史時期,哪里有戰(zhàn)馬的狂吼,亦有精工巧匠們刀鑿斧鋸的锃锃之音!
歷史,我正在“穿云裂石”不辭辛勞地朝你奔赴而來。
歷史,我正在翻山越嶺、大口呼吸著你給我的無限沁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