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無意中得到了一條有意思的資料:崇禎三年二月戊午,總兵尤世祿上言: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套部大舉犯寧夏,聲勢甚迫。套憨(汗)干兒罵披戴金龍盔甲,騎紅沙戰馬,直當陣前對臣坐纛沖入,臣持鐵簡(锏)迎戰,擊之墜馬,左右丞前斬首,并盔甲什物盡皆獲之。馬飛奔欲還,我兵砍其前足,始得拿住。。。。(崇禎長編卷13) 這是我第一次在史書上見到明確記載明代高級軍官使用鐵锏作戰的記錄。這條資料帶來的巨大信息量值得慢慢探究消化。
按明代官制,明朝五軍都督府每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各都司所設都指揮使即是地方上的最高軍事長官,但遇有戰爭,朝廷還要往下派遣總兵官,以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及公、侯、伯充任。因此明代總兵官的品級至少是正二品,最高的是正一品。作為明朝九邊總兵之一的寧夏總兵官佩征西將軍印。崇禎二年時尤世祿任職寧夏總兵。他的品級不會低于正二品。
北元滅亡后蒙古三部在長期相互斗爭中,時起時落,時興時衰。直到明朝中葉,韃靼、瓦剌各部封建主深入河套內外游牧活動,并以河套地區為基地發動對中原王朝的掠奪性戰爭,這部分在河套地區游牧生活的蒙古部落,史稱套虜。因此這條史料上記載的套汗干兒罵應該是當時蒙古部落的首領人物,但是已經無法查到關于他的具體史料了。
根據這段史實上的文字來推測,在當時的實戰情況下,雙方的主將都是會親自上陣拼殺。特別是套汗干兒罵更是親自率兵沖陣,套虜的目標就是標志明軍首腦人物所在地的坐纛,想得到斬將奪旗的戰果。而明軍方面作為至少是正二品官員的寧夏鎮總兵尤世祿也是親自迎戰,并用鐵锏將干兒罵擊于馬下。尤世祿應該以鐵锏作為主要兵器使用,而不是把鐵锏作為刀槍之外的備用兵器來使用的。
明代鐵锏存世量不是很多。我收藏了一只锏條全長將近一米,锏身滿減銀紋飾,锏身橫截面為菱形,柄裝為變形八角擋大瓜棱锏首的高級別明代鐵锏。之前在收藏兵器的朋友手里也曾經見過兩三只長度將近一米,我認為是明代的鐵锏。這類鐵锏我認為很有可能是單锏而不是通常認為的雙锏。
又找了一些關于尤世祿的資料,發現他一共兄弟三人都做到總兵官的高位,還都死于為明朝盡忠的戰事,也算是一門忠烈了。 尤世功、尤世威、尤世祿:陜西榆林衛人,明末將領。長兄世功出身武舉,累官至總兵,清兵破沈陽時戰死。次兄世威與清作戰屢立戰功,累官至左都督,李自成攻榆林后,被俘殺。弟世威為寧夏總兵官,李自成攻榆林時,守城死.。尤世功(?-1621年) 榆林衛人。萬歷中,舉武鄉試,歷沈陽游擊。張承廕之敗也,世功脫歸,坐褫職。經略楊鎬言其身負重傷,才堪策勵,乃補武精營游擊。鎬四路出師,世功隸李如柏麾下,得全。尋以副總兵守沈陽。熊廷弼代鎬,愛其才,與副將硃萬良并倚任。廷弼罷,袁應泰代,議三路出師,用為總兵官。未行,而沈陽被兵,死于戰。贈少保、左都督,增世廕三級,再廕指揮僉事,世襲,賜祭葬,建祠曰「愍忠」。
尤世威(?-1643年), 榆林衛(今陜西榆林)人。明末將領有兄弟尤世功、尤世祿皆以勇敢著稱。天啟年間,累官建昌營參將,守墻子路。崇禎二年擢總兵官,鎮守居庸、昌平。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初十,袁崇煥入薊州,以關寧兵布防薊州西部各地,并令昌鎮總兵尤世威回昌平、保定總督劉策回密云協防。崇禎八年(1635年),世威統兵防守潼關、朱陽關等隘口,'露宿凡十旬,皆患疫癘不能軍',李自成大軍來犯,遂潰敗。十五年,與弟世祿共赴北京。累官至左都督。十六年十月,李自成陷西安,總兵官王定懼棄城走。眾推世威為主帥。世威與李自成決戰七晝夜,榆林城破,被俘殺。
尤世祿(?~1643),字定宇,榆林衛(今陜西榆林)人。尤世威弟。天啟二年(1622)中武進士,歷官至寧夏總兵,一生七任總兵,晉秩少師,頗好文學。三年(1623),兵部孫承宗遣馬世龍、尤世祿、王世欽出征。世祿與世欽分駐南北,均受世龍節制。三月初戰,灤州失守,五月城收復。論功,世祿第二。天啟初年,駐牧寧遠一帶的蒙古諸部,經常劫掠遼民,天啟四年(1624)二月,世祿與滿桂奉命襲之,大敗蒙古諸部。天啟七年(1627)五月,清兵圍錦州,世祿與滿桂率師赴戰解圍。資料上記載的他陣斬套汗干兒罵的事跡應該是在他任寧夏總兵的期間。崇禎十六年(1643),與兄世威頑強抵抗李自成軍,至死不降,兵敗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