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不少人最先想到的是魏蜀吳,他們三分天下,擊敗了其他的諸侯,笑到了最后,讓人感到惋惜的事情是,實際上,有些軍閥,其實也本可以有更大的一番作為,卻因為各種失誤,而棋差一招,比如說西涼的董卓,北方的袁紹以及東部的袁術,他們曾經都有著十分強大的勢力,而今天,我們不妨來看看另外一位漢末群雄,遼東公孫瓚。
公孫瓚作為貴族子弟,最初和劉備等人一起,從事盧植,而到后來他加入軍隊之后,升為了中郎將,開始強硬態度,討伐烏桓國和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戰勇猛的他威震邊疆,最終公孫瓚獲得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境最為強大的諸侯,可惜的是,在和袁紹的爭斗當中,一度占據優勢的公孫瓚,卻最終失敗,困于高樓,引火自焚,讓人感到嘆息。而公孫瓚勢力也土崩瓦解,他麾下的三名猛將,曹操劉備各得一位,僅剩那個最厲害卻無人能降,不妨來看下。
第一名,就是田豫,在《三國演義》中,田豫的戲份并不多,一直到103回合,諸葛亮討伐魏國,田豫才出場,奉魏主命令抵抗,事實上,田豫早在公孫瓚時期,就已經跟隨他。被封為守東州縣令,年輕的田豫勇武有膽識,當時的公孫瓚和袁紹在初期作戰以后,已經處在了下風,大量人員離開和背叛公孫瓚,包括部將王門也是如此,王門引著袁紹一萬多人前來攻打守東州,田豫手下人都想投降,然而田豫鎮定自若的登上城門對著王猛說到“卿為公孫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還作賊,乃知卿亂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王門羞愧退去,田豫忠誠度可見一斑。
在公孫瓚失敗后,田豫賦閑在家,隨后被曹操征用,之后他常年代替曹魏鎮守北疆,從征代郡烏桓、斬骨進、破軻比能,立下了赫赫戰功。
公孫瓚麾下的第二人,便是趙云,這個自然無需多說。趙云年輕的時候,已經是“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召集鄉勇從冀州投靠公孫瓚,這讓公孫瓚十分奇怪,不由得詢問,我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著歸順袁紹,你為什么會迷途知返呢?趙云回答說:“天下大亂,我們常州人決定要追隨能夠實行仁政的人。”由此可見趙云的志向。
此時劉備也依附在公孫瓚處,在抵抗袁紹的時候,趙云和劉備并肩作戰,兩人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后來趙云因為兄長去世請假回鄉,等到他再次歸來,公孫瓚已經覆滅,趙云千里迢迢前往投奔到了劉備的麾下。
最后一人,也是最可惜的,他就是公孫瓚麾下的騎兵隊長,此人就是嚴綱。很多人都聽說過公孫瓚“白馬義從”的典故,講述了公孫瓚經常有一支白馬部隊相伴左右,實際上這一支騎兵統領,正是嚴綱。
163年出生的他,很早就和公孫瓚一起打天下,驍勇作戰,所向披靡。并且被封為冀州刺史,嚴綱忠心耿耿,然而不幸的是,在191年和袁紹的大戰中,嚴綱拒絕投降袁軍,被埋伏的士兵所殺害,從此公孫瓚勢力開始一蹶不振,退出了中原霸主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