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孩子一直很聽話,畢業后卻成了家里蹲,宅在家里不出門,總做不好自己的事,畏手畏腳。
你明明是為了他們好,他們卻總不理解,你說什么、做什么他都和你對著來。似乎稍有不慎,他們就會像脫韁的野馬,脫離你的管束。
你或許從沒想過,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你自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吉尼亞·薩提亞說過一句話:“孩子永遠沒有問題,如果有,也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別人怎么對你,都是你教的》一書作者黃啟團,人稱團長,是一名心理領域從業20余年的心理學導師,同時也是著名心理學平臺壹心理的聯合投資人、NLP學院網創辦人,曾幫助無數人成功處理親子關系、夫妻關系、職場關系、自我和解等多方面問題。
在這本書里,團長通過個人經手的無數經典個案,為你揭露親子矛盾背后的秘密。這是一碗值得你去閱讀,探尋與自我和解、與孩子和解之道的心靈雞湯。
01
樊登曾經分享過一個在地鐵里遇到的案例,說的是有一對母子在地鐵里,小孩特別親熱地摟著媽媽的腰,問道,“媽媽,我今天乖嗎?”
他媽媽特別淡定地看了他一眼,說“還行,還可以。”
小孩嘿嘿一笑,繼續問道:“那你今天可以不打我嗎?”
媽媽說,“可以啊,但如果你明天不乖,我照樣揍你。”
此時的媽媽身上,散發出一種“一家之主”的自豪感。
看過這個案例的你是什么感受呢?樊登卻說,他看到時,心里猛然一驚。對于我們的孩子,“在10歲前你對他有多么簡單粗暴,14歲以后,他的叛逆就會來得多么的兇猛。”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在7到14歲的時候,處于成長依賴期,此時,他們稍微有了一點自我意識,但因為能力有限,對父母仍然具有很強的依賴性。
14到21歲的時候,是他們自我意識飛速發展的叛逆期,他們往往表現出很強的反叛性,不斷通過挑戰父母和權威,來證明自我的存在。
我們以為地鎮住了孩子,不過是在某一段時間內壓抑了他們的情感和行為方式。地鐵男孩對母親表現出來的,不是愛,而是一種討好。
過度的討好,必然是以犧牲自己為前提的。當孩子開始討好我們,并以此當做一種慣性行為的時候,他的自我價值在不斷減弱,這會讓孩子失去對自我的信心,認為自己是不重要的。
這樣的后果,無非是兩種。
一種是孩子長期處于一種無助、無望和無價值的病毒性理念中,造成性格的缺陷;另一種是在他進入叛逆期后,為了更多地展示“我”的存在,向你發起最為猛烈的進攻,逼迫你不斷妥協認慫。
不論是哪一種結果,都不能如我們最初所愿。
02
團長認為,家庭教育的重點不在于給孩子灌輸知識,因為有比你更專業的人來完成這項任務。家庭教育的核心應該放在幫助孩子建立一套健康的信念和價值觀,培養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價值。
所謂的自我價值,是一個人對自我的主觀評價和定位。
家庭,是塑造孩子性格和人生信念的第一場所,擁有高自我價值感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我們能給孩子最大的幸福,不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為他們規劃一條條我們認為是正確的人生道路,而是交給他們自己去尋找幸福的鑰匙。
父母終有一天會老去,漫漫人生路,我們不能陪伴孩子走完全程,但卻可以教會他們挖掘人生幸福的方法。
這樣看來,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有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味道。
該怎么把這把鑰匙交到孩子的手里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反問我們自己,是否給予了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呢?
當孩子捧著90分的試卷來到你的面前時,你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真棒”還是“這么簡單都不會” 呢?
當孩子犯了錯垂頭沮喪的時候,你是開口安慰他“你認識到自己錯了”,還是大聲斥責他“為什么要犯錯”呢?
開家長會的時候,看著排行落后的成績單,你是會溫柔地鼓勵他“你也很不錯”,還是會挖苦他“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呢?
不要小看你的回答,因為你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自我價值。
回答前者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會感受到自己被父母的愛意包裹著,他們會覺得,無論我表現如何,父母都會愛我,父母不會因為我做的某件事來衡量我的價值,因為我本身就是有價值的,我值得被愛。
這樣的孩子,會有很強的抗壓能力。
反之,回答為后者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很難肯定自我,他們認定自己的價值取決于自己做的事,當這件事情沒有做成時,自己就毫無價值。
電視劇《小歡喜》里,女兒喬英子因為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哭著向母親宋倩承認錯誤。坐在飯桌前的英子拘謹地坐著,臉上滿是愧疚的眼淚,一旁的母親,卻神情淡漠地逼問成績。其實,六百二十多分,區里排名百分之十五的成績,已經不可多得了。
每每看到這樣的情節,我們總是唏噓感慨,指責劇中為人父母的冷漠無情,殊不知,我們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時候與他們并無差異,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03
樊登說,“一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叫做溫柔但是有邊界”。
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形成高自我價值。但愛也是有度的,這個度,就是邊界。
控制,分為好的控制和壞的控制。好的控制,就像紅綠燈控制紅燈停,綠燈行,是把行為約束在一個合理的度上。失去度的愛,只能叫做溺愛。
關于控制,還有一個詞,叫操控。操控,是壞的控制。
很多時候,我們總會把控制和操控混為一談,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
美國詩人紀伯倫有一首叫《孩子》的小詩,詩里說: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努力地造就他們,但是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盡管他們借助父母的肌體而生,卻不是父母的附庸或所屬品,他們擁有著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有他們追逐的無限之旅。
父母總期望孩子按照規劃既定的方向成長,認為自己對他們的未來設定一定是最好的,是對孩子最有益的。
但我們常常忽視了,當我們把個人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對他們進行操控時,來自于我們的捆綁、不認同、不信任、不鼓勵,很可能會毀掉孩子的創造性和獨立成長的機會。
我們總以“為你好”為由,不讓孩子做這個,不讓碰那個,這在無形中破壞了他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切段了他們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所有的操控背后,都是極度缺乏安全感。我們對孩子的操控,只是因為想強化把孩子控制在自己把控范圍之內的安全感而已。
但安全感往往只能自己給自己,不要期望從別人那里獲得讓自己安定的力量,就算是我們的孩子也不行。
反思自己,作為父母的我們,能否確保自己所有的決策規劃都是正確的嗎?所有的領域我們都了如指掌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為何我們自己的人生沒有變得像我們想象的那般美好,而要把這樣的美好期望加注在孩子身上呢?
既然我們自己都沒有答案,那就多給孩子一些試錯的機會,不要讓我們自己的內在局限,束縛了下一代的人生。
畢竟,人生都是他們自己的。
你敢培養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嗎?這可能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卻有我們不得不這樣做的理由。
作者:南馳,熱愛閱讀。恰逢其時的相遇,永遠都不會太晚。
教育孩子是當今父母最頭疼的事情啦!
小伙伴們,你們在教育孩子時,有哪些困惑或者好的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