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太陽篇中,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湯雖都小汗方,不過三者之間值得細品。
???桂枝湯和麻黃湯雖都用于太陽表證,但麻黃湯性彪悍,發散祛邪為主業;桂枝湯雖疏風解表,但可生陽化陰具有養正之意。所以我們才會說無汗不用桂枝,微邪不用麻黃。
?
??而上面三個方子是桂枝和麻黃合二為一,肯定是包含兩個方子本意,既要扶正也要驅邪。
??如:?桂枝麻黃各半湯和桂枝二麻黃一湯,原文都有病人癥如瘧狀,前者是一日二三度發,后者一日再發(其實臨床中也不用完全糾結發作幾次)。“如瘧狀”本質是什么,是人體正邪往來交爭,只是在此時因為病情多日(無其他經傳變)正氣已不足,邪氣亦消耗致不強,可以說成了微邪(不然就變生它證了)彼此僵持在此。
這種狀態下我們要注意了,一日二三度發和一日再發取決的是正氣程度,并不是邪氣糾結導致。是正氣多一份抗邪能力,邪氣就要多一份對抗能力。所以桂麻各半湯要比桂二麻一湯正氣足一些,才能時不時奮起抗爭一下。尤在涇說得很好:桂枝麻黃各半湯:助正之力,侔(同)于散邪。而桂二麻一湯:助正之力多,散邪之力少。
???桂枝二越婢一湯就簡單了。雖與前兩個同是邪微但有“內熱”故用“石膏”。
原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這里“無陽”不是亡陽,亡陽就是四肢厥冷的四逆湯證。
??尤在涇解釋“無陽”是“胃中無陽,無以化津,津無汗源”,我大概明白他的意思,胃陽是對應脾陰而言,胃病多燥熱,脾病多濕寒,所以胃無陽則津液化生不足,要以石膏甘寒生津以滋汗源。
但成無己對“無陽”解釋是無表實證,也挺有道理的… …我是我覺得的有道理的都試著保留學習。
??這三個方子,我最近停下來思索很久,方子其實也不難,而是想在學習方劑意義同時更應該學習張仲景立法定方藥的思維。《傷寒論》以“傷寒”為例,最終講述疾病進入人體三陰三陽六個層次的變化,如果懂的陰陽變化,見招拆招,才能真正臨床中得心應手。
??能根據病人病情隨證治之說起簡單其實很容易被一些理論局限,不應完全囿于別人的思維,雖然我們需要別人幫助成長。
#中醫 #傷寒論學習 #中醫學
?