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東】本名淵則,又名子先,號白頭,土名「劉七碗」,世稱「見道先生」,江西人;與曾文辿、胡矮仙等同師楊筠松。
【駱士鵬】著《經義秘旨》,蔣大鴻親傳弟子。
【曾懷玉】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夏,四川江源(今崇慶縣)曾懷玉(輝山)即著《元空法鑒》公開重要的基礎學理。曾氏自言:嘉慶七年(一八○二)至湖北荊門拜蓮池先生為師,得傳蓮池心法」一脈,玄空秘訣。弟子有羅湘(干伯)、張復初、陳書一(竹坡)、陳汝霖(同庵)。
【楊藏華】江西地師,民初來臺傳授先后天水法─《乾坤國寶》,記載先天卦數,年分用先天爻數(陽爻一爻九年,陰爻一爻六年)的「推靈氣算地運秘訣」,又用三元九運,其五黃中運自甲午起癸丑止共二十年,六、七、八、九運再從甲寅年起依先天艮、坎、震、干卦爻陰陽算年分。
【劉杰(麓巖)】《地理小補》(一八六九年版)另有《地理辨正發秘》。
【高守中】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鐵嶺?高守中得傳于資江羅蘆笙,后游張之洞幕,著《地理冰海》。
【陳夢國】(紫虛)《中國絕學》十一集《玄宗如意理氣正宗入門深造》》(金陵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絕學11,一九九三年九月出版)屬于「玄空六法」的內容運用。
【趙景羲】(一九OO年生)著《玄空紫白訣》,李虔虛、談養吾在一九七三至一九八三年間,志在修行,與世無爭,當時坊間極少有其信息流傳,臺灣易界鮮知道李、談二人之名字與著述。談氏仙逝后,一九7養吾全集》研究錄一一五「覆香港文咸東街道趙求是函」(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九日)的趙求是。當時寫信向談氏請益玄空地理及幫忙策劃出版之事,或許是向談氏挖秘訣。著書時故意模糊焦點,與談養吾平起平坐。
該書內容有: 一、玄空數理元運:「六法」的基礎知識。 二、《紫白訣》.一九六九年作,言山水零正、雌雄動的妙用,陽宅休咎、趨吉避兇的法則。 三、《紫白訣》:一九七三年作,分每運零正、八門選擇,記三、四、六、七運陽宅之實驗,使后學者能按圖索驥,自己判斷陽宅的吉兇。后附「談水法與辰戌丑未叩金龍在香港」、「略談過去與未來之元運」二篇。 四、八宮山水感應:言挨星之八宮卦象。學者可參閱《說卦傳》、《荀九家逸象》、《虞氏逸象》、《來氏補象》、《玄空斷法總訣》、《河洛生克吉兇斷》、《流年九星斷》、《九星衰旺生死秘斷》及拙著《玄空地理斷訣匯解》。 五、玄空巒頭秘竅:分三十四節扼要解說龍穴砂水四科。巒頭形勢為風水之體,理氣挨星為風水之用,肉眼與心眼相輔相成,不可偏廢也。
【沈竹礽】遍閱各派地理書,易學精深,其書《沈氏玄空學》載有胡伯安(增戊)的見證: 「先生年三十以前,于易尚主漢宋之別,三十以后曾對余小子云:「易拘漢、宋,易理永不明矣!」戊子(光緒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先生已購易得一千一百余種,是年六月十二日先生初度(四十歲生日),余往祝之, 閱購易書目已一千七百余種。」 沈享壽五十八歲,有生之年所購 易書當不止一千七百余種。 【沈瓞民】沈竹礽之子(時為督學)著手校編《沈氏玄空學》 一九二六年刊行。
【榮柏云】一八八六年生,八字乙未.己丑.壬申.己酉,江蘇無錫梁溪人,為上海「三樂農業社」社長,師尤雪行,號懺悔學人,著《二宅實驗》刊行。
【尤雪行】(一八七三年生,八字癸酉.甲寅.乙卯.吉時,梁溪人,號惜陰居士,后在新加坡出家,法號演本,刊行《宅運新案》四冊(沈祖縣稱之為「活易經」)。這些書刊行后,風行海內外,一時洛陽紙貴。
【李獻堂】著《玄空摘秘》、《樓宅真機》(瑞成書局出版,一九七八年十二月)。
【陳世范】丹派六法傳人,一九八O年二月出版《地理辨正白話注釋》(集文書局),其實是談養吾玄空本義的翻本。
【羅桂成】《唐宋陰陽五行論集》(臺灣文源書局有限公司,一九八三年四月初版)內有小部分簡略敘述李、章二派玄空;集文書局出版《辨正談氏新解》(一九八五年二月)卷末附有《玄空六法綱要》。
【無著禪師】就是目講禪師(俗多作幕講師),俗家姓王名卓,字立如,福建泉州人,法號法心,其靈骨塔在寧波南門外柳亭庵后竹林中,石塔上寫「七十二代目講禪師」,康熙年間尚存。
【無極子】蔣大鴻之師,生平不詳,或謂為「竺翁」,又號龍陽子,見《平洋地理玉函經》序。
【黃一鳳,時鳴】明朝,四川峽江人。
姚廷鑾是無常派嫡傳么?
【姚廷鑾】字瞻旅,號餐霞道人,松江華亭人,與蔣大鴻是同時代、同鄉人。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出版《陽宅集成》卷三,在傳世的版本中,有早期而完善的《紫白訣》版本。
【紀大奎】(一七四六年——一八二五年)字向辰,號慎齋。江西臨川縣龍溪里人。嘉慶十一年(一八O六年)三月到什邡任縣令。到職便深入城鄉,體察民情,兩月后擬室了鄉規《二十四條》,包括觀善懲惡,嚴禁兇、盜、賭、娼、強占豪奪、差役訛詐等內容。時有秀才、監生數十人,惹事生非,操縱訴論,有個綽號“尖尖帽”的,尤其刁惡,自夸有生殺人的權力。紀聽到后深為警惕,每訊問一案,先要清查有無訟棍引誘,如有發現操縱等情,必依《條文》嚴懲;然后對訴訟雙方以倫理道德相勸,做出切實的批示。如此十天后,那些愛誘訟的秀才、監生,有的躲了起來,有的改惡向善,不再出面肇事了。這時人有勸告他:“蜀民強梗,畏威而不情德,君毫不示威,欲以德教化,恐不堪此任?紀答道:“無德可懷,徒示威以畏之,于民何益?吾無德于民,民猶懷之,若導之以德,民風不更淳乎!”于是他更崇尚儉樸,樹立仁義的風尚,重儒家五倫的道理,把朱熹所注《四書》和王陽明闡述的“良知”學說,寫成《讀書入門三法》交與方亭書院,讓秀才、監生們把它刻印成《條諭錄》發行到城鄉,教人們身體力行,不久,民風就大變了。流傳有:“小民何幸見青天”的稱頌。
什邡雖有石亭江,南陽泉水,分流灌溉,但土多砂礫,滲透性強,水量常苦不足;加之各堰舊規參差互變,不能劃一,分歧水案件特別多。他深入調查,視溝口的高低,驗水性的流狀,較河流的長短,查田土的松堅,矯正舊規,一一立案。過去什邡和綿竹、廣漢常胭用水發生爭執,他按照成案協商,互相照顧,得到妥善處理,平息了在引用石亭江水中的多年爭訟。
什邡特產曬煙,有奸待欲壟斷其利,行賄上司,居然得到部里準設煙行的批文。紀大奎則認為,貧苦農民單家獨戶種煙量少,過去小孩都可以零星拿點煙上市出賣換糧米,若立煙行,控制了買賣,必然傷害貧民利益;于是力請上司,收回批文,便利百姓。后來他離任時,還擔心奸待再行謀設煙行,遂交不立煙行的規定刻在石碑上,以昭永禁。 什邡以產山茶花著名,同僚向其索取,他不僅一株未送,還杜絕逢迎。署衙里荷池寬廣,亭榭點綴亦佳,他除在初來縣時去過一次外,十年中沒有再去游覽,他說:“董子三年不窺園,讀書尚如此,況今臨政親民,日無暇時......?”嘉慶十八年在什七載,深得藩臺器重,欲調往華陽縣。他卻認為華陽為全省首縣,地處省垣,和達官貴人交往的機會太多,應酬奔走多了,一半以上的民事,就不能親手辦理,不如在外州縣終日于民事更好些,遂托病力辭,直到獲準,仍留任什邡。又三年,調合州代理州事,任滿仍然回什,直到嘉慶二十三年正式提升為合州知州,方才離去。
他在什作官十年,一心愛民,從不給老百姓增加負擔,下鄉必自帶食物,役夫也由自己供給,不擾百姓,這是當時別的官吏難于做到的。惟其深信朱子窮天理,棄人欲的學說,贊成王陽明的天賦道德觀念,又旁通陰陽八卦,喜觀風水,所以縣人傳說他知鬼神、風水的故事較多。
他還注重地方文獻的考證,在什邡參謁了衛元嵩祠墓,并給衛的《元包經》作了序,重刻其書,使縣人知曉。又考證了洛水源流,以“洛書八方,方皆合十”之義,作為什邡縣名由來(雖為附會之說,亦見用心勤勞),記入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年)他主持編修的《什邡縣志》中。
紀大奎生活在由盛到衰的封建社會末期,這時的清王朝政治上更加腐朽反動,致“官逼民反”的吼聲遍于四野。在什邡,即有吳忠龍潛踞山中,密講清涼教,傳言要繼白蓮教起義的事。紀大奎密帶精干衙役,夜里攀葛藤上山,逮到吳及其羽黨數人,還查得糧食近百石。山民惶惶不安,怕受到牽連。紀張貼告示:“此彭縣小民謝姓,化名吳忠龍,暗寓‘無中有’的意思,不過托詞騙取錢糧而已,凡被迷惑的,三日內將所傳書冊繳回,表示悔悟,就不追問,不必害怕”,民心乃安。后只重處了吳忠友和劉元章二人。他又作了《“邪教”誘民十術告示》曉示鄉民。
紀大奎本著儒家思想,以忠君為天職,對“犯上作 亂”的人,不稍寬容;且以倫理道德渙散農民抗暴雄心,瓦解其組織,這就與他的愛民初衷相違背了。
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他七十七歲,告老還鄉,猶參與編修《臨川縣志》。其生平著作有《觀易外篇》、《易問》、《古律經傳附考》、《老子約說》、《雙桂堂稿》及其《續編》、《四書文》、《課子遺篇》、《地理末學》、《筆算便覽》等若干卷。其未刻者有《雙桂堂續篇》第一、第十一,《敬義堂次錄》,《仕學備余》,《參同契集約》,《慎齋外集》等。張之洞《書目答問.子部.天文算法》中列有紀氏《筆算便覽》;又于其附錄二《清代著述諸家姓名略》列紀氏于“算學家”。
【錢青甫】地理辨正參解 - 民國 根據鐘義明之'中國堪輿名人小傳記' 字士青,為葬親覓地,足遍兩淅東西、大江南北。所遇地師,不下數十人。初主巒頭,以為有天然之龍,即有天然之穴;亦有天然之朝坐與水口,又何必拘于理氣?'后聞精于理氣者言:'吉地葬兇,等于棄尸。于是始購理氣之書,達百余種,晨夕研究。民國三十七年著地理辨正參解 其序提到:仍以青囊經、青囊序、青囊奧語、天王經、都天寶照經等為主干。而存地理辨正本來面目。其它各家之說刪去不列,以省爭議。如蔣士傳中有不能使人明了,或隱語過多者,稍為說明之。凡蔣氏不欲泄漏者,余為之合盤托書以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