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但這個觀點卻每每受到市場的挑戰。譬如今年以來,歐美股市都迭創新高,即便是比較弱的日本股市,總體表現也還可以。而如果就實體經濟而言,也許只有美國還稱得上是在逐漸復蘇,其它國家和地區就很難說了,普遍處于蕭條階段,而日本的情況則還頗為嚴峻。但是,不管怎么說,它們的股市卻不錯,難道股市真可以和經濟脫鉤嗎?
這種狀況在滬深股市中也有所體現。剛公布的7月份采購經理人指數顯示,該指標又跌回到了50%的榮枯線下方;而7月份的信貸規模增長數據,可以說是令人大跌眼鏡,出現了大幅度的回落。而當月的工業增加值,也只有6%,明顯低于正常的水平。雖然總體來說,這些狀況還是處于“預期范圍”內,似乎還不算太出格。但是回過頭來講,應該承認現在的實體經濟狀況確實不容樂觀,形勢可能是近幾年來最為嚴峻的。但這些對股市來說,似乎并沒有造成什么負面的影響。相反在相關數據公布后,股市不跌反漲。特別是在上周五,一系列不佳的經濟數據公布后,股市居然發力上行,還收復了前幾天丟失的3000點。此后更是乘勝追擊,進一步上行到了3100點。
顯然,這種走勢有點讓人匪夷所思。經濟不佳,股市憑什么漲呢?也許原因在這幾個方面:第一是很多投資者習慣于逆向思維,認為既然經濟不佳,那么管理部門就一定會對癥下藥,采取更多的穩增長措施,以改變當前的這種被動局面。所以,數據差是在倒逼出臺利好政策。既然后面會有利好政策,那么現在就可以提前買股票,這叫“打埋伏”。其實在股市上,也有“利空出盡是利好”的說法,大家看到經濟不佳,想到的則是在出臺政策后會好轉,因此現在就被認為是買股票的最佳時機。
其次,則是因為實體經濟比較弱,投資的回報率很低,因此人們都不愿意去干實體經濟。但資金總是要尋找獲利機會的,這個時候如果進入股市,倒是存在某種獲利的可能性。畢竟,對于一些股息率還比較高的藍籌股來說,持有不但可以享受股價上漲的收益,同時也具備通過紅利分配獲得收益的機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資金就會向股市流動。特別是在市場無風險收益率持續下降的背景下,股市投資所需要的風險補償也會下降,這樣也就帶來了相應的投資機會。滬深股市最近高股息率品種普遍表現良好,其最主要的原因,應該也就是在此了。
最后,經濟不佳,上市公司的效益自然也差,在一個階段內股票更容易下跌。而因為這種下跌在速率上往往會大于效益的下滑,因此比較容易形成超跌。這樣,一些大資金就會面臨相當數量的價格可能存在低估的品種。在無意繼續投資實體經濟的背景下,介入這些相對成熟的企業,以有限的資金實行控股,不但是增添了未來盈利的砝碼,同時也為企業整合打下基礎。于是,這個階段就經常會出現收購兼并的案例,而這樣一來,相關股票就不可能不漲。經濟不佳,關停的企業多,并購就忙,這樣的邏輯演繹下去,就是股市漲了。
當然,經濟不佳而股市漲,這只能是某種特殊條件下的產物,海外市場出現的這種局面,其理由與境內市場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么說,有一點還是相同的,就是這種上漲因為缺乏來自基本面的支持,因此未必是十分牢靠的。所以,投資者一方面不要放棄這樣的機會,另一方面則在操作上還是要保持足夠的謹慎,堅持低買,拒絕追高。
(桂浩明,申萬宏源研究所理財研究部總監)
(責任編輯:DF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