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偉倫
□ 通訊員 陳明 徐星星
“雙11”購物狂潮已落下帷幕,有的買家發現買到的商品與賣家宣傳不符,遇到這些問題該怎么辦呢?
王先生在網上看好一條項鏈——“只要一萬三千八,‘18K玫瑰金和白金鑲嵌馬德拉石’項鏈帶回家。”王先生立馬下單買了一條。收到貨后,王先生將項鏈拿到國家首飾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進行檢測,檢測結論為18K金鑲黃晶項鏈。于是,王先生將商家起訴到法院,要求商家3倍賠償。店家很委屈,認為“18K玫瑰金和白金鑲嵌馬德拉石”只是商品標識,并沒有隱瞞商品真實情況也沒有欺詐消費者,而且這位王先生對K金標注很在行,以前也參加過類似訴訟,怎么會“上當受騙”呢?店家是否構成欺詐,買家能否申請3倍賠償?看看法官怎么解讀。
問:“18K玫瑰金和白金鑲嵌馬德拉石”項鏈變成了“18K金鑲黃晶”項鏈是怎么回事?
答:根據《首飾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金首飾表示方法為:純千度分數(K數)和金、Au或G的組合。鉑首飾表示方法為:純千度分數和鉑(鉑金、白金)或Pt的組合。
本案中,王先生購買了標識為“18K玫瑰金和白金鑲嵌馬德拉石”的項鏈,商家作為商品銷售者,有義務按照國家行業標準的規定在商品詳情頁中規范標示商品信息,使用上述方法表示項鏈的金屬部分,并對馬德拉石所屬寶石類別進行標注。涉案商品詳情頁面標注為“18K玫瑰金和白金鑲嵌馬德拉石項鏈”,不能清楚體現商品所含金屬及寶石的類別和品質。
據此,法院認定商家對該項鏈的描述與實際不符,案涉商品在標識上存在瑕疵。最終法院支持了王先生要求退款的訴請,商家同意退還王先生項鏈貨款。
問:商家銷售項鏈的行為構成欺詐嗎?
答:商家的銷售行為是否構成欺詐,需結合民法上欺詐的構成要件進行認定。民事欺詐行為是指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過程中,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作出錯誤表示的行為。所以,構成“欺詐行為”必須存在被欺詐人陷于錯誤認知而作出了錯誤的意思表示。
那么,王先生是否因商家的行為作出了錯誤意思表示呢?
法院認為,首先,王先生購買的項鏈上標注為馬德拉石,馬德拉石并非國家標準中天然寶石的基本名稱,但由于王先生未能說明他對馬德拉石的理解,也沒有舉證證明自己因對寶石種類與商家進行過溝通核實以及商家明確表示馬德拉石屬于不同于現有珠寶玉石之外的一種寶石。所以王先生不能證明自己對所購買的項鏈陷入了“錯誤認識”。
其次,王先生曾因K金標注問題參加過類似訴訟,對珠寶玉石并非一無所知,反而應具有比一般消費者更高的注意義務。本案中,王先生未能證明自己購買項鏈屬于意思表示錯誤,因此王先生僅僅依據項鏈名稱描述與規范表達不符,難以證明自己購買項鏈是基于陷于錯誤認知而作出的錯誤的意思表示,所以最終法院判定本案中商家的行為不構成欺詐。
問:什么情況下才能向商家主張3倍懲罰性賠償金?
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因此,經營者承擔三倍懲罰性賠償金的前提是存在欺詐行為。
法官提醒,并非買到了不滿意的商品或者商品存在質量問題,就可以向商家主張3倍懲罰性賠償,懲罰性賠償有法定的適用情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法治日報——法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