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理性的批評,方能為成長助力
批評也要講究藝術,運用得恰當,有助于孩子成長,運用不當,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加重孩子的不良行為。
根據家長批評時的自身狀態,可將批評分為情緒化的批評和理性的批評。情緒化的批評可以理解為:孩子做了不符合規范或者不符合家長期待的事情,家長的情緒被激惹引爆,這個時候家長的憤怒失望等復雜情緒一股腦傾瀉而出,是處于非理性的狀態下。在這種狀態下,家長可能會說出挖苦諷刺的話,這些話往往會直接沖擊孩子的自尊,讓孩子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被愛和接納。某些情況下孩子可能因此產生對父母的憤恨,極端情況下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來報復父母。情緒化批評的模式就是父母的情緒被孩子點燃,失控后的言行進一步引發孩子的各種消極情緒、消極認知和消極行為。此時,孩子大腦皮層尤其是前額葉的功能被削弱了,他無法去思考自己錯在哪里,如何做才是對的。事實上,當他被“攻擊”的時候,大腦會進入本能的“防御”,例如用很多理由來駁斥父母,或者不理不睬,親子關系逐步疏離對立。因此,情緒化的批評不可取。
理性的批評指的是,盡管父母的情緒可能也被孩子的某些不當言行激惹,但是能夠在情緒上來的時候,自己先冷靜下來,然后在一種理智的狀態下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
日常生活中,家長如何更好地運用理性的批評?
預設情景,刻意練習。理性批評的能力,其實是可以提前做功課甚至刻意練習的。在親子溝通中,孩子常不斷重復出現同一類型的問題,家長常陷入重復不斷地以雷同的方式或變本加厲的方式進行批評教育但無果。所以,家長可以在平常心平氣和時梳理出孩子哪些問題會引爆自己的情緒,練習在這些情境下穩定住自身情緒。列出清單。
例如:放學后已安排孩子在戶外玩了2小時,并跟孩子商量好回家后花10分鐘調整一下,就開始做作業。但是你發現30分鐘甚至1個小時過去了,孩子根本沒有寫作業。設想自己遇到這種情境,情緒可能會是:生氣的、憤怒的、失望的、挫敗的、無力的……盡可能多地列出類似的問題情境,就會提高在這些情境下的情緒自我覺知。當這類情況出現時,就可以利用“暫停、深呼吸、自我暗示”三個步驟讓自己的情緒平靜。并告訴自己:“我現在正在氣頭上,暫停一下,做幾個深呼吸并且用內部語言暗示自己平靜。”
批評行為,維護自尊。在孩子不寫作業的情景下,情緒化的批評大概是這樣的:“還不快去做作業!你這孩子從小就貪玩、學習那么差還不努力、腦子笨還不自覺、沒有時間觀念,否則看我怎么揍你!”在父母激烈的言辭下,孩子可能去做作業了,但是他吸納到的是關于他自身的負面信息,表面上看,短時效果可能是有的;但長遠看,他會內化吸收這些負面評價,形成消極的自我暗示,也無法建立主動完成作業的習慣。而如果家長能很認真地看著孩子,鄭重地對他說:“我看到1個小時過去了,你還沒有開始寫作業,我心里非常著急甚至有點忍不住就快發火了。現在咱們坐到書桌前,把作業和本子等學習用品拿出來,開始寫作業吧,我相信你能做到的!”這樣理性的批評,沒有詆毀孩子,同時也傳遞出對孩子有能力自律的信任,所以孩子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激發自主性,積極改變行為。
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再設定一個場景:比如家長正忙著在廚房做飯,此時10歲的哥哥和2歲的弟弟發生沖突,弟弟腦門上被哥哥抓破了。這種情況下,情緒化的批評往往是家長上來對哥哥來一通打罵。而理性的批評則是這樣的:“xxx,我要鄭重地告訴你,打人是不對的,是堅決不允許的。請記住:無論你有多生氣多憤怒,都不可以打人!我想知道剛才發生了什么?你說說看……”這時哥哥可能會說出他的理由,家長可借此機會和孩子探討如何避免此類事情發生,以及教會孩子生氣時如何用更理性的方式來處理來表達。
批評與積極肯定要相結合。面對開學前趕作業的孩子,情緒化的批評言語可能會責罵孩子毫無規劃意識、臨時抱佛腳、偷工減料、不負責任等等。理性的批評,會發現孩子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家長可以對孩子說:“我看到你正在努力快速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寒暑假作業,這說明你對學習的事很上心,你很希望自己能按時圓滿完成老師要求的任務。這些都很值得肯定啊!我知道你現在一定很著急,寫得很快所以字寫得不是很好,而且很多題目也做錯了。我們稍微慢一點,把題目看清,把題答對,把字寫好就更好了……”與積極肯定相結合的批評,不會破壞孩子當下的情緒,孩子通常就能以較好的情緒狀態完成后續的事。等孩子做完之后,就可以再找機會跟他談時間安排,讓他養成有計劃做事的好習慣。
啟發式談話,溫和不縱容。我們再來看個例子,比如當家長把飯做好了,喊孩子來吃飯,叫了幾遍,還是不來。對于這種情況,可以找機會跟孩子聊聊:“孩子,當爸媽喊你吃飯的時候,你當時是怎么想的呢?”孩子可能會說“你們說第一遍的時候,我已經知道了,但是我在看課外書或做其他事時,沒法立刻停下來。”家長可以說“哦,這樣啊,你猜猜看,當你大聲嚷叫而且又沒來吃飯的時候,爸媽可能是什么心情?”“如果是你花了好多時間做好飯,喊爸媽來吃飯,但爸媽不理你,且大聲嚷嚷你會是什么感受?”“你覺得這件事情,在咱們家應該如何來解決比較好,你希望我們怎么做,你希望自己今后怎么做呢?”通過這一系列溫和而不縱容的問話,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且會積極主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規范自己的言行。
總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行為塑造、品格培養在某種程度上少不了批評教育。作為家長,掌握批評的策略,會讓批評更理性、更有建設性、更有溫度,也才能給孩子的成長助力。
(蔡蓉,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心理中心副教授)
責任編輯:王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