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對于人類來說是一顆非常溫暖的星球,因為地球是生態萬物的家園,無論是人類還是任何低等的生物,只要生存在地球上,都能尋到一方安穩的天地。若是地球生物離開了地球,前往了外太空。在沒有任何外界防護措施的保護下,很難在真空的環境中活過一秒鐘。
如此來說,如果人類想要長久的生存發展下去。只需要一直牢牢的抱緊地球的大腿,不就足矣了嗎?可是不得不說,人類又是極其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類不希望永遠被局限在地球上,因此人類開啟了探索外太空的征程。自上個世紀蘇聯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成功邁步外太空之后,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都開始想要在航天航空業中分一杯羹。
這其中做的最為優秀的依然要數美國和蘇聯,只不過前蘇聯因為經濟解體了。美國就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航天大國。美國雖然不是第一個將宇航員送上太空的國家,但和蘇聯也僅僅只相隔了23天的時間,且因為各國之間存在競爭關系,所以美國也是獨立完成將宇航員送上太空的,而且在此之后,美國還做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舉,那就是阿波羅飛船成功登陸月球。可是這些還遠遠不夠!畢竟,當人類發現地球不過是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之一,而且在太陽系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廣闊無垠的銀河系。人類開始夢想離開太陽系,遨游銀河系,去往宇宙的邊際。然而也是在此時,人類終于意識到了宇宙的神秘和強大。人類很難在短暫的時間離開太陽系,因為太陽系的直徑達到了2光年左右。如果人類的探測器飛船能夠達到光速,那對于人類來說,離開太陽系也不過兩年時間,可是人類的速度極為有限。別說超越光速,僅僅只是無限的靠近光速,也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不過人類有的是耐心,于是在1977年,美國宇航局首次發射了一顆離開太陽系的探測器,這顆探測器被命名為旅行者一號。如今距離地球大約已有220億公里之外了。這顆探測器很有可能已經到達了太陽系的邊界,將在不日就有可能離開太陽系了。只可惜這顆探測器的核電池能量也終于快被耗盡了。
美國宇航局表示,2025年時,旅行者一號會完全和地球失去聯系,自此之后的旅行者一號只能依靠慣性繼續飛離太陽系。但也有可能在這之前,旅行者一號就已經離開了太陽系。
只是不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對于人類的意義都已經不是太大了,但人類必然還是希望旅行者一號可以飛的更遠。于是就有很多人提出了一個疑問,那就是宇宙中遍布隕石,小行星,行星,恒星等天體,難道美國宇航局就不擔心旅行者一號還沒有離開太陽系,就因為撞上了一顆小行星或隕石,以致于粉身碎骨了嗎?
其實科學家也曾考慮過這個問題,就像地球的上空遍布垃圾一般,科學家們已經開始試圖掃太空垃圾了,否則新發射的衛星與其碰撞之后,就得不償失了。只是太陽系是非常遼闊的,盡管宇宙中確實到處都是隕石,可是和更為廣闊的空間相比較起來。卻也算不得什么。
舉個最為簡單的例子,足球場非常大,在足球場中踢兩個足球。讓其之間相互碰撞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而將足球場比作太陽系,兩個足球的直徑就相當于兩個小彈珠,甚至更小。讓其之間相互遇到,并成功撞上的概率就更小了。
因此倒也不用擔心旅行者一號還未功成就已經赴死了。太陽是太陽系內的主導力量組成,太陽系內99.8%以上的質量都集中在太陽本身上,只剩下百分之不到0.2集中在八大行星小行星,天然衛星,隕石等天體上。因此也就自然不用擔心旅行者一號會撞到隕石了。隕石在宇宙中確實數量非常的多??墒沁@也從側面反映了宇宙該是多么浩瀚無垠的空間。如今,旅行者一號還在繼續飛行著,等到旅行者一號離開太陽系之后,若是繼續如此幸運,那旅行者一號很有可能還會在太空中飛行4萬年以上的時間。看完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