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遠升(華東政法大學教授)
□在我國,就法律定位而言,檢察機關具有憲法層面上的法律監督地位。在憲法框架內,監督偵查、審判等機關的權力行使,既是檢察機關的憲法性權力,也是憲法性義務。
在世界很多國家中,創制檢察機關或檢察官職位目的之一就在于讓其承擔客觀性義務,并且檢察官也一般是作為法律保衛者而設計的。在數次檢察官角色型變及將來的發展趨勢中,檢察官的客觀義務履行者或法律保衛者的職業價值有增無減。在刑事訴訟中,檢察官客觀義務則是其追求真實與正義的體現,同時,這也成為法律監督權的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
所謂的檢察官客觀義務,主要是指檢察官作為法律的守護者,其應承擔的在法律實施中實現公正、真實目的的義務。即使檢察官的追訴義務是其重要的職責之一,但是,這卻不是其最終的目的,其最終目的仍然是保持法律的正義及尊嚴。因此,檢察官的職責不僅是追究社會中的不法者,而且也具有法律保衛者的職責。
在應然角度上,檢察官是國家之職官,并不是個人控訴利益追求者,因此,這決定了檢察官應做到對客觀義務的恪守。在檢察官職位設置之初,其就被賦予了法律監督等諸多高貴的、道德化的義務。在法治國的建構中,檢察官更是承載了一種美德性的社會訴求。檢察官應當是能夠代表社會公共利益,具有特定德行倫理的公共職業階層。檢察官是法律職業人士,從一種職業化的角度而言,其應當將職業偏狹利益以及個人追訴傾向與職業行為分離開來。因此,檢察官不應當是被單純追訴傾向所控制的追訴人。
從制度比較的角度進行考察,在歐陸國家,檢察官具有明顯的承擔客觀義務的角色。這在法德等國家的刑事司法制度中體現得尤為鮮明。這其中既有歷史承繼的因素,也是歐陸國家對訴訟規律及訴訟模式認識深化的結果。這是意圖在警察與法官為主的刑事訴訟格局中,導入新鮮因素。通過對檢察官的引入來衡平其與警察、法官的位置及相互關系,從而達到權利保障及法治國建構之目的。
德國是檢察官客觀義務的發源地。德國法律最早確立了檢察官具有獨特的承擔客觀義務的司法官特質。在功能意義上,檢察官承擔著法律護衛者的角色,并以追求法治國的目標實現為宗旨。在此方面,檢察官與負有真實與公正義務的法官已并無太大差別。在職權行使原則方面,在刑事偵查領域,德國檢察官恪守客觀法的意旨,無論是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證據,還是對其不利的證據,都應當收集。檢察官并不一味以犯罪克星自居,而是以客觀公正之官署為己任。雖然德國檢察官在組織原則方面具有一定的行政風格,譬如下級檢察官受到上級檢察官指令性權力的約束,上級檢察官對下級檢察官具有職務移轉權及代替權。然而,這些行政運作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界限。檢察官基于法律及良知獨立辦案的司法方式基本能夠得以保證。因此,在實質意義上,德國檢察官毋庸置疑具有客觀義務的司法品性。
在法國,檢察機關雖然在組織體系上隸屬于行政機關,然而,檢察機關屬于特殊的司法行政機關。與典型的以維護政府利益為天職的行政官相比,檢察官則屬于社會公益的代言人及正義的代表。這就決定了法國檢察官的客觀義務承擔者的角色,也從而成為法律的忠實保鏢。因此,在法國,檢察官也被稱為法律戰士。
因此,對于歐陸國家的檢察官而言,在功能方面,無論是法官還是檢察官,同樣都是法律的守護者。但是,法官是通過一種相對消極的方式來實現這種目的。對于法官而言,只要其能夠公正、客觀、正確地適用法律,就算完成守護法律的志業。而對于檢察官而言,則是通過一種積極的方式來履行此使命。即檢察官不僅本身在適用法律時應具有合法與正當性,同時也應承擔平衡、調適法官與警察權力,以及防止上述兩者濫用權力及保證其正確執行或者適用法律之重任。可以說,自現代檢察官制度肇始起,其就承擔起分散糾問法官權力之任務,并使法官及警察按照訴訟規律履行其職責。因此,在歐陸國家,檢察官一直被認為承擔著法律守護者的大任。
在傳統的美國刑事司法實踐及理念中,檢察官屬于當事人。這是因為,美國采取激烈對抗的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因此,檢察官就和被告人一方一樣,以爭勝為最大目標,因為這直接影響著對其訴訟業績的考量。這也決定了美國檢察官在很大程度上屬于與案件處理結果具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但是,美國檢察官的當事人地位并不是絕對的,特別在量刑階段,美國檢察官也具有客觀性義務,且有相關專門規定。比如《美國律師協會刑事司法準則》在其3—6.1中就對檢察官量刑階段的客觀義務作出了明確規定:(a)檢察官的工作業績不應建立在量刑更重的基礎上。在量刑中,量刑公正是檢察官的基本任務,而不應單純為了追訴目的而導致不公正的量刑;(b)如果由法官決定量刑,檢察官也應當出庭履行自己的職責,同時提出的量刑建議也應是公正客觀的;(c)如果是陪審團決定量刑,檢察官應當根據法律的要求提供相關的量刑證據。然而,對于檢察官提供的證據和量刑事實,不能使陪審團產生不應出現的量刑歧視或者偏差。可以看出,隨著對司法理念認識的深入,美國檢察官的定位從絕對當事人主義化,也逐漸開始承認檢察官具有一定的客觀公正的義務。
在英國,在1908年《犯罪起訴法》中,為防止不當起訴或者誤判之風險,檢察長仍然有通過指導、咨詢或者接管案件的方式,履行自己干預警察權力不當行使的職責,對警察權力形成一定控制及約束。在監督國家法令的統一及貫徹方面,雖然現代英國檢察官守護法律的意義很少,然而,英國檢察官的前身即大陪審團在建立之初,本身就具有保證王國法令統一實施的功能。根據英國《皇家檢察官守則》,皇家檢察官具有公正、客觀及獨立的特質。在具體訴訟過程中,被告人、被害人、證人的種族、國籍、性別、信仰等都不應是影響檢察官決定的因素。任何其他不適當的或是不正義的因素都不能對檢察官的法律行為造成影響。
因此可以看出,檢察官的客觀義務是世界法治健全國家中的共性認識,在法律實施過程中,這些國家也普遍支持檢察官能夠履行保衛法律公正實施的義務,而不是單方面的追訴者。
在我國,就法律定位而言,檢察機關具有憲法層面上的法律監督地位。在憲法框架內,監督偵查、審判等機關的權力行使,既是檢察機關的憲法性權力,也是憲法性義務。憲法賦予檢察機關專門法律監督機關的憲法地位,使得檢察機關有權監督偵查機關的偵查行為、審判機關的司法活動以及執行機關的刑罰執行。在我國,由于憲法等賦予檢察機關專門的法律監督權,因而刑事訴訟中的偵查權、審判權和執行權均在檢察監督的射程之內,從而使檢察權在諸程序權力中居于法律監督地位。因此,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發揮以保障正確適用法律為目的,在程序原則上遵從客觀及法定主義,體現出明顯的“法治守護”的性質。
檢察官與法官一樣,守護法律及追求正義是其內在的需求及建構需要。當然,基于職位設計及職權內容不同,檢察官和法官在實現正義方式上存在差異。總體而言,檢察官不僅是個案正義的保衛者,其也通過履行客觀義務實現對法律的保衛。
來源: 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