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國家出臺這一利好政策,為廣大求職人員去除了“硬杠杠”,迎來了就業的美好“春天”。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歷向來爭議不少。有的用人單位認為非全日制上課學時不能和全日制的相比,在學習上的投入也沒有全日制的多,能力素質培養自然也會大打折扣。因而“學歷觀”和“人才觀”出現了跑偏走調,將“全日制”作為招聘“硬杠杠”,導致許多有能力的求職者因“非全”學歷被拒之門外,造成了對人才的“硬殺傷”,著實可惜。
古人云:“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不可否認,全日制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但凡事不可“一刀切”,現實中許多優秀人才,也沒受過全日制教育,比如,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的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僅僅中學畢業,李佳琦等行業佼佼者,學歷也并不高。與全日制相比,非全日制也有自身的獨特優勢,他們與工作聯系更加密切,大多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業能力,更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工作當中,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政策的出臺,打破條條框框限制,掃清了就業“路障”,讓非全日制就業人員吃下了“定心丸”。今年以來,部分高校擴大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消除“全日制”門檻,提供一視同仁的就業機會,讓他們增強了學習的動力、意愿和信心,促進了非全日制教育的發展。同時,據預測2021屆高校畢業生將達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加之受疫情影響,就業形勢異常嚴峻,“非全”人員壓力更大,這一利好政策無異于雪中送炭,為全社會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就業機會,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
提倡更包容的學歷標準,絕不是降低標準、降格以求的權宜之計,恰恰相反,它是唯才是舉、優中選優的務實之舉。一方面,要把好政策落實好,高校、用人單位和各職能部門協調聯動,拿出更多實招、硬招,做好就業服務保障,多種方式拓寬就業崗位,共同發力打破就業壁壘,防止在實際操作中全日制由顯性條件變為隱形門檻,切實維護求職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注重辦好非全日制教育教學,提升“非全”學歷含金量,真正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真才實學的高素質人才,增強在就業市場上的話語權。
學歷不是評判人才的唯一標準,加強職業教育、終生教育等方面的建設已被納入“十四五”規劃宏偉藍圖,需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更加注重人才培養的全面性和多樣化,讓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擔當重任,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彩云網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彩云網評,投稿郵箱yncywp@163.com,稿費從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