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嬰戲圖不僅有傳統(tǒng)之作,也有創(chuàng)新之作,更有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相結(jié)合之作。傳統(tǒng)之作則如清代作品,構圖及造型沒有新意。創(chuàng)新之作則多與時裝女子組合在一起。如圖31,畫面上的童子手舞五色旗,頭戴六角方帽。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相結(jié)合之作則人物造型及服飾多為傳統(tǒng),但游戲的東西則為前朝所不見有,如五色旗等。
圖32為粉彩嬰戲和平幸福圖帽筒,構圖飽滿,一株紅杏樹下四個身著不同衣褲、發(fā)型各異的童子在游戲,半蹲的童子雙臂支著上寫“一統(tǒng)山河”的瓷墩;中間高個童子手持竹杖,杖端變化為“平”字,上有紅蝠,下有盛開的綠葉紅荷。左側(cè)童子手執(zhí)五色旗,最外邊的童子則手捧瓷瓶。勾線流暢,色彩艷麗,面部略染腮紅。荷、瓶、杏、蝠諧音為“和平幸福”,上方墨書“和平幸福,珠山余釗珍品”,底紅彩“洪憲年制”楷款。
圖33為1923年粉彩仕女嬰戲圖瓶,畫面上電線桿高聳,一面旗幟斜揚,飾有百葉窗的洋房臺階前一群女子在談天說地,兩個女子在樓梯上緩步走下。她們或著裙裝,或穿及膝短褲,或云鬢低垂,或劉海掩額,或懷抱嬰孩,或以帕掩口,神態(tài)各異。眉眼之處均點染色彩,與上器的畫法相同。左側(cè)墨書“美色清華,癸亥秋洪步余。”另一面題“婷婷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洪步余作”。
圖34為粉彩仕女圖小杯,外壁一側(cè)繪一著高領團花小襖的女子斜坐在小舢板上,船帆鼓起,上畫鐵錨,下飾游魚,桅桿上掛一小旗。上書“亞”字。畫面構圖及人物畫法均無可取之處,但另面墨書“亞細亞油,光亮無匹,價廉物美,寰球第一”字樣,別有新意,亦為廣告宣傳之物,與圖30有異曲同工之妙,底紅彩白文“映建軒造”楷款。
民國時期此類新式服裝人物作品的特點是人物多執(zhí)手帕或洋傘。再一特點是上方多有旗幟飄揚,人物無論裙褲均不及腳,故北方人謂之此類題材為“扯旗露腳”。另一特點是背景多為洋房,或鐵藝欄桿及花飾柱頭的廊柱。可以這樣講,民國時期此類題材的人物畫,使瓷器人物畫有了新的氣息,適合了市民階層的趣味,但是仍然沒有掙脫以美女為主的束縛。雖然在繪畫上吸收了西洋畫法,在傳統(tǒng)筆墨上有一定的突破,但程式化、公式化的傾向仍十分明顯。特別是從事這類瓷器題材創(chuàng)作的藝人遠離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及文化中心,地域的局限性造成了他們眼界不開闊,而文化修養(yǎng)的不足使他們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時間不長,又回到了傳統(tǒng)仕女圖的老路。從目前所見器物來看,除民國早期此類題材較為流行外,20年代末期作品已難一見。但不管怎么說,它畢竟是對傳統(tǒng)題材的有力沖擊,是新文化運動在瓷器裝飾上的直接反映。圖35為民國時畫報上婦女服飾及發(fā)飾的大體變化圖。
民國時期瓷器人物圖藝術水平較上述作品更差一些的則是那些日常生活用瓷和嫁妝瓶之類的中低檔陳設瓷,題材極為廣泛,或神話人物,或戲曲小說人物,僅以小說《三國演義》為例,幾乎涵蓋所有場景。雖藝術水平低下,色彩以紅綠為主,但迎合了市民階層的需求,以20世紀10—30年代的作品最為常見,其時代特征較為明顯,以嫁妝瓶為例,晚清時流行一時的邊飾已經(jīng)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頸部人物、花卉、詩文圖案,或與主題紋飾結(jié)合,或單獨為飾。
。圖36為粉彩麒麟送子圖瓶,正面紋飾與傳統(tǒng)紋飾沒有差別,色彩以紅綠為主,人物勾線不甚流暢,面目亦加彩渲染,但有失柔和,口沿處不見有邊飾,另一面頸部有墨書詩文,字在識與不識之間。腹部題寫長篇詩文,署“江西張東順出品”款識。
圖37為粉彩三國演義圖瓶,正面紋飾構圖較滿,頸部祥云與壽桃上墨書“孫權決計破曹”。畫面人物造型不準,線條略顯零亂,色彩較艷。背面腹部為七言四句詩文,署“江西宏太興作”款識。頸部墨書篆籀與草書,不可識。
此兩件器物基本上可以代表民國時期嫁妝瓶的時代風貌。而一些日常生活用瓷上的人物圖則構圖及畫法更為簡單。
圖38為1914年淺絳彩人物圖執(zhí)壺,外壁一側(cè)繪兩個童子端坐在書案前,一童子捧卷誦讀,一童子側(cè)耳傾聽。面部不見渲染之色,衣紋線條零亂,衣衫罩色淺淡,畫工隨意。另側(cè)墨書“立志青云,甲寅春月汪芳林作”及紅彩方章一枚。
圖39為1925年粉彩仕女圖提梁壺,畫面正中為山石桃樹,山石勾線如魚骨,樹干以赭墨勾廓填色,姿態(tài)僵硬,綠葉紅花,層次感極差。左為二提花籃仕女,右為坐在石階上仕女。分別著紅、水綠、淺藕曳地裙裝。勾線較細,面龐長圓,不見渲染,眉目不甚清晰。構圖及畫工極為一般。另一面墨書“六如之法,時乙丑客次昌江,口生友作”。此兩件作品堪為民國時期藝術較差的日用瓷人物圖的典型。
另外,民國時期人物肖像畫較為盛行,據(jù)史料記載,鄧碧珊、王琦等人均從事過瓷板肖像畫。尤其是王琦更有“神乎技矣”之譽,惜作品不曾一見。景德鎮(zhèn)瓷相業(yè)原屬于景德鎮(zhèn)紅店同業(yè)公會,于民國29年分立為瓷相業(yè)同業(yè)公會,主席為劉雨岑,主要負責人還有朱受之、章襤、吳康、鄒文候等名家。由此可見景德鎮(zhèn)人物畫影響廣泛,至今景德鎮(zhèn)及南昌仍有從事人物肖像畫的藝人和店鋪。
圖40為孫中山像花口盤,正中為孫中山頭像,四周書“總理遺像,精神不死”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總理遺訓。畫技一般,面目缺乏渲染,但仍較晚清時人物面部的刻畫技法大有進步。
民國時期瓷器上的人物題材極為豐富,本書所選上述作品不過是萬中之一。作品雖豐,其風格不外乎上述種種,只要把握住其風格特征,則不難與晚清區(qū)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