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早在兩三千年前,對于糖尿病、痛風、脂肪肝、肥胖癥等就有了相關認識。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第47篇,早在幾千年前就透徹論述了糖尿病病因——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譯文——
黃帝說:有患口中發甜的,病名叫什么?是怎樣得的呢?
岐伯說:這是由于五味的經氣向上泛溢所致,病名叫脾癉。五味入于口,藏于胃,其精氣上輸于脾,脾為胃輸送食物的精華,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致使脾氣向上泛溢,就會使人口中發甜,這是由于肥甘美味所引起的疾病。患這種病的人,必然經常吃甘美而肥膩的食物,肥膩能使人生內熱,甘味能使人中滿,所以脾運失常,脾熱上溢,就會轉成消渴病。本病可用蘭草治療,以排除蓄積郁熱之氣。
脾癉,癉,是熱的意思。脾癉為脾熱之病,即由于過食甘美肥味(甘甜肥膩),導致內熱中滿蓄積于脾,脾氣上溢于口,從而出現口甘之癥狀,日久可轉發為消渴病。
王冰注云:“癉,謂熱也。脾熱則四臟同稟,故五氣上溢也。生因脾熱,故曰脾癉。”
丹波元簡《素問識》:“脾癉,《圣濟總錄》云:‘夫食入于陰,長氣于陽,肥甘之過,令人內熱而中滿,則陽氣盛矣。故單陽為癉也。其證口甘,久而弗治,轉為消渴,以熱氣上溢故也。’”
森立之《素問考注》:“脾好燥而惡濕,今脾傷于肥甘,而內熱熏灼,故名曰脾癉。”
這論述關鍵要理解一個字:“癉”。癉是什么意思呢?許多的解釋都是:熱。那么脾癉就是脾熱的意思,那么為什么脾熱呢?那是因為數食甘美而多肥令人內熱,能量多余了。
此解釋合情合理,其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脾的運化功能相對衰竭。從這個層面理解“癉”字,癉通假殫,枯竭的意思。脾癉就是脾的運化功能衰竭的意思,運化功能衰竭而數食甘美肥厚必然運化不及壅塞中滿溢于血,上溢于口,下溢于尿。那么為什么脾癉甚則消渴呢?那是因為過多的能量物質需要從過多的尿中排出,這樣必然導致體內水液不足而口渴。
這幾段論述,為我們勾畫出了這樣一種疾病:它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幾個階段:膏粱厚味導致肥胖,肥胖導致脾癉(多種營養代謝物質過剩,“其氣上溢”),脾癉最終演變為消渴、仆擊、偏枯、痿厥等。不難發現,這個疾病的發展過程,與代謝綜合征由肥胖到代謝綜合征到心腦血管病等并發癥的發展過程何其相似乃爾!
可惜,內經以降,對于脾癉之論述不多,多只關注消渴(糖尿病)。這與中國古代把肥胖看作是富貴、權利的象征,而很少把它看作疾病有一定關系。
告訴大家糖尿病的病因-一個字“熱”!
中醫辯證施治,辯證包括六經辨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等很多種,但是無論何種辯證糖尿病(古稱消渴癥),都離不開一個“熱”字,糖尿病的一種典型的熱癥!
糖尿病病理病因
傳統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其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A食飲勞傷:因為飲食不當,吃喝過多,過飽,過油膩或者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
B脾不納水:長期胃腸負擔過重,脾胃等內臟脂肪過多,水液很難通過脂肪在胃腸道形成的油膜進入身體,導致細胞缺水,脾胃因為干燥消化食物機能下降!
C陽明經熱:陽明經在中醫特指消化系統,這里就是說胃腸因為積食化火,或者生氣肝火轉移為胃火,導致的整個消化系統缺水而熱多!
D三消消渴:中醫三消,指上中下輔助消化的臟器系統,三步輔助消化系統是肝,中間是脾胃,下部是腎(中醫認識中,腎主管排泄)。
這樣說,可能有些朋友,有些朋友還是不太理解,那我舉例說明,如果把人體比喻成一輛完美的跑車,完美來剖析糖尿病的病因,大家就都一目了然了。
A、所謂食飲勞傷,特指飲食中熱量攝入過多。古中醫認為消渴癥誘因就是過多食用肥美之物-脂肪。而通過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糖類的熱值為17.16J/g,脂肪的熱值約為38.9J/g,蛋白質的熱值約為17.16J/g。
不管是人的脂肪還是其它什么動物或植物的脂肪,每克脂肪完全“燃燒”(氧化)后能釋放出9.1-9.3大卡(千卡)的熱量,而同等質量的蛋白質和糖類(即碳水化合物)熱值相等,釋放的熱量為4.1大卡(千卡)的熱量。
如果,我們把人體看做一輛汽車,那么熱量是什么?毫無疑問,就是汽車的汽油。汽車油門給的大,供油多,汽車肯定跑的快,同時也一定會讓負責散熱的水箱水體升溫加快。人體類似,過度食用熱量高的食物,也在損耗人體是體液。
B、脾不納水:這個容易理解,就是脾胃因為消化道粘膜表面上油脂過多,水液吸收過程變慢,從而引起細胞需要補充的水分,也不能及時補充進去。
C、陽明經熱:陽明經在中醫指消化系統,從口腔到肛門的整個消化系統。簡單理解,這個陽明經,類似汽車的動力系統-油路。汽車油門越大,燃油損耗越多,水箱開鍋沸騰越快。
陽明經在中醫還分手陽明和足陽明,就是上消化系統,和下消化系統。這個,也非常類似汽車,有供油和氧氣的部分,有排泄二氧化碳等廢氣的部分。
并且人和車極為類似。人體能量供應也是消化系統的飲食攝入配合呼吸系統的氧氣攝入,這個對應汽車的供油系統和風門等供氣系統,這是人和車的上消化系統-能量供應系統
人和車都有排泄系統,都是排出廢物無用的物質,比如二氧化碳等等,但是人作為生物更復雜,這對應人和車的下消化系統-排泄系統。
陽明經熱,用汽車模擬理解,就是汽車一直高速運行,油門開到最大,熱值最高,很快導致汽車水箱沸騰開鍋,從而水液蒸發流失,本質是內部過熱缺水的狀態。
D三消消渴:三消,指上中下三個消化系統,即肝膽、脾胃、腎臟膀胱。消渴-就是消化系統口渴缺水。所謂三消消渴,就是汽車水箱水液蒸騰干枯了,水位下降,從上到下依次順序為上消-肝膽,中消-脾胃,下消-腎臟膀胱,是五臟六腑逐漸脫水的一種病理變化
糖尿病從大的方面說是一種全身病,從小的方面說是一種血管病,所有能引起血管病變的因素都與糖尿病有關,也就是說對糖尿病人來說,不能只關注血糖控制的好不好,其它的因素不能忽略。
通過上述我對糖尿病病理的闡述,相信大家都看懂了,糖尿病本質是以脂肪為主的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導致臟腑過熱而水液蒸發機能太快,從而形成的缺水多糖的一種熱源性疾病。
本身,血糖與血脂都屬于身體的生理代謝,就象一個家族中的兩兄弟,相互間有割不斷的血緣關系。當糖尿病人血糖很難控制時,但如果把血脂控制好,再控制血糖就會容易很多,但很多患者卻忽略了這一點。
徹底康復糖尿病的中醫整體方案:
一、辟谷
二、飲食調節
三、睡眠調節
四、藥浴
五、運動配合
六、純中藥恢復
辟谷調理糖尿病的原理。
1清除體內的毒素:大腸是專門收納糞便的,加之現代工業化的食物污染和大量吃進脂肪和酸性食物,如果不及時清除,就會產生多種毒素,變成各種慢性疾病的加工廠,成為百病之源。
2各機能正常運行:體內得到了全面的清潔,腸胃得到了調節和休養,心靈得到澄清和升華,性情得以陶冶和悅,視野開闊。
3平衡系統調理身體:人在這種狀態下,協調自動功能就會強化,從而通過內系統調理身體,培充人體氣血,平衡人體陰陽,強化其內臟系統,恢復了人體機能正常運作,從而調理糖尿病。
飲食調理糖尿病的原理。
糖尿病到底和什么有關呢?美國的復臨安息會研究調查了6萬人,結果發現隨著他們飲食越接近于植物性飲食,糖尿病發病就越低。比如什么都吃的人糖尿病發病率為7.6%;不吃紅肉的人為6.1%,只吃魚蛋奶為4.8%,蛋奶素為3.2%,如果全素呢就是 2.9%。所以吃的越素,發病率就越低。
這項研究同時發現,隨著人們的飲食越接近于植物性飲食,他們的體重也會越低,而體重和糖尿病有密切的關系。所以說飲食中的動物制品和糖尿病有直接的相關性。
為什么糖尿病與動物制品相關呢?1927年有一個重要的實驗,科學家研究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哪個會提高我們的血糖。他們發現,同一個人吃了高脂肪的食物后,空腹血糖會大幅增加,而吃了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后,空腹血糖幾乎不增加。所以脂肪和糖尿病是直接相關的。其實除了脂肪還有蛋白質,腸道菌群等都和糖尿病有關。
脂肪為什么會促進糖尿病呢?人們做了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胰島素是通過作用在周圍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起作用的。胰島素和胰島素受體的關系就像鑰匙和鎖的關系。胰島素和受體結合后,會激活細胞內的信號傳遞機制,最終作用在細胞表面的葡萄糖轉運蛋白,它就像一個門,門開了,葡萄糖就進入我們的細胞,可以供細胞使用。
如果細胞內脂肪堆積的很多,或者我們飲食中脂肪很多,就會讓細胞內的信號傳遞受到阻礙,鑰匙插到鎖里面,細胞表面葡萄糖的門卻打不開,于是葡萄糖進不了細胞,血糖降不下來,細胞也得不到能量物質。所以細胞實際上處于饑餓的狀態。
睡眠調理糖尿病的原理。
糖尿病本質是血液內血糖指數超標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因此養血活血是非常重要的。中醫精髓無非氣血二字,氣血旺人長生,氣血衰百病生。而無論在中醫理論,還是西醫認識中,血液生成和凈化,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比如嬰兒睡眠時間在人類之中最長,而嬰兒的生長速率也是最快的。因此,徹底康復糖尿病,必須調整自身睡眠規律。
藥浴調理糖尿病的原理。
糖尿病的藥浴療法是在中國傳統醫學理論指導下,選取天然草藥研制而成的浴液,熏蒸洗滌人體外表,以達到養生治療的目的。我國現存最早的臨床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就收載有洗浴、熏浴等藥浴方劑。藥浴時可以進行全身浴、半身浴或局部浸浴。
藥浴其作用機制是通過藥物的體表吸收、水的溫熱作用浮力作用等,促進氣血運行,調理陰陽平衡,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活血化瘀、松弛肌肉、軟堅散結、疏通經絡的治療目的。促進肢體代謝、改善血液供應,降低肢體敏感性,以調節肌張力,提高肢體功能,從而提高康復治療的綜合效果。
運動調理糖尿病的原理。
我們知道身體其他細胞平常都大門緊閉,葡萄糖想進去可沒門,得刷門卡才行。胰島素早就跟細胞約定好了,只有胰島素在門外唱“小兔子乖乖”的時候才會開門。
運動可促進肌肉組織血液循環,提高肌肉細胞胰島素受體數量,加強葡萄糖在受體作用點的運轉,促進熱量消耗,增加脂肪代謝,促進胰島素與其接受器結合,使得更多的胰島素到達肌肉細胞。
中藥調理糖尿病原理。
中醫將糖尿病稱為“消渴癥”。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及《靈樞》中就記載了“消渴癥”這一病名。漢代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之消渴篇對“三多”癥狀亦有記載。
中醫藥針對患者體質寒熱虛損不同,以補肝腎,強機能為依據,分型調理糖尿病,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