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一組心肌器質性疾病,它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室不適當的肥厚或擴張。由于人們認知上的誤區,常常把心肌病與心臟病等疾病混為一談,容易誤診。除此之外,心肌病還存在病因復雜、診斷難度高的問題,這也讓很多患者在求醫的路上走了不少彎路。為此,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孫寶貴教授就心肌病的各種疑問為大家答疑解惑。
心肌病與心臟病是一回事嗎?
從字面上來看,兩個病只是一字之差。都是心臟存在問題,初看可能差不多,但它們本質上區別還是很大的。孫寶貴教授解釋道:“想要了解兩者區別,就要先從心臟的解剖說起,心臟有瓣膜,如二尖瓣、三尖瓣,倘若這部分發生疾病叫心臟瓣膜病;心臟有血管,血管要是出現問題,叫冠心病;心臟有電活動,電活動出現問題時叫心律失常;心臟有肌肉,心臟肌肉發生病變就被稱為心肌病。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心臟病是個大的范疇,而心肌病是心臟病的一部分。
心肌病是從19世紀才提出的概念,一般分為原發性心肌病和繼發性心肌病,現在醫療手段尚無法準確判斷原發性心肌病的病因,但繼發性心肌病的病因都是有跡可循的。最常見的病因是感染以后出現的心肌病,有病毒感染、原蟲感染、或是細菌感染。感染后,首先出現心肌炎,如果不及時治療、反復發作就可能出現心肌病,所以從心肌炎到心肌病是疾病發展的一個進程;第二類病因是心臟肌肉的代謝出現問題,如糖尿病、淀粉樣變等,都會造成心臟肌肉的損傷;第三類病因是內分泌出現問題,如甲狀腺功能亢進,聽起來好像和心臟并無關系,但臨床發現甲亢經常引發心肌病變,還有如肢端肥大,或庫興氏綜合征等;第四類病因是結締組織病,通俗的說法就是風濕病,像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和結節病等,這些病為全身性疾病,它除了會引起其他器官病癥,還會引起心肌的病變;第五類病因是缺血性心肌病,一般心肌缺血都被歸類為冠心病,當心臟多個血管出現問題時,心肌出現彌漫性供血不足,最后肌肉細胞就會凋亡,久而久之心肌疤痕組織形成,在這種條件下就會發生心肌病;第六類病因是對心臟肌肉直接有毒性的物質,比如酒精,對心臟有直接毒性作用,它還干擾代謝,毒品也能直接損傷心肌;第七類原因是藥物,某些藥物對心臟有毒性作用,如有的人對某種藥物過敏,或是某些藥物能直接損傷心肌,如抗腫瘤藥物中的阿霉素,有些患者在治療腫瘤的時候會出現心臟擴大、心肌損傷等問題。最后,還有些特殊的原因,如最近發現的應激性心肌病,是突發極度的精神或心理創傷后引起心臟的擴大,從而發生心肌病。
心肌病有哪些癥狀?
孫寶貴教授指出,心肌病的癥狀是不特異的。當發生心梗時,會有特異癥狀劇烈的胸痛、心絞痛的表現。但發生心肌病時,與一般心臟病癥狀并無明顯區別。除了胸悶、心前區不適等這些常見癥狀外,當患者心功能變弱時,會出現氣短的癥狀,到了心肌病晚期出現心衰時,患者甚至連坐著時都會氣短。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會出現如心絞痛、心肌缺血等癥狀,嚴重的會暈厥、甚至猝死;限制型心肌病患者,則會出現浮腫、頸靜脈怒張等癥狀。
哪些條件下更容易出現心肌病?
近幾年數據表明,在極端的體力負荷或精神壓力下,會出現應激性心肌病。有些患者在飲食中膽固醇攝入過多,在這種條件下可能會出現血管的問題,當多支心臟血管出現問題時,就會引起心臟肌肉代謝的問題,從而提升了心肌病發病的幾率。如今糖尿病發病率很高,在這個條件下,心臟能量供應減少,不能有效利用糖元,這時也會出現心肌病。還有遺傳性的原因,發病率無疑會高于一般人群。患有結締組織病、紅斑狼瘡等這些基礎疾病,如果不先治療這些疾病,必然會侵犯到心臟的健康,只有控制這些疾病的發生,才不會發展到心肌病這個階段。孫寶貴教授特別提醒:“某些腫瘤藥物的應用也會引起心肌病的發生。曾有一個患者,他在治療腫瘤時效果比較理想,但他的心臟卻變大了。后來發現原來他使用了阿霉素,因此引起了心肌病,所以在用藥時還要考慮到患者罹患心肌病的可能性,在化療方案中就不能使用阿霉素類的藥物。由此可見,心肌病發生的環境是非常復雜的。”
目前,心肌病有哪些診斷方法?
孫寶貴教授介紹道:“隨著醫學的進步,可以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心肌病檢查。最常應用的是常規的血液生化學方法;運用磁共振觀察心肌代謝問題,現在3.0的磁共振可以進行波譜分析,就能發現心肌是否存在代謝的問題,比如,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當發現心臟有脂肪滴或纖維化時就有了診斷依據;也可以運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檢查特殊蛋白質的變化,以此作為診斷標準;還可以運用基因序列的方法,通過家族史的系譜分析,如家族中都存在此基因,那么就容易出現心肌病,可以根據基因分析或是基因突變作出診斷,可以根據它的檢查依據,為某些特殊的心肌病作出明確診斷。”
為什么心肌病的診斷如此之難?
心肌病在19世紀剛被發現時,被稱為不明原因的心率失常,人們把很多診斷不清的疾病都歸類于此。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提出準確的心肌病概念。孫寶貴教授提道:“它的診斷不易之處主要體現在,有時醫生知道他患有心肌病,但是找出病因難。醫生不能單憑心臟變大或變厚來進行診斷,因為別的疾病也會出現此癥狀,容易混淆。因此,需要專業醫生進行鑒別診斷,在心肌病的診斷原則里要排除冠心病、心臟瓣膜病、高血壓、心內膜和心包病等,只有排除了這些疾病的可能,這時才能做出最終診斷。所以,往往心肌病的病人在看病的早期,容易被當作其他疾病進行治療,最后隨著病程發展成心衰后,才診斷出心肌病。因此,當患者懷疑是否患有心肌病時,一定要找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進行診斷,以免耽誤病情。”
預防心肌病,我們應該懂些什么?
心肌病不像有些疾病容易預防。比如高血壓的預防,可以限制鈉鹽的攝入、控制情緒壓力、注意體育鍛煉、飲食清淡等,這類疾病預防很明確,只要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就可以。但是,關于心肌病的預防還是有難度的,因為心臟的特殊性,它是24小時工作的,一天大約要跳動10萬次,因此心臟肌肉負擔很重。如有家族史的,需要引起重視,及時去醫院做相關檢查排除心肌病的可能。最后,孫寶貴教授提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勞逸結合、注意生活方式、合理飲食、參加體育鍛煉,這樣才能降低心肌病的發生率。 (文/孫黎)
■專家簡介
孫寶貴
上海遠大心胸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享受者。曾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中華醫學會電生理與起搏學會等12家國內學會的委員、常委、副主任委員或主任委員。承擔和參加各種科研項18項,共獲省市級科研成果獎9項,國家專利5項(3項獲上海市優秀發明專利獎)。擅長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在心臟起搏、心臟電生理和射頻消融術,以及PCI等介入性心臟病治療手段方面有特殊專長。
?
新民網出于傳遞健康資訊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