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認知升級?大家有時對這個概念不是太清晰。
(突然發現學習英語單詞的另一個作用:做簡寫符號、標簽、......)
打個比方,你走在路上,一個路人打了你一個耳光,你怎么處理?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在外部刺激和做出反應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刺激行為模式,而是一個“ABC”模式,A:activating events誘發刺激,B:beliefs信念反應,C:consequences行動結果。
對于同一個刺激a,由于背后信念b的不同,我們會做出不同的行為決策c。就像打耳光,有人選擇含淚不哭,因為他的信念b是“好漢不吃眼前虧,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有人選擇直接干過去,因為他的信念,是“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有人選擇打在左臉,捂住右臉,因為他的信念是“生活再糟糕也要把它活成喜劇”。
面對同樣的事情,行為差距在于我們背后決策的信念。面對同一種情況,你以前屢教不改,現在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就是用更好的做決策的依據來替換自己那些有限經驗過往學習到的那些不太可靠的決策依據,這個替換就是認知升級。
認知升級的工具是思維模型。
什么是思維模型?百度百科上說:
思維模型是人憑借外部活動逐步建立起來并不斷完善著的基本的概念框架、概念網絡。是思維活動特征的總和或整體。它體現了主體能動地反映客體的一種符號性能力,是主體改造客體的某種規則。
(這個跟“整體學習法”三元素:“結構、模型、高速公路”中的模型含義類似,是一種信息的高度壓縮,就像書的目錄(見《如何高效學習》)
芒格說:“思維模型是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
就是說:思維模型是一種高質量的方法、原理、規律。
比如說成甲經常外出活動,發現自己不知道怎么夸人,后來看到有人總結出“FFC”模式,就覺得頂好。
先說感受、然后描述事實、再比較。“您今天的穿著真好,綠色衣服和圍巾和項鏈特別搭配,充滿一股生機盎然的氣息,比我女朋友好看多了。”
這跟我們匯報問題、交流信息差不多:先說結論、方案(或想怎么樣);再說原因;再說其他情況(預備方案)。
(關鍵是我們要自己學會、善于總結、聯想。)
思維模型可以簡單的分為三個層次:最上面一個層次呢,它是用來解決具體問題的思維模型;中間層次是某一個學科的原理或者規律;最底層的思維模型,那就是更抽象的跨學科的原理和規律。
模型圖顯示:越往上似乎越有用,它的工具屬性越強,它解決的是某個具體場景的問題;越往下似乎就越無用,它離具體問題越遠,解釋事情的屬性更強,它提供的是一個我們看視角的一種方式,一種“道”。
“道”會創新,生出無窮的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