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西省文物部門在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附近的山上進行文物考察工作,對弈座古代大墓進行發掘工作。由于此墓規模宏大,考古隊使用中國一流的考古技術,依舊經過5年的時間才完成考古工作。
此墓乃是2000多年前的海昏侯劉賀之墓,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同樣也是近代最大的一次考古發現,意義重大,如今已經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
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海昏侯墓經受了很多盜墓賊的“光顧”,他們挖掘盜洞遷入墓中,盜竊了非常多的珍貴文物。有考古專家說道:在墓中發現了一些“五代燈盞”,這應該就是盜墓賊留下的東西,不過這個東西也算是文物。
盡管海昏侯墓中的文物被盜走很多,但依然能夠從中出土眾多文物,其中編鐘、編磬、琴、瑟、青銅器等文物數不勝數,五銖錢更是無數枚。
之所以在經過多個盜墓賊光顧后依然能剩下如此多的文物,這還要感謝東晉時期江西的一場大地震。
海昏侯墓考古隊領隊楊軍說道:公元318年豫章郡發生的大地震,對墓室結構有些破壞,引起了大量地下水淹沒墓室,由于古代盜墓者無法進行水下作業,也無法向墓室中的水排出,因此只能對沒有水的個別區域進行盜竊,這就使得大量文物得以保存。
另外,也正是因為墓穴中充斥著大量的水,使得這些文物不會因為微生物的生長而被破壞,因此相對于同時期的墓,海昏侯墓中的文物腐蝕程度要遠低于其他古墓的。
考古隊還在海昏侯墓主槨室西室的漆器屏風表面上,發現了一副旁邊有孔子姓名標注的壁畫,這是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孔子畫像,時間越近就代表越符合孔子的真正形象。
歷史中孔子的形象是高大威猛且相貌“奇異”的巨人,《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古人說他“生而圩頂”,意思是指腦袋畸型,頭頂低四周高,就如同一個“漏斗”一般。然而從這幅壁畫上雖然無法看清孔子的外貌,但還是能看出孔子是一個纖瘦且風度翩翩的儒雅男子,并且他的頭頂也與常人無疑。
考慮到這一點,因此考古并沒有直接將這幅壁畫認定為孔子,只是以“疑似”代表。不過此壁畫若是能夠證實的話,無疑是顛覆了之前對孔子形象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