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是中學語文的傳統課文,是魯迅先生寫的在日留學的回憶散文。對于自己的老師,魯迅先生只寫過三味書屋的壽鏡吾、日本留學的藤野先生和章太炎先生,3位老師在魯迅先生啟蒙求學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既是對老師的追憶和懷思,也表達了自己在不同求學階段的不同心境。《藤野先生》一文要講出新意不容易,但朱則光老師對于《藤野先生》的講授卻將深文淺解與淺文深教融會貫通,立足于“偉大”這個點將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尊崇之情展現在學生面前。
“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朱老師講授《藤野先生》時層次清晰,抓住一個具有矛盾的詞語“偉大”將學生帶入文本,逐步深入探究,實現了長文短教、變繁為簡,用一節課的時間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朱老師自己分析教材時說過,“從矛盾開始,無矛盾無以分析。本文的‘矛盾’就在‘偉大’這個詞上,抓住這個情感的聚焦點展開教學,更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體特點”。所以課堂一開始,朱老師一反常規直接跳到第37段,讓學生誦讀此段,提出問題“20多年后的中年魯迅是怎樣評價他的這位老師的呢”?便輕易地拎出了“偉大”一詞,從而開啟了本節課以“偉大”貫穿全課,用“偉大”層層推進,讓學生深入文本探究的教學。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稱此法為“一詞經緯”,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靈動、巧妙地抓住文中一詞,力求用這一詞去縱橫連貫全課的教學內容,帶動學生對全文的閱讀品析。朱老師抓住“偉大”一詞,將一篇38個段落的文章分為3個板塊:拎出“偉大”——感受“偉大”——深化“偉大”,層次分明、逐層深入,引發學生去思考、討論、品味,體會樸實真摯又感人的師生情誼。朱老師本課的課堂教學魅力在于,點面結合、以點帶面,牽一詞而動全文。本節課教師帶領著學生對37段共誦讀了5遍,每一遍的誦讀都讓學生在內心深處對于藤野先生更敬佩一分,讓整節課始終凝聚在“偉大”的精神之中,最終與作者一起達到情感的共鳴。
同時,朱老師的課在仔細研讀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礎上,選一點來突破,以深文淺解的手法,抓住核心內容,回到淺文深交的邏輯上,一節課完成一個重點為目的進行教學。本課的核心內容就是理解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通過研讀文本中,將課文分兩塊,一塊是直接反映藤野先生的4件主體事件,剩余的是能反面襯托藤野先生的內容,一正一反,分清主次,大膽取舍,化繁為整這也是我們對待每一篇長文都應該具備的態度。
一篇優秀的課文,總是要有幾處讓讀者一讀就記住的亮點;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抓住關鍵的矛盾點和作者要表達的主要情感,抽絲剝繭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通過琢磨作者“怎么寫”來把握作者要表達什么。當我們領會了魯迅先生通過講述自身在日本的生存和精神上面臨的困境時,也就能理解魯迅先生要通過追憶藤野先生在自己身處彷徨困境時起到的“偉大”作用,來表達對老師的崇高敬意和無限的感激之情。
朱老師課堂上始終關注學生的活動,從開始回憶吾師到誦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反襯對比,圍繞“偉大”讓學生自主探究,去理解人物的大愛、大美,同時也讓學生清楚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應因國籍不同、民族強弱而有所不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藤野先生在魯迅先生的描述中是立體的,既有可敬之處,也有古板可愛之處,其對作者的偉大影響更來自于樸實無華的平淡關心中,針對“平凡之處見偉大”這一議題挖掘更深入些,則更能提升對文章的理解。
朱老師“深文淺解,淺文深教”的解析方式,在課文關鍵處挖掘矛盾點,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表達方式,恰如畫龍點睛之筆,似淺處點撥,逐層深化認識,正是我們應重點學習和掌握的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青島實驗初級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11月04日第5版
作者:張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