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東
向東
以宙斯的名義
帶著希臘文明
東征
亞利山大大帝
那支從馬其頓射出的利箭
向東飛去
向西
向西
以大漢王朝的威嚴
出使西域
張騫的駝隊蜿蜒在夕陽的余暉
駝鈴聲聲
召喚著文明的渴望
一路向西
犍陀羅
一顆閃亮的寶石
鑲嵌在古印度北方
世紀的等待
那支來自西方的利箭
射落在她的心房
在佛教的誦經聲中
佛陀不再虛無
希臘的雕像有了佛的靈魂
武周山
守望在遙遠的東方
從絲綢之路傳來的駝鈴
搖響過北魏的宮墻
握在手中的權杖
散發著戰爭的血腥
在靈魂的深處
救贖還是超度
武周山的守望
等待著那葉般若
帶著泛世的文明
從大陸之臍向東走來
劈山鑿石
佛
與山川永存
——《云岡夢. 大陸之臍》
▲《云岡夢. 大陸之臍》
近日,
大同日報社原社長、畫家李爾山與其妻子劉艾珍
共同推出了詩畫新作
《云岡夢. 大陸之臍》。
詩與畫完美結合,
表現了健陀羅藝術流傳東西的過程。
畫面左繪云岡石窟佛像的代表作,
屬于犍陀羅藝術風格
(原型位于第五窟外壁東側,
隱于窟檐閣樓二層后)。
畫面右側是三幅歷史畫卷,
上圖為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到達犍陀羅地區。
中圖為漢武大帝特史張騫到達犍陀羅,
古絲綢之路開通。
下圖為犍陀羅地區
出現具有希臘雕塑藝術特征的佛教藝術形象,
佛教進入有像期。
云岡石窟,
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
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
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關于云岡石窟的研究,
興起于上世紀初,
本期特推出一篇文章,
帶您一起游云岡、讀云岡、品云岡。
云岡石窟位于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岡石窟的開鑿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
考察云岡石窟不能繞過的是名不見經傳卻又價值連城的《比丘尼曇媚造像記》(503年)石刻。
在眾多的北魏平城書法寶庫中,《曇媚造像記》的碑身顯得要小得多。它高三十厘米,寬二十九厘米,厚六厘米,左右上方角部略有殘損,石質為豆青色砂石巖。1956年整修云岡石窟第二十窟露天大佛前早年崩塌的亂石時出土。可能原鑲嵌在尼姑曇媚造像龕的石窟壁面,后隨巖壁坍塌而埋入地下。
碑文為尼姑造像發愿文,通篇共十行,每行十二字,全文一百一十二字,除了有三個字被毀、四個字半損外,其余都很清晰。題刻內容是:
夫含靈鏡覺,凝寂迭代。照周祥邦,感垂應物。利潤當時,澤潭機季。慨不邀昌辰,慶鐘播末;思戀靈福同,擬狀金石。冀瞻容者加抵虔,想像者增忻怖。生生資津,十方齊慶。頌曰:靈慮巍凝,悟巖鑒賞。寂絕照周,蠢趣澄濁。隨緣擬儀,瞻資懿渥。生生邀益,十方同沐。
景明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曇媚造。
▲ 曇媚碑圖
第一窟、第二窟位于石窟群東端,兩窟同期開鑿,窟內布局大致相同。
▲第一窟 石鼓洞 (公元471年-494年)
▲第二窟寒泉洞 (公元471—494年)窟內三層方塔,
雕刻仿木構件清晰可見
以上一、二窟為一組塔廟雙窟。窟外兩側各殘存一座單層方塔。第一、第二窟遼代以前建為護國寺,為云崗十寺之一。明清號曰《石鼓寒泉》,云中八景之一。
▲云岡石窟與龍門石窟相比,盜砸的現象要少,
但由于巖石的種類不同風化非常嚴重。
▲第三窟 靈巖洞 公元471-494年
第三窟是云崗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25米,傳說是曇曜的譯經樓,窟分前后兩室,前室上部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后室則雕刻有面貌圓潤,略帶微笑,肌肉豐滿,花冠精美,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此窟從雕造手法判斷,應為隋唐時期的作品。中間坐佛像高10米,兩側菩薩立像高6.2米。這個窟龕很大但造像很少。
▲第四窟塔廟窟,未完工的洞窟。
第四窟塔廟窟,未完工的洞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云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
第五窟,位于云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筑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
第六窟,中央是連接窟頂的兩層高達15米的塔柱。每層四面有雕像,周壁雕有佛、菩薩、羅漢、飛天的造像。窟頂有33天神像和各種騎乘。壁上,塔柱上面,雕刻有釋迦牟尼佛傳教事。是云岡中具有代表性洞窟。
第七和第八窟為連體木制閣樓。
▲第七窟、第八窟中間的石柱,
正是“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的最佳寫照。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后兩室。后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于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云岡極為罕見。
這兩窟雕飾富麗堂皇,繁復精美,尺度也極為壯觀。
第九、十窟是一組雙窟,前后室的結構、漢式殿堂布局。窟門列楹柱,面各三間。柱雕千佛,柱雕承以獅、象,蔚為壯觀。第九窟窟門,仿中國傳統無殿式建筑。兩側對稱式布龕,中西合璧,具有濃重的裝飾意味。
第10窟(毗盧佛洞)主像是彌勒菩薩。
第九至十三窟俗稱“五華洞,因后世施泥彩繪而異常絢麗,這組洞窟營造于北魏孝文帝時代。窟像漢風轉濃,具有鮮明的中國化、民族化特色。
第九、十窟兩窟外石柱廊六跨構成連續柱廊立面,石柱粗狀,孔武有力,為中國傳統建筑形象中少有,讓人聯想到古埃及和古希臘的神廟建筑。
第九窟,分前后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后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云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五華洞中的第十一、十二、十三窟是一個組合的整體形式,以第十二窟為中心,兩側的第十一、十三窟則于窟門上方各開明窗,與十二窟形成左右對稱的布局。
▲外觀細節
▲萬佛壁龕,仔細看,每尊小佛姿態各有不同。
▲十一窟內部
十一窟西壁屋形大龕內有太和二十年銘龕和七佛立像,佛像身微前傾,波形發式,面型豐潤,形體高大,通體袈裟,華衣飄逸。云岡石窟中出現幾組七佛造像。是鮮卑皇族的七世父母觀與佛教的七佛傳承相互融合的產物。
▲十二窟
第十二窟前殿充滿了音樂活力。北壁上層雕天宮伎樂十四身,從西向東依次演奏吹指、齊鼓、排蕭、琵琶、五弦、橫笛、箏、觱篥,豎箜篌、琴、細腰鼓、義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涼、龜茲、天竺等國的樂器,更加突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馬上樂器。如此大規模的交響樂隊,出現在佛國殿堂,是云岡石窟的又一創新。
十三窟主像交腳彌勒菩薩高達13米,佛像頭戴寶冠,頸部帶懸鈴、項圈及纓絡,胸佩石刻蛇形飾物,雙臂佩臂釧,左手撫膝,右手上舉仰掌。右手臂肘下,一力士四臂奮力托舉,造型奇特優美,勢若拔山。十分巧妙的支撐起交腳菩薩沉重的右臂。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至二十窟為最早開鑿的曇耀五窟,其洞窟橄欖型平面與其他各窟有明顯區別。曇曜五窟因其體量龐大而得以在千年風沙中保留下較為完整的北魏風貌,雕刻更多帶有后期犍陀羅風格傳承,自我風格上稍顯不足,在梁思成先生的文章分類中,屬于第一類。但這種介于犍陀羅與漢化風格之間的特定的美也足以豐富中國的藝術寶庫。放在美術史的時間節點上來看,也比現存的十六國時期的金銅造像更趨成熟。
第十六窟位于曇耀五窟的最東端,是五窟中的第一窟。門洞上方開大明窗。窟門東側開鑿一脅洞,洞內開龕造像。
第十六窟對應東方阿閦佛,主佛立像高13.5米,波紋狀發髻,清秀俊逸、神態英俊,面容深沉冷漠,為無瞋恚之狀。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胸前佩下垂結帶,大裙齊胸,為北魏太和年間推行漢化時期的服飾。
第十七窟彌勒三尊洞,主像是交腳坐于須彌座上的加寶冠佛像,為云岡石窟最大的交腳佛像。
十八窟主佛身披千佛袈裟,輕薄貼體、衣紋緊密,無數小佛禪坐其身,在石窟造像中極為罕見。
東壁的脅侍菩薩,頭戴化佛冠,臉龐圓潤清秀,富有壯健自信的氣息,他的頭發外露,一綹一綹的雕鏤細致,雕刻異乎尋常的精美。
第十九窟是云岡石窟中又一獨特形制的洞窟,窟門向內收縮,為曇耀五窟中僅有。在窟門兩側東西高壁上各擴出一個側耳洞,耳洞地面高出主窟丈余,洞內各雕一身半跏趺坐像,均高8米。這種分窟安置主佛與脅持菩薩的布局,實屬罕見。
露天大佛是云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和象征,也是中國早期佛教藝術雕刻的空前杰作。
大佛背光的火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麗,精美異常,把主佛襯托得更加雄渾大氣。飛天頭戴花冠,通體長裙,手捧鮮花,赤腳凌空,姿態端莊,造型優雅,呈現一派虔誠供佛的神態,是云岡石窟最美的飛天造型。
▲第二十窟露天大佛已成為云岡石窟的標志。
▲西部小窟群
▲靈動的飛天
云岡石窟保留了西域藝術與中原藝術風格碰撞、融合的痕跡。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印度健陀羅刻像雕紋、大量波斯印度風格的裝飾花紋甚至有羅馬柱式的影子。
云岡石窟雕飾之豪華富麗,備受歷代學者稱贊。《魏書·釋老志》中,稱其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
我國現代學者中,最先重視云岡石窟裝飾圖案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中國建筑史專家,他們合作的《云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一文就云岡石刻中的裝飾花紋指出:“云岡石窟中的裝飾花紋種類奇多,而十之八九,為外國傳入的母題及表現。其中所示種種飾紋,全為希臘的來源,經波斯及犍陀羅而輸入者,尤其是回折的卷草,根本為西方花樣之主干,而不見于中國周、漢各飾紋中。但自此以后,竟成為中國花樣之最普通者,雖經若干變化,其主要左右分枝回旋的原則,仍始終固定不改。” “唐宋及后代一切裝飾花紋,均無疑義的、無例外的由此進展演化而成。”
然而,中原藝術的包容和融合能力是無比強大的,正如梁思成他們在《云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一文所總結的:
“云岡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藝術大規模侵入中國的實證。但觀其結果,在建筑上并末動搖中國基本結構。在雕刻上只強烈的觸動了中國雕刻藝術的新創造——其精神、氣魄、格調,根本保持著中國固有的。而最后卻在裝飾花紋上,輸(入)給中國以大量的新題材,新變化,新刻法,散布流傳直至今日。‘’
By|河南古建
圖片版權歸原機構或作者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審核|方天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