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還不結婚,真丟人
前兩天,我才寫完《當代女性拒婚實錄》,就在微博上看到一則很氣人的新聞。
小王30歲還沒結婚,沒想到這件事,成為父親同事羞辱父親的理由。
當天,小王正在和弟弟妹妹看電影,結果電影看到一半,就接到母親的來電,說爸爸在單位和人吵架了,要氣得暈過去了。
小王和弟弟妹妹趕過去,發現父親臉色發青,問他怎么回事,要不要去醫院。
父親簡單說了一下事情經過,說到他的同事指著他罵,你女兒三十歲了,不嫁人,丟不丟人。
小王聽到這里也來氣了,自己結不結婚都不是別人羞辱父親的理由,就和站在旁邊的同事對罵了。
最后的結果是,父親沒被氣進醫院,反而是小王被氣進醫院了。
網友在新聞底下教小王,怎么罵回去:
“你問他有沒有生二胎,有沒有去國外旅游,有沒有小孩子上名牌985大學,老婆有幾個名牌包包,如果都沒有,那丟不丟人啊!”
“我不結婚與汝何干,吃你家大米了嗎?花你家的錢了嗎?多管閑事!”
“不結婚就是為了不嫁給你這種人,不然那才叫丟人!”
網友評論的確解氣。
我不想去揣測小王父親同事的話有多傷人,有多侮辱人格,但是我卻知道,在中國,有很多女性,正在遭受未婚羞辱!
“你年紀那么大,還嫁不出去,是不是沒人要你?”
“你還沒找到男人,是不是你自己有什么問題?”
“你怎么還不結婚,隨便找個男人嫁了吧,別拖累父母了!”
在中國,還是有很多老一輩的人,觀念保守,認為結婚是人生大事,每個人都應該結婚。
他們并不會去思考,為什么要去結婚,只知道,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就結婚。
在他們的眼里,女人最高級的使命,就是能嫁出去,并且嫁得好。
如果女人嫁不去,就是丟臉,就是恥辱,就是給祖宗十八代蒙羞。
前兩天看《脫口秀》,吳昕說起,她也會被媽媽說,“吳昕啊,你都36歲了,你不著急的嗎?”
吳昕一臉淡定地說,“我相貌端正,工作穩定,重要的是有車有房,我為什么要著急?重點是,我一個人過得那么爽,為什么要去結婚呢?”
作為女人,我深以為然。
如果一個女性經濟獨立,別人還打著為她好的旗號,逼她去結婚,那就是在使壞。
現在都9102年了,要結婚的話,當然是得遇上對的人,嫁給愛情啊。
02
當代未婚男女,真的是太太太難了!
我是地道的廣東人,從小看著《外來媳婦本地郎》長大。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唐小姐在劇里,一直被嘲笑被歧視,甚至他們還在背地里稱她為“老姑婆”。
很慚愧,少不更事,劇里劇外,我也跟著小伙伴一起吐槽唐小姐是個老姑婆。
但是長大后的我,才意識到不應該啊,唐小姐她有什么錯?
她只是把她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上而已,就因為這樣,她就應該被歧視,被嘲笑嗎?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唐小姐只是不走尋常人的路子而已,就要被貼上“異類”的標簽了嗎?
這一點,我感到很悲哀,這是社會對職場大齡女性的偏見。
最讓人詫異的是,未婚男女,除了要承受來自社會的異樣眼光,還要承受來自原生家庭的催婚壓力。
2016 年,中國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 25-35 歲的被逼婚率高達 86% ,超8成青年曾被父母逼婚!
這個數據觸目驚心,父母催婚一度成為青少年的噩夢。
之前有個新聞,26歲單身女孩小陳,主動跑到醫院神經科,強烈要求住院。
就是因為小長假要到了,害怕家里拼命催婚,所以寧可住院,可想而知,家里催婚把她逼到什么地步。
家人總是問她一些問題,聽到她頭皮發麻,渾身發抖。
“有沒有認識男孩子?你今天有沒有跟男孩子接觸?你現在的年齡很大了......再不結婚,以后就沒有人要了。”
這種洗腦式催婚,害得小陳得了了輕度抑郁的癥狀。
當然,承受父母催婚壓力的,小陳并不是第一個。
更夸張的是,前幾天,有個新聞,杭州女孩子小菲。
竟然兩次報假警,說自己被親哥哥“強奸”了。
去到才發現,是29歲的小菲一直沒交男朋友,總是被父母催婚。
被催得煩了,想走父母又不給她走,一直花樣催婚,她受不了,只能報假警了。
父母的催婚,得把孩子們逼到什么地步,才讓他們如此“無路可走”啊。
2018年2月,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2018春節出境旅游趨勢預測報告》顯示,有大量90后為了逃避春節回家被逼婚,選擇外出旅行。
一項調研更顯示,旅游過年的90后年輕人中,有三分之一屬于“恐婚族”。
2018年《當代青年群體婚戀觀調查報告》出爐,調查顯示,家人“催婚”是青年單身期間最大的壓力來源,近七成青年擇偶“愿等待不愿將就”。
依據3082份抽樣問卷得出的《報告》顯示,50%的青年表示單身期間最大壓力來自于“家人的催婚”,其次是“社會輿論”,第三是“自我壓力”。
當代男女太難了!
本來就要被生活揍得不要不要地,還要承受來自父母和社會輿論這些無形的拳頭,真的太難了!
03
為什么當代男女都不愿意結婚?
世紀佳緣發布了一則《中國式相親》婚戀觀報告,剖析了婚戀觀獨立,崇尚婚姻自主選擇、自己做主的年輕人,對父母催婚的看法。
報告指出,77%的單身男性與63%的單身女性表示:
父母曾給自己介紹過相親對象,但是單身朋友們接受程度并不高,八成單身都希望父母能有所改變,其中一半希望父母能不再干涉自己的情感生活。
當代男女能頂住父母的壓力,不將就結婚,大家都會敬他/她是條漢子。
因為當代男女婚戀觀獨立,追求高質量的單身,鄙視低質量的結婚。
美國社會學家Andrew J. Cherlin認為婚姻意義已經歷了3個階段的流變:
第一階段:“制度化婚姻”,要結婚才能有性行為,才可以生子。
第二階段:“陪伴式婚姻”,強調夫妻雙方不僅是彼此的愛人,也是彼此的朋友。
第三階段:“個人式婚姻”,女性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人們強調的是個人的自我成長,不支持為了婚姻而犧牲自我。
這種情況,和中國發展的階段類似。
當代年輕男女,已經走到了第二甚至第三階段的位置。
但是父母的觀念,依然停留在第一階段,所以兩代人之間的代溝,越來也大。
父母認為婚姻就是搭伙過日子,年輕人在意的是,這段婚姻我能獲得快樂嗎。
很多女生,對婚姻的期待是這樣的:
如果哪天我走進了婚姻,一定是找到了值得托付終生的人;
這個人疼我懂我不會沖我亂發脾氣對待我的家人如同他的家人;
我會心疼他,理解他,照顧他,對待他的家人如我的家人;
我能夠穿路邊攤,也能穿得起牌子貨;
我可以吃糠咽菜共同奮斗,也可以風雨同舟,不離不棄;
他可以貧苦時相伴左右,功成名就時,不被環肥燕瘦勾走。
04
父母為什么那么拼命催婚?
父母拼命催婚的真相是什么?
① 未完成事件帶來的緊張感和驅動力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宗接代,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傳統觀念。
可見,在父母眼里,一個家族傳宗接代,延綿香火,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② 不被認同的恐慌和焦慮
在老一輩的眼中,如果孩子不結婚,那就是孩子不正常。
當親朋戚友聚在一起的時候,如果孩子不結婚,就會被說是異類。
人言可畏,父母害怕孩子變成“異類”,于是感到不安、緊張,甚至焦慮,進而不得不向子女逼婚,同時也可以堵住悠悠之口。
③ 害怕寂寞
老年人看到別人兒孫滿堂,承歡膝下時,便從一開始的羨慕,慢慢轉變成害怕——害怕日后自己會孤苦伶仃,終日無人問津。
④ 感到羞恥
父母會把孩子當成他們的一部分,成為他們身體的延伸,而不是一個獨立于父母存在、有獨立思想和情感的個體。
他們也會認為如果孩子不結婚生子,那么就是羞恥的、丟人的。
所以,很多催婚的父母看起來處處為子女操心,很愛孩子,本質上卻是在控制孩子的生活。
他們不顧孩子的現狀,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理所當然地催婚、逼婚:你要是不結婚就是不聽話、不孝順,就是對不起我。
在一檔相親節目首播前,有人問著名節目主持人孟非:“為什么中國父母喜歡催婚?”
孟非回應道:“就閑的唄,沒有自己的生活。
中老年人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生活之后,他們就會把生活的重心放到孩子的生活。
如果他們自己的生活很充實,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快樂,他們不會這個樣子。”
孟非認為家庭成員之間最好的相處模式是,在乎對方的感受。
《剩者為王》電影里,媽媽強迫舒淇飾演的女兒去相親,還說年紀大了不要挑挑揀揀了。
舒淇說:“這個世界對女人的歧視已經夠深了,你不去質問這個世界,反而和這個世界聯合起來質問我?”
真正具有獨立人格的父母,會希望孩子過得好,關心孩子是否獲得了愛,而不是催著孩子倉促找個人結婚,只是為了完成所謂使命。
05
早在2010年,據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全球已經進入單身時代:
英國結婚人數已經跌至150年來最低;
法國每三戶人家就有一戶單身;
德國柏林獨身人口達到54%;
日本30——34歲男青年未婚率為47.1%,女青年為32%;
韓國正式宣布進入“單身全盛時代”。
未來,在我國,大齡未婚的人數會不斷增多。
父母輩眼中的“異類”多了,以后自然就會正常了,反而催婚的父母,也許有朝一日,會被世人稱為“異類”。
未婚男女,要的不是一張結婚證證書,要的是結婚后的一種生活,是自己所向往的。
對他們來說,婚姻是神圣的,不是將就的,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該結婚的愛情。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種: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以前的婚姻以追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為主,現在的婚姻,以追求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為主。
約翰·列儂曾說過一段話,我記憶尤深:
五歲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關鍵在于快樂。
上學后,人們問我長大了要做什么?
我寫下“快樂”。
他們告訴我,我理解錯了題目。
我告訴她們,她們理解錯了人生。
希望大家不為年齡增長而焦慮,只為自己成長而自豪。
正如ted演講里所言:不要被任何人打亂你的節奏。
你的快樂是自己創造的,你的人生也是。
給文章點個“在看”,祝大家詩酒趁年華,開心且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