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債務危機、房地產資金鏈斷裂、財政赤字、個稅……這么多的金融術語,讓非金融界人士有點犯暈。
了解金融先從了解錢開始吧。你可以不了解宏觀經濟,可以不了解國際貿易,但是不了解錢還真說不過去——誰會和錢過不去呢?
下面這張圖,概括了中國金融體系的主要參與者。花3分鐘讀懂這張圖,就算是對中國的金融體系有初步了解。
中國金融體系里有6個主要實體:人民銀行、政府、商業銀行、證券及基金公司等金融投資機構、企業、個人。理解金融體系只不過需要了解這6個實體的功能,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一、人民銀行
人民銀行是“錢”的源頭,。我們口袋里的錢,房貸借的錢,公司付給我們的工資,源頭都來自人民銀行。通俗地講,人民銀行是“印鈔機”和“鈔票粉碎機”。人民銀行在市場需要更多資金時,可以啟動“印鈔”功能,向市場注入貨幣。在市場上貨幣泛濫時,可以啟動“鈔票粉碎機”的功能,將貨幣回收。
二、政府
各級政府和公司一樣,需要資金來維持日常運營,也需要投資用于建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政府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稅務、國企收入、政務收費及債務。稅大家都很熟悉了,企業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等,個人要繳個稅。國企占據各壟斷行業,收入不錯。政務收入指的是行政單位的各種收費如違章停車的罰款。政府資金來源中還有一個重要來源是國債和地方債,當然欠下了總是要還的。
三、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本質上也是公司,只不過運營的是錢而不是商品。大家把自己積攢的錢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匯總的存款一批批貸款給各企業,收利息,同時給存款人一點更少的利息,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其實就這么簡單。前幾年房地產業很熱的時,銀行一頭給開發商提供貸款,一頭給買房者提供貸款,生意好的不得了。
四、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投資機構
銀行利息這么低,甚至趕不上通貨膨脹率,大家依靠存錢吃利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越來越多的人把錢投到預期回報率更高的金融產品上,例如基金、金融理財公司等。這些公司的投資業務也多元化。以金管資產為例,就是一家集資產管理、金融服務、基金、信托、眾籌、私募等業務于一體的金融服務機構,既幫客戶促成借款(信用貸+抵押貸),又協助公司上市(投行)、同時聯合互聯網金融平臺,幫助客戶投資理財或融資,實現資產增值。
五、企業
前面說了半天,現在才真正說到經濟的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獲取資金的通常方式,是通過創始人的初始資本,和經營企業時產生的盈余利潤。
企業運作是個苦力活,也是對社會發展貢獻很大的事業。企業發展中需要大量人手,因此需要招聘員工,這樣就解決了城市人口就業問題,當然也需要支付員工薪酬。同時,企業需繳納各種稅,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車船稅、各類社會保險費用。這樣,企業結余的資金較為有限,想謀求大規模發展,往往需要通過融資的手段。
融資時資金可來源于銀行貸款、風險投資機構、股票市場等,方式可分為股權和債權。吸納股權投資時,公司現有股東需要付出公司的股份,讓投資者成為新股東。這樣做的好處是不用還錢,沒有還債壓力。吸納債權投資說白了就是借錢,借了是要連本帶利還的,好處是公司的股份不會外流。
六、個人
也就是人民,是你和我。我們辛勤勞動,賺點錢不容易。一部分錢用于消費,買房買車買菜都是消費。一部分存在銀行里,回報率很低但起碼沒有風險。一部分投資到基金、互聯網理財等投資產品里,風險高點,預期回報也高點。
我們任勞任怨。房價漲了、菜價漲了,我們繼續努力工作不抱怨。存款抵不上通脹,我們繼續努力工作不抱怨。投資股市虧錢了,我們繼續努力工作不抱怨。我們在消費、投資、存款的時候,錢又回到了金融體系中,在金融體系中循環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