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使用困難,沒辦法對別人提要求,被搪塞兩句就會放棄。”
沒辦法提要求,是因為內心已經預設了對方可能的反應。通常是一個拒絕、忽視的、攻擊性的反應。
例如對方會說“你這樣我很難辦”、“我知道了但抱歉我給不了”、“你為什么不懂事一些,怎么會有這么多要求”。
這些想象中的別人的反應,會讓提要求的人退縮,產生羞恥、憤怒、無力感。
而“別人搪塞兩句就會放棄”,這里的“搪塞”已經交代了預想中別人的反應:我知道你想要什么但我不給不但不給我還隨便兩句把你應付了讓你無話可說。
“我知道你想要什么,我也有,但我就是敷衍你,不給你”。
這些反應當然不是我們想象出來的,而是一貫的經驗積累,通常是從養育者那習得的。
這些養育者有這樣的養育模式:對孩子的需要不敏感,羞辱孩子的需要,沒能力滿足孩子的需要,因對孩子的需求感到壓力而責備孩子不該產生需要………
孩子提出要求后,總是感覺自己很糟糕,不但沒有被滿足,反而感覺自己是累贅,自己不該要那么多,自己的需要是罪孽……
這樣形成一個人際模式:我想要“表達需求”,但我感到他人的反應通常是“拒絕、忽視、攻擊”,因而我的反應是“不再提出需要,或進一步表達需要,以避免我感覺自己貪婪、羞恥、無力、憤怒……”
這樣的模式會出現在很多關系中。伴侶關系、朋友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當他們來到咨詢室,有時會在咨訪關系中重演。
破解這樣的模式有兩個辦法:分清投射和強迫性重復。
所謂投射,是說別人有時并非我們想象中的反應。以“被搪塞就會退縮”為例,這里的“搪塞”有可能是我們投射的。
比如你說“欒老師你給我寫篇我不敢提需要的文章”,我回復你“改天吧”。你是不是很容易認為是搪塞?
而其實我的意思是“我覺得這個話題挺不錯但我今天不想寫改天一定寫”。甚至我心里會想“感謝你給我提供了一個不錯的話題”。
那你要問,你為啥不說全了,非要冷冰冰的三個字?你猜。
你猜的過程中,你就真正站在我的角度思考我可能存在的原因,而不是以你內心不斷的投射來定義我,欒晶這個沒禮貌的自戀狂。
回到我們身邊的關系,這樣的投射相當多啊。
從別人一張姨媽痛的臉,可以投射到是不是上周她喊我我沒聽見她生我的氣了。
關于搪塞的投射還有很多啊,你為啥就不敢投射他之所以支支吾吾是因為他不敢拒絕別人,正在練習,還練得磕磕跘跘?不信你試試你同事讓你干個啥,你想著咨詢師讓你拒絕別人,你又結結巴巴的樣子,是不是也像搪塞?
好,那有人問,難道別人就不會是真的在搪塞我嗎?當然會啊。
例如你給我留言“欒老師你寫個提要求困難的文章唄”,我說“改天吧”。
我極有可能是在搪塞。比如你加了我微信,半夜冷不丁冒出來提這樣一個要求,我心情好就會搪塞你,心情不好說不定拉黑你。
這里就涉及“強迫性重復”。強迫性重復是說,我們會不自然勾引身邊的人,用我們指定的態度對我。
例如你希望我寫文章的話,是不是上來先說句“你好欒老師我非常喜歡你我很冒昧想請問你能不能寫一篇文章關于………”,那么我極有可能會禮貌地拒絕你:抱歉啊,我不想寫。
那這是搪塞嗎?no,這是我正常表達拒絕。
回到投射的層面,被我拒絕你可能也會很羞愧,感到自己不該提出來。
那這是投射,因為你投射我的拒絕是冷冰冰的,譴責你的。而我只是表達我一個正常的不想寫的需要而已。
那么也有可能我因你十分禮貌且崇拜我,而答應你。這是因為你的要求合理或者你這個人好嗎?不,這是因為我自戀。
那你大半夜給我發消息,被我不光搪塞還拉黑,這就是強迫性重復。你在逼我用不尊重你的方式對待你。
我只是舉個顯而易見的例子,但其實很多模式是隱蔽的。
例如我們提要求的時候,總是表情猥瑣,支支吾吾,全身散發出“只要你答應我我感謝你八輩祖宗”的氣質。
或者我們不知道自己提要求的時機,和提的要求本身是有冒犯性的。
你不信你看看身邊有些人,是不是哪怕提些不是很合理的要求,但姿態高大表情坦蕩,投射出一股唯我獨尊的氣質,你會不自覺認為他的要求合理起來。
只要你知道你在投射,你就不會那么害怕被別人拒絕。因為你知道別人拒絕你,可能只是他姨媽痛。
而別人真的搪塞你的時候,你要檢查是不是你給了別人搪塞你的機會,以及你的要求是否真的合理。
還有重要的一點:尊重別人的搪塞。有時別人也不懂如何拒絕別人,對吧。
如果是親密關系,就會相對復雜。因為這里涉及更大的期待,和更多的投射。
一個相對劃清界限的處理方式:我要提出要求之前,先檢查我的要求是否大致合理,再檢查對方是否是可以被要求的對象,再檢查我的態度是否適宜。
一切都ok,就可以大膽提出來。
假如被拒絕以及搪塞,知道這是別人的基本權利,而不是他在針對我。
一旦有投射,撤回自身來,看看是否啟動了舊有模式。
一旦別人真的羞辱你,先看看自己有沒有勾引他,假如沒有,知道這是他的問題,和我無關。不用認同他的投射。
最后,擁抱自己所有害怕被拒絕搪塞的受傷感受,那是你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